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良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00031370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目录

壹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先秦至汉初) 4

1.0 《墨经》《荀子·正名》《大戴礼记·夏小正》表现出的语法分析 4

1.1 《墨经》表现出的语法分析 4

1.2 《荀子·正名》表现出的语法分析 7

1.3 《大戴礼记·夏小正》表现出的语法分析 9

2.0 《公羊传》《毂梁传》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出的语法分析 10

2.1 解说“春秋书法”提出语法规范问题 13

2.2 解说“春秋书法”说明汉语词序重要及词序规则 15

2.2.1 说明汉语词序重要 15

2.2.2 说明汉语词序规则 16

2.3.1 表现主谓结构 18

2.3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句法结构分析 18

2.3.2 表现并列结构 21

2.3.3 表现承接结构 22

2.3.4 表现偏正结构 23

2.4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语义关系分析 24

2.4.1 说明一个动词可表示两种语义、可具有两种功能 24

2.4.2 说明主语谓语间的施事、受事关系 27

2.4.3 说明述语宾语间的语义关系 27

2.5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虚词用法 28

2.6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修辞分析 29

2.6.1 说明“复言”和“省文” 29

2.6.2 说明比喻结构 31

2.7 解说“春秋书法”说明《春秋》句式变化 31

2.7.2 说明偏正结构间不间“之”的变化 32

2.7.1 说明单复句的变化 32

2.7.3 说明介词结构位置的变化 33

2.8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出的语法分析方法 33

2.8.1 比较句式异同 33

2.8.2 认识词的分布位置 35

3.0 结语 36

贰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汉魏晋南北朝) 40

1.0 汉代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 40

1.1 释文说明语法结构,标志语法意识产生 40

1.2 突破音句表现义句,标志句子观念树立 42

1.3 调整词序 44

1.4 分析句读与语词组合关系层次 45

1.4.1 分析句读 45

1.4.2 分析语词组合关系层次 47

1.5 划分词的类别 49

1.5.1 义训词 49

1.5.2 非义训词 52

1.5.2.1 辞、语助 52

1.5.2.2 叹辞 54

1.5.3 义训下位词 56

附:词的类别表 62

1.5.4 一词多类 64

1.6 分析句法结构 66

1.6.1 分析主谓结构 66

1.6.1.1 指明主语、谓语 67

1.6.1.2 加入空位主语 67

1.6.1.4 表现主谓易位 69

1.6.1.3 加入述语/谓语空位成分 69

1.6.2 分析述宾结构 70

1.6.2.1 单宾语 70

1.6.2.2 宾语 70

1.6.2.3 前置宾语 71

1.6.3 分析述补结构 74

1.6.3.1 “以”字介词结构移述语前 74

1.6.3.2 “自”“于”字介词结构移述语前 74

1.6.4 分析偏正结构 75

1.6.4.1 定心结构 75

1.6.4.2 状述结构 77

1.6.5 分析联合结构 77

1.6.5.2 联合谓语/述语 78

1.6.5.1 联合主语 78

1.6.5.3 联合宾语 79

1.6.5.4 联合定语 79

1.6.5.5 对接结构 80

1.6.6 分析方位结构 80

1.6.6.1 解说“中”字结构 80

1.6.6.2 说明名词的方位结构义 81

1.6.7 分析介词结构 81

1.6.7.1 解说介名组合词序 81

1.6.7.2 加入介词后空位名词 82

1.7 分析语义关系 83

1.7.1 状述结构名动意义关系 83

1.7.2 述宾结构动名意义关系 85

1.7.3 定心结构间的意义关系 88

1.8.1 名词的句法功能义 89

1.8.1.1 做谓语 89

1.8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 89

1.8.1.2 做述语带宾语 91

1.8.1.3 做述语带补语 93

1.8.1.4 做定语 93

1.8.1.5 做分句 94

1.8.2 动词的句法功能义 94

1.8.2.1 做主语/宾语 94

1.8.2.2 做谓语/述语 96

1.8.3 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义 97

1.8.3.1 做主语/宾语 97

1.8.2.3 “与”“以”“为”做谓语/述语 97

1.8.3.2 做述语 98

1.9 分析句式句型 99

1.9.1 分析被动句 99

1.9.1.1 被动义句 99

1.9.1.2 被动式句 101

1.9.2 分析判断句 103

1.9.3 分析疑问句 104

1.9.3.1 特指问句 104

1.9.3.2 是非问句 105

1.9.3.3 选择问句 106

1.9.3.4 反诘问句 107

1.9.4.1 并列句 108

1.9.4 分析复句结构 108

1.9.4.2 承接句 109

1.9.4.3 递进句 110

1.9.4.4 选择句 111

1.9.4.5 转折句 111

1.9.4.6 让步句 112

1.9.4.7 假设句 112

1.9.4.8 因果句 113

1.9.4.9 多重复句 114

1.1.0解释虚词用法 114

1.1.1语法分析表现出的语法分析方法 117

2.0 魏晋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 118

2.1 继承公羊、毂梁分析“春秋书法”表现语法分析 119

2.2 分析句法结构 120

2.2.1 分析主谓结构 120

2.2.2 分析述宾结构 121

2.2.2.1 单双宾语 121

2.2.2.2 前置宾语 121

2.2.3 分析述补结构 122

2.2.4 分析偏正结构 122

2.2.5 分析联合结构 123

2.2.6 分析方位结构 123

2.2.7 分析介词结构 124

2.2.7.1 解说介名组合词序 124

2.3.1 状述结构名动意义关系 125

2.3 分析语义关系 125

2.2.8 分析复指结构 125

2.3.2 述宾结构动名意义关系 126

2.4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 128

2.4.1 名词的句法功能义 128

2.4.1.1 做谓语 129

2.4.1.2 做述语带宾语 129

2.4.1.3 做述语带补语 131

2.4.1.4 做定语 131

2.4.1.5 做分句 132

2.4.2.1 做主语/宾语 133

2.4.2.2 做谓语/述语 133

2.4.2 动词的句法功能义 133

2.4.2.3 “与”“自”“以”做谓语/述语 134

2.4.2.4 “能”“敢”“可”做谓语 134

2.4.3 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义 135

2.4.3.1 做主语/宾语 135

2.4.3.2 做述语 135

2.4.4 副词的句法功能义 135

2.5 分析句式句型 136

2.5.1 分析被动句 136

2.5.1.1 被动义句 136

2.5.1.2 被动式句 137

2.5.2 分析判断句 138

2.5.3.2 是非问句 139

2.5.3.3 反诘问句 139

2.5.3 分析疑问句 139

2.5.3.1 特指问句 139

2.5.4 分析复句结构 140

2.5.4.1 并列句 140

2.5.4.2 承接句 141

2.5.4.3 递进句 142

2.5.4.4 选择句 143

2.5.4.5 转折句 143

2.5.4.6 让步句 143

2.5.4.7 假设句 144

2.5.4.8 因果句 144

2.6 分析词的类别特点 145

3.0 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初步介绍 149

2.7 语法分析表现出的语法分析方法 149

3.1 东晋佛典对梵文语法的介绍,“语法”术语出现 150

3.2 南梁佛典对梵文语法的介绍 152

4.0 《文心雕龙》《颜氏家训》中的语法分析 154

4.1 《文心雕龙》中句的解说和虚词分析 154

4.2 《颜氏家训》中的虚词分析 155

5.0 结语 157

叁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隋唐宋元明) 158

1.0 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较详细的介绍并从语法、句法分析解经 158

1.1 介绍印度古代语法大师班尼尼及其著作《班尼尼语法》 158

1.2 介绍梵文语法 162

1.2.1 介绍梵语构词法 162

1.2.2 介绍梵语名词变格 165

1.2.3 介绍梵语动词变位 168

1.3 从语法、句法分析解经 171

2.0 孔颖达“五经正义”中的语法分析 177

2.1 树立语法观、语法规范观念 178

2.2 分析词的类别及特点 183

2.2.1 划分义类词与非义类词并树立词的类聚观念 183

2.2.2 确立“名称”术语并划分其类别 186

2.2.3 确立“语辞”术语并划定其范围 189

2.2.4 说明一词多类及其划分标准 193

2.2.5 说明名称类的再分类及其类别特征 196

2.2.6 解释语辞用法 202

2.3.1.2 说明词序的历史变化 205

2.3.1.1 说明并列成分以语意轻重为序 205

2.3.1 分析词序 205

2.3 分析词序与句读 205

2.3.2 分析句读 206

2.4 分析句法结构 207

2.4.1 分析句法成分关系 207

2.4.1.1 主谓结构 207

2.4.1.2 述宾结构 207

2.4.1.3 述补结构 208

2.4.1.4 偏正结构 208

2.4.1.5 联合结构 209

2.4.2 分析修辞句式 209

2.4.2.1 分析互文 209

2.5.1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 210

2.5 分析语义关系 210

2.4.2.3 分析比喻句 210

2.4.2.2 分析重复 210

2.5.1.1 名词做谓语/述语 211

2.5.1.2 动词、形容词做主语宾语 211

2.5.2 分析句法语义关系 211

2.5.2.1 状述结构名动意义关系 212

2.5.2.2 述宾结构动名意义关系 212

2.5.3 分析语词组合语义选择限制 213

2.5.3.1 从语义选择限制分析语词搭 213

2.5.3.2 从语义选择限制分析语词释义 214

2.6 分析句式句型 215

2.6.1 分析被动句 215

2.6.3 分析疑问句 217

2.6.2 分析判断 217

2.6.4 分析复句结构 218

2.7 分析章节、全篇结构 219

2.8 提出释义理论——文势说 219

3.0 贾公彦、徐彦“义疏”中的语法分析 222

3.1 分析词序规则 222

3.1.1 说明句中词序依时间先后为序 222

3.1.2 说明句中并列成分以语意轻重为序 223

3.2 分析句读 223

3.3 分析句法结构 225

3.4 分析语义关系 226

3.4.1 名词的句法功能 226

3.4.2 状述结构名动意义关系 226

3.4.3 述宾结构动名意义关系 227

3.5.1 分析章节结构 228

3.5 分析章节、全篇结构 228

3.5.2 分析全篇结构 230

3.6 解释虚词用法 231

3.7 提出释义理论——望文为义说 232

4.0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 236

4.1 分析词类 237

4.1.1 表明词的语法类别 237

4.1.2 分析动词类别及语义特征 240

4.1.3 分析集体名词 244

4.1.4 分析单位词 245

4.1.5 解说虚词 246

4.2.1 主谓式 248

4.2 分析复合词的构成 248

4.2.2 动宾式 249

4.2.3 联合式 250

4.2.4 偏正式 251

4.2.5 重言和带辅助成分词 252

4.3 分析句法结构 253

4.3.1 分析短语结构 253

4.3.2 分析复句结构 255

4.4 分析语义关系 256

4.4.1 名词的句法功能义 256

4.4.2 状述结构名动意义关系 256

4.4.3 述宾结构动名意义关系 257

4.5 分析歧义现象 258

5.0 诗论、文论、史论、笔记、字书中的实字、虚字、语助和语法/句法解说 260

5.1 “实名”“虚名”“实字”“虚字”的出现及其含义变化 261

5.1.1 唐代的“实名”“虚名”及其含义 261

5.1.2 宋代的“实字”“虚字”及其含义 262

5.2 语助词的类型与作用分析 264

5.3 虚字的字源解说 267

5.3.1 虚字的字义解释 267

5.3.2 虚字的来历说明 270

5.4 “句法”“语法”使用及造句格式的分析与类比 271

5.5 字、句灵活使用的修辞说明——死字、活字、半虚半实字、死句、活句 275

5.6 语法规范术语“语病”的出现 277

6.0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 278

5.7 中国语法学的科学分期 278

6.1 语法观、语法规范观的较明确树立 279

6.2 分析句法结构 282

6.2.1 分析词序句读 282

6.2.2 分析词的组合规则 283

6.2.3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 284

6.2.4 分析句法结构关系 284

6.2.5 分析语义结构关系 285

6.2.6 分析句法结构成分完整 286

6.3 分析语义选择限制 286

6.4 分析语用 288

6.5 分析虚词 289

6.6 运用比较方法 291

7.1 陈骙的《文则》 292

7.0 语法修辞、虚词专著的出现 292

7.1.1.1 助辞的作用 293

7.1.1 说明助辞的作用及类例 293

7.1.1.2 助辞的类例 294

7.1.2 说明句法 296

7.1.2.1 长短句法 296

7.1.2.2 倒语句法 296

7.1.2.3 复杂结构关系、意义层次句法 297

7.1.2.4 病辞意安句法 299

7.1.2.5 讲究炼句 299

7.2 卢以纬的《助语辞》 300

7.2.1 书名的来历及意义 300

7.2.2 收词范围与编排撰写体例 301

7.2.4 说明一个助语辞多个用法 304

7.2.3 划分助语辞与非助语辞 304

7.2.5 释义方法 305

7.2.5.1 概括性的义界 305

7.2.5.2 比较解释 305

7.2.5.3 句法结构关系、位置说明 306

8.0 蒙学语法训练及语法训练教材《对类》的出现 308

8.1 属对教学的内容及其历史 308

8.2 属对教材《对类》的出现 311

8.3 属对的来源及其发展 318

9.0 结语 319

肆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清代) 322

1.1 “文法”术语的出现及其含义 323

1.0 文法观的明确树立 323

1.2 “文法”使用标志文法观的明确树立 326

2.0 划分词的类别 332

2.1 依据句法位置划分 332

2.1.1 区别实词、虚词 332

2.1.2 确定词的类属 333

2.2 依据词义特征划分 334

2.2.1 确定词的类属 334

2.2.2 说明一词两类 335

2.2.3 说明词的转类 336

3.0 分析句法结构 338

3.1 分析词序 338

3.2.1 分析句中停顿 340

3.2 分析句读和短语层次 340

3.2.2 分析短语层次 341

3.3 分析语词组合规则 344

3.3.1 说明副词、名词不能组合 344

3.3.2 说明助动词、名词不能组合 344

3.3.3 说明名词、动词组合中的介词取舍 345

3.4 分析句法结构组成规则 346

3.4.1 主谓结构的组成 346

3.4.2 述宾结构的组成 347

3.4.3 述补结构的组成 348

3.4.4 联合结构的组成 348

3.4.5 偏正结构的组成 349

3.5.1 明确主谓关系 350

3.5 分析句法结构关系 350

3.5.2 明确述宾关系 351

3.5.3 明确述补关系 352

3.5.4 明确偏正关系 352

3.5.5 明确联合关系 353

3.6 分析句法结构完整 354

3.6.1 分析主谓结构完整 354

3.6.2 分析述宾结构完整 356

3.6.3 分析偏正结构完整 357

3.6.4 分析联合结构完整 359

3.6.5 分析兼语结构完整 360

3.7.1 复句结构的组成 361

3.7 分析复句结构的组成与复句关系 361

3.7.2 复句结构关系 362

3.8 分析古汉语特殊句式 364

3.9 分析几种固定句式 366

4.0 分析句法语义关系 368

4.1 主谓结构语义关系 368

4.2 述宾结构语义关系 369

5.0 分析语义选择限制 371

5.1 依据语义选择限制规则分析语词的正确搭配 371

5.1.1 分析名词对量词的选择 371

5.1.2 分析主谓结构中语词的正确搭配 372

5.1.3 分析述宾结构中语词的正确搭配 373

5.1.4 分机述补结构中语词的正确搭配 373

5.1.7 分析并列结构中语词的正确搭配 374

5.1.5 分析定中结构中语词的正确搭配 374

5.1.6 分析状述结构中语词的正确搭配 374

5.1.8 分析连谓结构中语词的正确搭配 375

5.2 依据语义选择限制规则分析语词的正确释义 376

5.2.1 分析主谓结构中语词的正确释义 376

5.2.2 分析述宾结构中语词的正确释义 376

5.2.3 分析述补结构中语词的正确释义 377

5.2.4 分析定中结构中语词的正确释义 377

5.2.5 分析状述结构中语词的正确释义 378

5.2.6 分析并列结构中语词的正确释义 378

5.2.7 分析连谓结构中语词的正确释义 379

6.0 分析语用 379

6.2 从行文语境分析 380

6.1 从上下文分析 380

6.3 从逻辑事理分析 381

7.0 语法分析方法——句式类比 382

7.1 王念孙的文同一例分析法 382

7.1.1 依据文同一例分析词序 383

7.1.2 依据文同一例分析句读 383

7.1.3 依据文同一例分析句法结构关系 384

7.1.4 依据文同一例分析句法结构完整 386

7.1.5 依据文同一例分析句法语义关系 387

71.6 依据文同一例分析词的类聚 389

7.1.7 依据文同一例分析古汉语特殊句式 391

7.2 俞樾的句式一律分析法 392

7.2.1 依据句式一律分析词序 393

7.2.2 依据句式一律分析句读 394

7.2.3 依据句式一律分析句法结构关系 395

7.2.4 依据句式一律分析句法结构完整 397

7.2.5 依据句式一律分析句法成分语义搭配 399

7.2.6 依据句式一律分析词的类聚 400

8.0 多种虚词著作中代表性的三书 401

8.1 袁仁林《虚字说》 402

8.2 刘淇《助字辨略》 408

8.3 王引之《经传释词》 413

9.0 结语 416

伍 总结语 417

1.0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语法学 417

2.1 注重语法规范 418

2.0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传统 418

2.2 注重实用 419

2.3 注重多角度分析 419

2.4 注重借鉴外语语法 420

3.0 中国古代语法学与古汉语语法变化 421

4.0 中国古代语法学与古汉语语法研究 421

5.0 中国古代语法学与现代语法学建设 422

6.0 《马氏文通》对中国古代语法学的继承与发展 425

7.0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严重缺陷 435

8.0 正确对待中国古代语法学 436

本书作者中国古代语法研究文章目录 438

后记 4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