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农论
新农论

新农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业松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1164789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对“三农”问题深入研究的专著,具有出版价值、研究价值。
《新农论》目录
标签:

目 录 1

自序 1

农 民篇 9

第一章历史和现实中的农民问题:重民力,而不重民利 9

第一节历史上的农民问题 9

一、中国农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0

二、历史上的涉农政策 11

三、历史上的农民命运 17

第二节现实中的农民问题 18

一、近代以来农民的变化 18

二、当代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20

第三节农民问题的实质 28

一、古代中国:重农目的是索取,重的是农民 29

之力,而不是农民之利和农民之智 29

二、现实中国:重农出发点之一是为工业化积累资本,重视农民义务,忽视农民权力和国民待遇 30

第二章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 32

第一节“有其田”是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 32

一、土地产权多元化制度问题 33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 34

三、两栖农民的土地保障问题 34

第二节“有其利”是解决农民问题,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34

一、从“强国富民”到“富民强国”,实现“重民力”向“重民利”的转变 35

二、长富于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36

三、藏富于民,让农民拥有财富,让农民积累家底 38

第三节“有其权”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1

一、给农民国民待遇 42

二、让农民当家作主 45

第四节“有其教”是实现农民职业化、知识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49

一、确立农村教育优先战略 51

二、着眼于农民的职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知识技能 51

三、着眼于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 53

第一节从农民的称呼看农民的身份地位 56

第三章农民的身份变革:职业化、知识化、现代化 56

第二节身份变革的本质是农民的职业化 59

一、农民职业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60

二、农民职业化是个历史渐进过程 62

第三节职业化的前提是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 65

一、实现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的转变 65

二、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66

第四章关键问题: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 67

第一节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趋势、特点和原因 68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趋势和特点 68

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 69

一、农业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72

第二节从农业内部挖潜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72

二、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生态化和生物技术化 74

三、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农业资本市场,吸引国内外农业投资 75

第三节从农业外部找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77

一、把农民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来 77

二、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推进农村城市化 78

三、创新城乡分配体制,重点向农民倾斜 80

第四节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战略 82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 82

二、建立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83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84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必须建立智力投入保障机制 85

第五章民工潮:农民职业化、现代化的大演习 86

第一节农民进城的进步作用 87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 87

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87

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 88

三、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推动农村城镇化、 88

农民职业化的现实途径 88

四、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造就现代农民、提高农民政治社会地位的有效举措 89

一、恶意拖欠民工工资 90

第二节农民进城面临的障碍 90

二、巧立名目强制收费 91

三、强行清理收容遣送 92

四、人为设立民工禁区 92

第三节消除偏见、清理政策,推进民工潮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93

一、从政策、舆论上为农民工营造有利环境 94

二、在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观念 95

三、在具体行动上采取有效措施 96

第六章城乡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103

第一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103

农村篇 103

一、城乡统筹是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 104

必然选择 104

二、城乡统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 106

途径 106

三、城乡统筹是改变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 107

的基本出路 107

四、城乡统筹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 110

治本之策 110

第二节城乡统筹的难点和重点 111

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12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113

三、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117

四、加速农村城镇化发展 119

五、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 121

第三节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123

一、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124

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创新 126

第七章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128

第一节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29

一、农村工业化是特殊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129

二、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130

三、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132

第二节农村工业化处于关键时刻 137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看,农村工业化 138

成为城乡统筹的关键 138

二、从工业化发展的全局性看,农村工业化 138

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 138

三、从农村工业的自身特点看,正处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 140

第三节按城乡统筹思路,朝新型工业化方向与国家工业化整合 142

一、建立城乡一体、区域一体的农村工业化 142

新战略 142

二、改造乡镇企业,造就现代企业群体和现代 143

产业队伍 143

三、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提升农业生产力 147

第八章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战略 149

第一节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和现实问题 150

一、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城乡“双赢”、 151

利国利民 151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程滞后、 153

东西失衡 153

三、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条件逐步成熟: 154

战略明确、机遇在即 154

第二节实行多元化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 155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和启示 156

二、多元化战略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158

三、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160

四、积极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 162

第三节实行工业化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 166

一、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规律 166

二、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是我国的成功经验 168

三、工业化战略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170

第四节实行低成本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 172

一、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发展机制 173

二、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174

三、发展小城镇要力戒形式主义 175

四、发展小城镇要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177

第九章户籍制度改革:取消身份限制,实现迁徙自由 179

第一节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弊端 180

一、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形成 180

二、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弊端 182

第二节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和面临的障碍 184

一、中央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185

二、地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185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面临众多难题 188

四、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不同看法 189

第三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标 190

户籍管理制度 191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实行城乡统一的 191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保障公民迁徙 195

自由的权利 195

第十章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承包永久化 199

第一节我国土地制度的现状和改革的不同思路 200

一、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和深层矛盾 200

二、对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同思路 202

第二节土地产权问题:多元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204

一、关于土地国有 205

二、关于土地集体共有 209

三、关于土地个人所有 214

第三节土地使用权问题:永包制是顺应民心、顺应时代的明智选择 218

第十一章农村税制改革:废除封建人亩税,逐步统一城乡税制 223

第一节历史上的税制改革和“黄宗羲定律” 224

第二节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及根本缺陷 226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内容和积极作用 227

二、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230

第三节深化农村税制改革的新思路 230

一、深化农村税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30

二、深化税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231

三、农村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234

四、深化农业税制改革的步骤 237

第十二章财政体制改革:增强财力 调整格局直补反哺向农倾斜 238

第一节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势在必然 239

第二节财政支农的首要目标: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增加农民收入 243

一、建立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 244

二、建立先进技术直接补贴制度 244

三、建立生态环境直接补贴制度 245

第三节财政支农的重点: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245

一、突出对农村公用性、基础性领域的支持 246

二、突出对农村科技、教育领域的支持 247

三、突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 247

支配财力 248

第四节增强财政支农实力,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248

一、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为前提,增强国家可 248

二、以科学的财政格局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财 249

政体制 249

三、以国家财政投资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 249

融资体制 249

四、以发挥财政投资最大效益为原则,完善财 250

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250

第十三章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金融体系 251

一、农村金融问题的症结 252

第一节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目标 252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 253

第二节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体系 255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 255

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创新 256

三、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模式 258

四、农村合作金融的管理体系 260

五、合作金融的发展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261

第三节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 263

一、农村金融商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263

二、农村金融商业化的前提和条件 264

第四节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265

三、农村商业金融的服务对象 265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和业务范围 266

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 267

第五节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 270

一、大力推广制度化、机构化和可持续的小额 270

信贷 270

二、引导民间借贷,规范民间金融 272

三、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 272

第十四章教育制度改革:优先发展农村,回归素质教育 275

第一节调整发展战略:从城市倾斜转为农村优先 275

一、教育的城市倾向及农村教育危机 276

二、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必然选择 278

第二节调整教育功能:从实用主义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282

一、农村教育的历史反思及教育的工具性、 282

实用性特征 282

二、新时期的农村教育:从工具性、功利性向 286

素质教育回归 286

第三节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分级办学转为国家办学为主 288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 289

二、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路 290

第四节改革投资体制:从农民投资为主转为国家为主的投资多元化 291

一、现行教育投资体制的缺点 291

二、改革现行农村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路 292

第十五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低保、养老、医疗为重点的多元保障体系 294

第一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295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295

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紧迫性 297

三、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和目标 299

第二节建立农村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01

一、建立农村社会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02

的重要性 302

二、低保的对象和标准 304

第三节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 304

一、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 305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 306

三、农村养老保障的具体措施 306

第四节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制度 307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308

二、目前合作医疗制度的类型及不同做法 311

三、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原则 314

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卫生管理制度 317

第十六章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党领导下的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 323

第一节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324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325

二、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331

第二节建立行政自治的乡镇体制,实施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 334

一、乡镇行政管理的弊端及严重后果 334

二、乡镇改革的出路:转变行政目标和方式, 338

革除政府自身利益 338

第三节建立与乡镇一体化的村级机构 343

一、现行村民自治体制的得失 344

二、村级组织创新思路:建立与乡镇一体的 350

行政村体制 350

农业篇 361

第十七章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 361

第一节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和主要成效 362

第二节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67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出现的新趋势 367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主要 369

原因 369

第三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选择 371

一、确立以支持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新重农主义 372

二、走节约土地型和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 374

结合的发展道路 374

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374

第一节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到来 378

第十八章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378

一、农业科学技术出现许多新领域 379

二、生物技术将成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380

三、信息化技术将全面带动农业科技创新 382

四、先进适用技术将出现更大突破 386

第二节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与战略选择 387

一、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为现代农 387

业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储备 387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391

技创新的科技人员队伍 393

三、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科 393

第三节把政府为主体逐步转向企业为主体,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制 397

一、科研机构企业化已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 397

突破口 397

二、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是农业科技发展的 398

必然趋势 398

三、较长时期内,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应继续担 398

当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398

第四节加大国家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 400

一、坚持国家投入为主 400

二、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制 401

第十九章市场化道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402

第一节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03

一、农业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 403

要基础 403

二、农业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404

三、农业市场化是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瓶 404

颈”的重大举措 404

第二节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 405

一、从“地摊式市场”到“批发市场”,建构 406

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 406

零售市场发生革命性变化 408

二、从“集市农业”到“超市农业”,农业 408

三、从“期货贸易”到“电子商务”,农村 410

市场孕育重大变革 410

四、从借鉴国外经验到自我发展,流通体制在 411

创新中不断完善 411

第三节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粮食购销体制 415

一、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现状 415

二、粮食流通体制面临的问题 416

三、粮食流通改革的新思路 417

第四节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体系 419

一、土地市场化 419

二、农村劳动力市场化 421

三、农业资本市场化 422

四、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 423

第二十章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425

第一节市场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 427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要求 427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和目标 428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与主攻方向 430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432

第二节企业化经营:把产业拉动起来,把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 433

一、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 434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关键措施 436

三、建立共同发展的利益机制,增强龙头企业 438

对农户、对产业的带动能力 438

第三节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40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意义 440

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质量管理 441

三、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差距 444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措施:健全安全标准、检测检验、质量认证三个体系 446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措施:监控五个关键环节 450

第二十一章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454

第一节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市场化、多元化、系列化 456

第二节 中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队伍小、水平低、机制老、功能弱 457

第三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发展新型组织,改造官办组织 460

一、完善发展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460

二、改造官办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467

三、解决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几个问题 470

第二十二章农业国际化:现代农业的新境界 473

第一节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 474

一、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利弊 474

二、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475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 480

市场供应能力 481

一、世界范围内配置农业资源,增加粮食的 481

第二节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 481

二、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482

三、加速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482

四、建立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实行外向型发 483

展战略 483

第三节破“壁”前进、实现农产品市场国际化 484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障碍之一:非关税壁垒 485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障碍之二:反倾销 487

三、走向农产品国际市场的战略和策略 489

参考书目 4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