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世界现代史  高教版
世界现代史  高教版

世界现代史 高教版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红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040071215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自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十多年的世界现代史。作者在阐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力求从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相结合的角度把握现代史总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规律,观点鲜明,详略适当。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教材,也可供其他层次读者阅读使用。”
上一篇:二次大战之起因下一篇:回忆与思考
《世界现代史 高教版》目录

导言 1

目录 1

第一章 列强相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7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7

一、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地位 7

欧洲列强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7

欧洲经济的优先发展 8

欧洲强大的军事力量 9

欧洲的社会生活 10

二、帝国主义列强的军备竞赛 11

两次和平裁军会议 11

激烈的军备竞赛 12

波斯尼亚危机 13

三、巴尔干和地中海的紧张局势 13

两次摩洛哥危机 13

意土战争 14

两次巴尔干战争 15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性质 16

一、战争的爆发 16

二、战争的性质 18

三、双方的战略计划 20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21

一、1914年的战争进程 21

马恩河战役 21

东线战况 23

战争的扩展 24

南线战况 24

二、1915年的战争进程 25

东线——德军的胜利 25

西线——化学武器的使用 25

意大利参战 26

保加利亚参战 26

三、1916年的战争进程 27

凡尔登大战 27

索姆河战役 28

布鲁西诺夫的进攻 29

罗马尼亚参战 29

日德兰海战 30

无限制潜艇战 31

四、1917年的战争进程 31

美国参战 32

尼维尔将军的血战 33

五、战争的结束 34

俄国退出战争 34

德军的最后攻势 34

协约国大反攻 34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6

一、欧洲的衰落 36

经济实力的减弱 36

政治统治的动摇 38

二、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 39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39

欧洲的一系列革命 40

一、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42

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42

第二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战后初期欧洲革命运动 42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42

革命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 43

二、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的并存 44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44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44

列宁的《四月提纲》 45

群众斗争运动 46

三、武装起义的准备 47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47

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48

科尔尼洛夫的叛乱被粉碎 49

革命形势的成熟 50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51

四、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51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53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53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54

五、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内外政策 55

政治经济措施 55

布列斯特和约 56

六、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 58

国内战争的开始 5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59

七、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60

第二节 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63

一、德国革命形势的成熟 63

艾伯特政府的建立 65

基尔港水兵起义 65

二、十一月革命的爆发 65

三、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66

德国共产党的建立 66

柏林一月起义 66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67

四、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和十一月革命结束 67

五、匈牙利共产党的建立和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68

匈牙利共产党的建立 68

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69

六、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失败 70

第三节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和共产国际的建立 72

一、各国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的建立 72

二、共产国际的建立 75

一、主要战胜国对世界安排的设想 78

主要战胜国的总体考虑 78

第一节 巴黎和会 78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78

争夺世界霸权的美国 79

维护世界霸权的英国 80

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 81

意大利的战略目标 82

日本的战略目标 83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 83

和会召开 83

列强的争夺和妥协 84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87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89

《圣日尔曼条约》 89

《色佛尔条约》 90

《特里亚农条约》 90

《纳依条约》 90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91

四、国际联盟 92

国际联盟的成立 92

国际联盟的机构 93

盟约的主要内容 94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95

一、战后亚太地区的形势 95

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争夺的新格局 95

英美日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它们的矛盾 96

二、海军军备竞赛 98

列强在太平洋领域的争夺 98

日本的野心 99

美国向英国的挑战 99

英美日的困难 100

三、华盛顿会议 100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00

《四国条约》 102

《五国海军条约》 103

中国问题和《九国公约》 105

四、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109

第三节 20年代国际关系的再调整 110

一、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110

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110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缓和 110

苏联与西方国家的接触 111

二、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斗争 112

鲁尔危机 112

道威斯计划 114

杨格计划 115

胡佛“缓债宣言” 115

三、欧洲安全问题和《洛加诺公约》 116

安全保证问题 116

洛加诺会议和《洛加诺公约》 117

四、裁军问题和《非战公约》 117

国联裁军会议 117

《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 118

第四章 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119

第一节 衰落中的英国 119

一、发展迟缓的社会经济 119

二、第一届工党政府 120

三、1926年大罢工 121

四、殖民体系的危机 122

第二节 重建中的法国 123

一、法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123

一战后法国实力的衰退 123

法国经济的恢复 123

二、频繁更替的政府 124

米勒兰联盟政府 124

左翼联盟政府 124

国民联合政府 125

三、寻求安全保障 126

成立小协约国 126

修筑马其诺防线 126

第三节 重新崛起的德国 127

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7

三、魏玛政府的内外政策 128

二、卡普暴动 128

五、纳粹势力的抬头 129

纳粹运动的兴起 129

四、兴登堡当选总统 129

啤酒馆暴动 130

《我的奋斗》出笼 130

第四节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31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状况 131

二、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 133

三、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 134

第五节 美国的柯立芝繁荣 136

一、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136

二、繁荣下的矛盾和隐患 138

三、价值观念的转变与工人的经济状况 139

一、日本经济持续萧条 140

第六节 短暂稳定的日本 140

二、政党内阁的出现 141

三、币原外交 142

四、田中内阁及内外政策 143

田中内阁的建立 143

血腥的“三一五”和“四一六” 143

东方会议 143

田中奏折 144

第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145

第一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阶段 145

一、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 145

二、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146

“三一”起义 148

一、朝鲜民族解放斗争 148

第二节 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48

“六十”万岁运动 149

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149

民族运动的社会背景 149

甘地和甘地主义 150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51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52

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54

革命前的土耳其局势 154

凯末尔主义 154

凯末尔领导的民族独立战争 155

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156

一、埃及独立运动 157

英国的殖民保护制度 157

第三节 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57

凯末尔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157

1919年埃及人民起义 158

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159

1923年宪法 159

1936年英埃协定 160

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61

1917年墨西哥宪法 161

卡德纳斯改革及其措施 161

卡德纳斯改革的历史地位 164

第六章 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 165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苏联的建立 165

一、国内战争结束后的严峻形势 165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66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168

四、国民经济恢复的胜利完成 16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71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71

工业化方针的确定 171

工业化方针的实施 171

工业化的成就与教训 173

二、农业集体化 173

收购危机 173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74

三、五年计划的实施 177

“一五”计划的实施 177

“二五”计划的实施 178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79

托洛茨基的失败 180

一、联共(布)中央内部的斗争 180

第三节 二三十年代苏联的政治生活 180

托季联盟的瓦解 182

布哈林遭到批判 183

二、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184

三、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 185

基洛夫遇刺 185

大清洗运动 186

第七章 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89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9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根源 189

二、经济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191

三、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后果 193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95

危机突发 195

一、新政前的美国 195

第二节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95

二、罗斯福新政 196

罗斯福当选总统 196

新政的主要内容 197

新政的历史意义 200

第三节 经济危机影响下的英国和法国 200

一、英国 200

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 200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201

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 203

二、法国 204

经济危机对法国的影响 204

政局动荡和法西斯组织的出现 204

人民阵线政府 206

第四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07

一、经济危机影响下的德国 207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207

纳粹运动的崛起 209

二、魏玛共和国危机和希特勒上台 210

魏玛共和国的危机 210

希特勒上台 211

德国共产党的斗争 212

三、法西斯独裁统治 213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13

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 215

国民经济军事化和扩军备战 215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217

一、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 217

第五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17

“军财抱合”与倾销政策 218

二、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19

法西斯势力的加强 219

“举国一致”内阁的建立 219

法西斯统治的确立 220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22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 222

华北事变 223

《基本国策纲要》和扩军备战 224

一、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226

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226

第一节共产国际“七大”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226

第八章战争危机的加深和早期反法西斯斗争 226

七大纲领 227

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228

卢沟桥事变 228

“八·一三”事变 228

南京大屠杀 228

台儿庄战役 229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29

第二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230

一、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准备和英法的纵容 230

埃塞俄比亚的状况 230

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准备 231

西方国家纵容意大利侵略 232

二、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 233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233

国联的制裁及其失败 234

霍尔—赖伐尔协定 235

战争的结局与后果 236

第三节 从西班牙内战到反法西斯战争 237

一、共和国在西班牙的胜利 237

西班牙概况 237

共和国的建立 237

法西斯的进攻 238

人民阵线的胜利 238

二、西班牙内战和德意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239

武装叛乱的开始 239

德意的武装干涉 240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241

苏联对共和国的支持和国际纵队 242

马德里保卫战 243

三、从马德里保卫战到共和国的失败 243

瓜达拉哈拉之战 244

涅格林政府建立 244

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 245

民族革命战争的意义 245

第四节 德国在欧洲的侵略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 246

一、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形成 246

柏林—罗马轴心的建立 246

德日意《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 247

二、德国吞并奥地利 247

德国试图吞并奥地利 247

英法的绥靖政策 248

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 249

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 251

三、慕尼黑协定 251

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 252

慕尼黑会议 254

慕尼黑阴谋的后果 255

第五节 大战前夕的欧洲 256

一、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256

二、法西斯在欧洲侵略的新动向 257

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257

1939年德国的侵略计划 257

日本挑起张鼓峰、诺门坎事件 257

德国制造波兰危机 258

德意日三国结盟谈判和德意钢铁盟约 258

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260

英法苏三国谈判 260

三、和平的最后机会 260

英德秘密谈判 26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64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268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68

一、德波战争 268

德国闪击波兰 268

英法宣而不战 269

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行动 270

三、西线战事 272

德国入侵北欧 272

“黄色方案”的实施 273

敦刻尔克大撤退 274

法国败降 275

四、不列颠之战 276

五、非洲战事 278

意大利在非洲的扩张 278

英意在东北非的争夺 278

英德在北非的对抗 279

六、德意入侵巴尔干半岛 280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282

一、德日意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形成 282

二、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283

巴巴罗萨计划 283

德军侵苏和苏军初期的失利 283

莫斯科保卫战 285

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86

日本的开战决策 286

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87

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88

英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288

大西洋宪章 290

联合国家宣言 290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 291

一、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折 291

斯大林格勒会战 291

阿拉曼战役 293

中途岛海战 293

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294

库尔斯克战役 294

北非战场的最后胜利 295

盟国进军意大利 295

三、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296

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 296

第四节 大反攻的1944年 298

一、苏军战略进攻和解放沦陷国土 298

二、诺曼底登陆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299

三、盟军在亚太地区的反攻 300

盟军在缅甸的反攻 300

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 301

第五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02

一、各国人民反法西斯运动 302

欧洲抵抗运动 302

亚洲人民抗日斗争 303

二、法西斯德国的溃亡 304

雅尔塔会议 304

易北河会师 306

联合国成立 306

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 307

三、日本败降 307

盟军在太平洋上的最后攻势 307

波茨坦会议 308

日本无条件投降 309

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11

第十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312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312

一、物理学革命 312

原子物理学的开创 312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313

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314

高分子化学的建立 315

二、现代化学和生物学 315

三大合成材料的问世 316

遗传学的建立 317

免疫学的发展 318

三、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318

四、从无线电到计算机 319

五、航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321

飞机的发明及进步 321

现代火箭 322

第二节 现代的文化艺术 322

一、哲学 322

分析哲学 322

存在主义 323

实用主义 324

经济学 325

新托马斯主义 325

二、社会科学 325

历史学 326

教育学 328

社会学 329

三、心理学 330

四、文学艺术 331

现代西方文学 331

现代苏联文学 332

现代美术 333

现代音乐 334

电影和戏剧 335

附:主要参考书目 337

后记 3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