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现代寄生虫学
现代寄生虫学

现代寄生虫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明权,李国清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3593174X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寄生虫学前沿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及新进展。内容包括基础寄生虫学、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等。
《现代寄生虫学》目录

第一章分子系统学 1

目 录 1

八、防治 51 1

第一节 传统分类方法 2

一、形态学方法 2

二、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特征 2

五、生理生化特征 3

二、生活史 51 3

四、杂交实验 3

三、宿主和地理分布 3

第二节 分子标记 4

一、生物多态性与分子标记 4

二、分子标记的性质和种类 4

三、分子标记的选择 5

四、分子标记的方法 6

五、免疫学 51 7

五、分子标记技术的优越性与争论 14

第三节 分子标记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6

一、同工酶电泳酶谱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6

二、RAPD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7

三、RFLP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7

四、PCR-RFLP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8

一、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内容和手段 20

第四节 寄生虫分子系统学 20

二、分子系统学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2

三、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概况 27

四、展望 30

参考文献 31

第二章寄生虫基因组 34

第一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34

一、物理图谱的制作 35

二、测序及寻找新的功能因子 35

第二节 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 37

一、概述 37

二、秀丽新杆线虫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优秀模型 40

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常用的及新的方法 40

第三节 寄生虫基因组计划研究的策略 45

一、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主要技术 45

二、模型生物的基因组学 47

一、血吸虫基因组的研究计划 50

第四节 血吸虫基因组计划 50

二、血吸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51

三、血吸虫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方向 57

第五节非洲锥虫基因组 60

一、染色体核型 60

二、布氏锥虫两个发育阶段的微点阵分析 63

三、布氏锥虫基因组测序策略 64

第六节 艾美耳球虫基因组 65

一、分子核型 65

二、基因组研究 67

三、鸡球虫基因的研究进展 68

第七节 疟原虫基因组计划 75

第八节 利什曼原虫基因组计划 76

第九节 寄生虫基因组学在药理学上的应用 78

参考文献 79

第三章生理生化 83

第一节 寄生蠕虫神经生物学 83

一、寄生蠕虫的神经系统结构 83

二、寄生蠕虫的神经化学 88

三、寄生蠕虫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94

第二节 寄生虫的生物化学 103

一、能量代谢 103

二、脂类代谢 127

三、蛋白质及含氮化合物的代谢 128

参考文献 139

第四章体外培养 142

第一节 寄生原虫的体外培养 142

一、培养方法 142

二、影响原虫体外培养的主要因素 145

三、原虫体外培养实例 147

第二节 寄生蠕虫的体外培养 154

一、吸虫的体外培养 154

二、绦虫的体外培养 157

三、线虫的体外培养 158

第三节 节肢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 160

一、蜱细胞的体外培养 160

二、蚊细胞的培养 161

一、在病原学方面的应用 163

第四节 寄生虫体外培养的应用 163

二、在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64

三、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165

四、在药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66

第五节 寄生虫的低温保存 166

一、影响低温保存的因素 167

二、冻存样品的检测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五章细胞凋亡 171

第一节概论 171

一、概念 171

二、引起细胞凋亡的途径 172

三、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 175

二、寄生虫和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凋亡现象 179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与凋亡 179

一、寄生虫的凋亡 179

一、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免疫细胞凋亡的影响 184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 184

二、干扰凋亡途径调控的寄生虫 186

第四节 蠕虫感染中肿瘤坏死因子的保护性作用机制 190

参考文献 192

第五节 抗寄生虫药物与寄生虫细胞的凋亡 192

第六章诊断与检测 199

第一节病原诊断 199

一、粪便检查 199

三、血液检查 201

二、尿液检查 201

五、体表及皮屑的检查 203

四、组织液检查 203

第二节基因诊断 204

一、rRNA基因及其在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 204

二、DNA探针技术 209

附:探针的制备、标记及杂交过程 212

三、PCR技术 214

第三节 同工酶技术在寄生虫上的应用 219

一、同工酶的分离技术 219

二、同工酶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220

第四节免疫诊断 222

一、尿抗原检测用干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222

二、唾液作为寄生虫病诊断标本的研究 225

三、重组抗原在寄生虫病诊断上的应用 227

四、免疫刺激复合物抗原ELISA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229

参考文献 231

第七章免疫机制 235

一、寄生虫抗原的种类 235

第一节寄生虫抗原 235

二、寄生虫抗原的特殊性 236

一、免疫器官 237

第二节免疫系统 237

二、免疫细胞 240

第三节 免疫应答 242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242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244

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250

第四节 粒细胞、肥大细胞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251

一、嗜酸性粒细胞 251

二、嗜中性粒细胞 253

三、粘膜肥大细胞 255

第五节细胞因子 255

一、细胞因子的特性和功能 256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 257

三、细胞因子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259

第六节 一氧化氮与寄生虫感染 263

一、NO的合成和调节 263

三、NO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264

二、NO抗寄生虫感染的作用机制 264

第七节 肠道粘膜免疫 268

一、肠道粘膜免疫系统 269

二、肠道粘膜免疫应答的过程 270

三、在肠道线虫感染中的作用 271

四、在原虫感染中的作用 272

第八节 免疫逃避 273

一、解剖学隔离 274

二、虫体抗原性的改变 275

三、免疫抑制 278

四、其他免疫逃避方法 280

参考文献 281

第一节 寄生虫虫苗的类型 283

一、弱毒苗 283

第八章抗寄生虫疫苗 283

二、分泌抗原苗 284

三、基因工程苗 284

四、化学合成苗 284

五、DNA苗 285

一、致弱苗的研制 286

第二节研制寄生虫虫苗的策略 286

附:照射减毒活疫苗的制备技术 287

二、基因工程苗(重组疫苗)的研制 289

附:血吸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策略 290

三、核酸疫苗的研制 292

一、基因工程疫苗 294

第三节 血吸虫疫苗 294

二、重组BCG疫苗 296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298

第四节 肝片吸虫疫苗 300

第五节 球虫疫苗 304

一、弱毒苗的研制 304

二、重组苗的研制 306

三、鸡球虫病的商品疫苗 310

第六节锥虫疫苗 314

一、致弱锥虫制苗 315

二、亚细胞成分制苗 316

三、抗独特型抗体苗 317

四、基因工程苗 317

第七节 疟疾疫苗 318

一、疟疾疫苗研制的复杂性 318

二、复合多价疫苗 319

三、传播阻断疫苗 321

四、蛋白颗粒疫苗 324

五、DNA疫苗 325

第八节 弓形虫疫苗 328

一、减毒活虫苗 328

二、速殖子膜抗原疫苗 329

三、基因工程疫苗 329

参考文献 330

第一节概述 338

一、免疫佐剂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338

第九章免疫佐剂 338

二、佐剂的分类 339

三、佐剂的作用机制 340

第二节 常用免疫佐剂介绍 342

一、不溶性盐类佐剂 342

二、油乳佐剂 345

三、蜂胶佐剂 350

附:供免疫佐剂用蜂胶质量标准 351

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佐剂 351

五、人工合成佐剂 354

六、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佐剂 355

七、细胞因子类佐剂 357

八、其他类佐剂 359

第三节 免疫佐剂在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中的应用 361

一、佐剂在抗蠕虫感染中的应用 361

二、佐剂在抗原虫感染中的应用 363

参考文献 364

第十章药理学 367

第一节抗寄生虫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367

一、抗寄生虫药物选择性作用的机制 367

二、抗寄生虫药物发现的途径和方法 369

三、抗寄生虫药物作用靶位的研究进展 371

一、脂质体给药系统 378

第二节 抗寄生虫药物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 378

二、缓释丸剂 380

三、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 381

四、注射用缓释和控释制剂 382

五、植入型缓释和控释制剂 383

六、经皮给药系统 383

第三节寄生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进展 384

一、苯并咪唑类 385

二、烟碱激动剂 386

三、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 386

四、吡喹酮 390

五、青蒿素 391

六、抗球虫药物 392

七、其他抗寄生虫药物 395

第四节 寄生虫抗药性 396

一、蠕虫的抗药性及检测方法 396

二、原虫的抗药性及检测方法 402

三、节肢动物的抗药性 406

参考文献 408

一、生物控制概念与分类 414

第一节概述 414

第十一章生物控制 414

二、生物控制的特点与意义 415

三、生物控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 416

一、病毒天敌 419

第二节 对节肢动物寄生虫的生物控制 419

二、细菌天敌 421

三、真菌天敌 426

四、原虫天敌 431

六、节肢动物天敌 432

五、线虫天敌 432

第三节 对蠕虫的生物控制 433

一、对绦虫的生物控制 433

二、对吸虫的生物控制 433

三、对线虫的生物控制 434

四、对棘头虫的生物控制 435

一、捕食线虫性真菌 436

第四节 杀线虫性真菌对线虫的生物控制 436

二、内寄生性真菌 437

四、分泌杀线虫性毒素真菌 438

三、包囊和根瘤线虫寄生性真菌 438

第五节 捕食线虫性真菌对线虫的生物控制 438

一、形态与结构 439

二、代表性种类 442

三、分布、分类与分离 445

四、对线虫的作用机制 447

五、生长特性 449

六、菌株的实验室筛选与田间初步试验 450

七、捕食线虫性真菌作用的特点及意义 453

八、捕食线虫性真菌今后的研究方向 454

第六节 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 455

一、原虫病毒的历史 455

二、含病毒原虫的筛选及鉴定方法 456

三、目前发现的原虫病毒的特性 456

四、原虫病毒的研究意义 459

参考文献 460

第十二章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464

第一节概论 464

一、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定义 464

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465

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制原则 469

第二节 日本血吸虫病 470

一、病原形态 471

二、生活史 471

三、流行病学 473

四、致病作用 475

五、免疫学 476

六、临床表现 478

七、诊断 479

八、防治措施 481

第三节 华支睾吸虫病 483

一、病原形态 484

二、生活史 485

三、流行病学 487

四、免疫学 488

五、发病机制 489

六、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490

七、诊断 491

八、防治对策 492

一、病原形态 493

第四节猪囊尾蚴病 493

二、生活史 494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 496

三、流行病学 496

五、免疫学 497

六、诊断 498

七、防治 499

第五节 弓形虫病 500

一、病原形态 501

二、生活史 503

三、致病机制与病理 505

四、临床表现 506

五、免疫 507

六、诊断 509

七、流行病学 511

第六节 隐孢子虫病 512

一、病原形态 512

三、流行病学 515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 516

六、诊断 517

七、防治 521

第七节 环孢子虫病 521

一、病原学 522

二、流行病学 523

三、致病机制与病理 524

四、临床表现 525

五、诊断 525

六、防治 525

参考文献 526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 530

第一节 探寻差异表达基因的技术 530

第十三章新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30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34

第二节 核酸微点阵技术 535

一、原理 535

二、方法 535

三、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536

第三节 基因打靶技术 537

一、基本原理与步骤 537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38

一、反义核酸的作用原理 540

第四节 反义核酸技术 540

二、反义核酸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541

第五节RNA干涉技术 545

一、RNA干涉的特征 545

二、RNA干涉的作用机制 546

三、RNA干涉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47

第六节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547

一、基本原理 548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49

第七节 免疫PCR 549

二、实验步骤 550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 550

三、应用及注意事项 552

第八节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553

一、原理及方法 553

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554

第九节 Internet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555

一、重要的寄生虫学WWW站址 555

二、数据库 556

三、信息交流和专题讨论 557

参考文献 5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