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初中教师之友  历史卷
初中教师之友  历史卷

初中教师之友 历史卷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司组编;韦兆璧(卷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0217486
  • 页数:320 页
图书介绍:
《初中教师之友 历史卷》目录

目录 3

第一编 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3

历史教学大纲概说 3

一、如何认识教学大纲 3

1.开宗明义话大纲 3

2.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3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介绍 4

1.强调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地位和使命 4

2.强调历史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4

3.进一步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

4.对知识结构作了重大调整 5

5.注意减轻学生负担 5

三、怎样使用教学大纲 5

1.关于“教学目的和要求” 6

2.关于“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6

3.关于“教材的安排” 8

4.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8

5.关于“教学内容” 9

历史教科书 13

一、教科书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13

二、教科书与教学的关系 13

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材简介 13

1.人教版 13

2.北师大版 14

3.广东版(沿海版) 14

4.四川版(内地版) 15

5.上海版 15

第二编 历史学科知识 19

中国古代史 19

一、中国原始社会 19

概述 19

元谋人 19

蓝田人 19

北京人 20

山顶洞人 20

河姆渡文化 20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20

氏族公社 21

大汶口文化 21

石器时代 21

黄帝与炎帝 21

尧 21

舜 21

禹 22

禅让制 22

二、夏、商、西周时期 22

概述 22

启 22

二里头文化遗址 22

桀 23

商汤灭夏 23

盘庚迁殷 23

司母戊鼎 23

妇好墓 23

纣 23

周文王 24

牧野之战 24

分封制 24

宗法制 24

国人暴动 24

共和行政 24

平王东迁 24

甲骨文 25

金文 25

四羊方尊 25

三、春秋、战国时期 25

概述 25

春秋五霸 26

齐桓公 26

管仲 26

晋文公 26

城濮之战 26

楚庄王 27

夫差与勾践 27

商鞅变法 27

围魏救赵 28

合纵连横 28

李冰和都江堰 28

老子和道家 28

孔子和儒家 29

百家争鸣 29

墨子和墨家 29

孟子 30

荀子 30

庄子 30

韩非和法家 30

孙子 30

孙膑 31

《甘石星经》 31

《诗经》 31

屈原和《楚辞》 31

曾侯乙墓 31

四、秦汉时期 31

概述 31

长平之战 32

秦始皇 32

三公九卿 33

郡县制 33

李斯 33

焚书坑儒 33

匈奴 33

万里长城 34

丽山陵和兵马俑 34

陈胜和吴广 34

项羽 34

刘邦 35

楚汉之争 35

文景之治 35

吴楚七国之乱 35

汉武帝 36

董仲舒 36

王莽改 36

绿林军 36

赤眉军 36

党锢之祸 37

张角和黄巾起义 37

冒顿 37

卫青 37

霍去病 38

王昭君 38

张骞通西域 38

丝绸之路 38

班超 38

造纸本 38

张衡 39

《周髀算经》 39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39

华佗 39

王充和《论衡》 39

佛教的传入及主要宗派 39

道教的创立及其流传演化 40

司马迁和《史记》 41

班固和《汉书》 41

汉赋 41

乐府 41

长沙马王堆汉墓 41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2

概述 42

官渡之战 42

曹操 42

孙权 43

刘备 43

诸葛亮 43

赤壁之战 43

马钧和翻车 44

八王之乱 44

五胡十六国 44

祖逖北伐 44

淝水之战 45

梁武帝 45

九品中正制 45

士族和庶族 45

鲜卑拓跋部 46

北魏孝文帝改制 46

南北朝 46

祖冲之和圆周率 46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47

郦道元和《水经注》 47

范缜和《神灭论》 47

建安诗人 47

陶渊明 47

云岗石窟 47

龙门石窟 48

敦煌莫高窟 48

六、隋唐时期 48

概述 48

三省六部制 48

科举制 49

大运河 49

隋炀帝 49

瓦岗军 49

玄武门之变 50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50

魏征 50

武则天 50

唐玄宗 50

突厥族 51

回纥 51

大祚荣 51

皮罗阁 51

吐蕃 51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51

鉴真 52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 52

安史之乱 52

藩镇割据 53

黄巢 53

李春和赵州桥 53

雕版印刷术 53

火药与火器 53

僧一行 53

孙思邈和《千金方》 54

景教 54

伊斯兰教传入 54

唐诗 54

李白 54

杜甫 55

白居易 55

古文运动 55

韩愈 55

柳宗元 55

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55

概述 55

周世宗 56

陈桥兵变 56

杯酒释兵权 56

范仲淹 57

宋神宗 57

王安石 57

契丹 57

耶律阿保机 58

石敬瑭 58

澶渊之盟 58

党项族 58

元昊 59

女真族 59

完颜阿骨打 59

大理国与段恩平 59

宋徽宗 60

宋钦宗 60

“六贼” 60

李纲 60

靖康之变 61

宋高宗 61

王彦和“八字军” 61

宗泽 61

韩世忠与梁红玉 61

岳飞 62

秦桧与万俟? 62

绍兴和议 62

五大名窑与景德镇 62

交子 63

市舶司 63

蒙古的兴起 63

成吉思汗 63

忽必烈建元 64

文天样 64

行省制(行中书省) 64

澎湖巡检司 64

宣政院及西藏行政区 64

元朝的民族等级制 65

耶律楚材 65

黄道婆 65

马可波罗和《东方闻见录》 65

活字印刷术 66

沈括和《梦溪笔谈》 66

郭守敬和《授时历》 66

王祯和《农书》 66

李诫和《营造法式》 66

司马光 67

《资治通鉴》 67

欧阳修 67

宋词 67

苏轼 67

李清照 67

辛弃疾 68

陆游 68

元曲 68

关汉卿和《窦娥冤》 68

王实甫和《西厢记》 68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69

喇嘛教 69

八、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 69

概述 69

红巾军 70

白莲教 70

朱元璋 70

殿阁大学士和内阁 70

胡蓝之狱 71

厂卫制 71

明成祖 71

八股文 71

靖难之役 71

郑和下西洋 72

戚继光抗倭 72

利玛窦 72

瓦剌和鞑靼 72

土木之变 73

于谦 73

努尔哈赤 73

八旗制度 73

萨尔浒之战 73

皇太极 74

东林党 74

魏忠贤 74

李自成 75

吴三桂 75

史可法 75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75

徐光启 75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76

《徐霞客游记》 76

李贽 76

王夫之 76

黄宗羲 76

顾炎武 77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77

施耐庵和《水浒传》 77

吴承恩和《西游记》 77

汤显祖和《牡丹亭》 77

三藩之乱 77

达赖和班禅封号 78

大小和卓木叛乱 78

土尔扈特和渥巴锡 78

郑成功收复台湾 78

雅克萨之战 79

中俄《尼布楚条约》 79

康熙皇帝 79

雍正皇帝 79

康乾盛世 79

乾隆皇帝 79

和珅 80

议政王大臣会议 80

军机处 80

文字狱 80

中国近现代史 81

一、清朝中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81

概述 81

闭关政策 81

林则徐 82

义律 82

虎门销烟 82

道光帝 82

邓廷桢 83

关天培 83

三元里抗英 83

中英《南京条约》 83

中美《望厦条约》 83

中法《黄埔条约》 84

英国强占香港 84

租界 84

洪秀全 84

杨秀清 85

石达开 85

金田起义 85

永安建制 85

《天朝田亩制度》 86

曾国藩 86

李鸿章 86

湘军 87

天京事变 87

洪仁玕和《资政新篇》 87

李秀成 87

捻军 88

奕 88

“亚罗号”事件 88

马神甫事件 88

《天津条约》 88

火烧圆明园 89

《北京条约》 89

中俄《瑷珲条约》 89

二、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89

概述 89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0

同文馆 91

赫德 91

辛酉政变 91

慈禧太后 91

左宗棠 92

张之洞 92

洋务运动 92

容闳 93

北洋舰队 93

阿古柏 93

马尾之战 93

冯子材 94

刘永福和黑旗军 94

《中法新约》 94

中日甲午战争 94

邓世昌 95

丁汝昌 95

中日《马关条约》 95

三国干涉还辽 95

德国侵占胶州湾 96

“门户开放”政策 96

康有为 96

梁启超 97

公车上书 97

强学会 97

保国会 97

时务学堂 98

光绪帝 98

翁同龢 98

“百日维新” 98

京师大学堂 98

戊戌政变 98

谭嗣同 99

戊戌六君子 99

义和团 99

朱红灯 99

八国联军 100

廊坊狙击战 100

张德成 100

《辛丑条约》 100

三、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00

概述 100

孙中山 101

兴中会 102

章炳麟 102

邹容 102

苏报案 103

陈天华 103

中国同盟会 103

三民主义 104

《民报》 104

“预备立宪” 104

立宪运动 104

张? 105

光复会 105

华兴会 105

新军 105

秋瑾 106

黄兴 106

黄花岗起义 106

保路运动 106

武昌起义 107

黎元洪 107

南京临时政府 10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8

溥仪 108

袁世凯 108

四、清朝中后期文化 109

概述 109

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109

李善兰 110

徐寿 110

华蘅芳 110

詹天佑 110

冯如 111

《四库全书》 111

龚自珍 111

魏源和《海国图志》 111

严复 111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112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112

曹雪芹和《红楼梦》 112

黄遵宪 113

林纾 113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13

扬州八怪 113

五、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114

概述 114

段祺瑞 115

北洋军阀 115

宋教仁 115

国民党 116

李烈钧 116

二次革命 116

《中华民国约法》 117

蔡锷 117

护国运动 117

护法运动 118

冯国璋 118

曹锟 118

张作霖 118

阎锡山 118

张勋复辟 119

外蒙古独立 119

“二十一条” 119

六、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与失败 120

概述 120

新文化运动 121

陈独秀 122

李大钊 122

鲁迅 122

《新青年》 123

胡适 123

五四运动 123

新民学会 124

觉悟社 124

共产主义小组 124

邓中夏 125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25

中国共产党 125

毛泽东 127

马林 128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28

香港海员大罢工 128

李立三 128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28

二七大罢工 129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29

国共合作 129

宋庆龄 130

鲍罗廷 130

黄埔军校 130

蒋介石 131

周恩来 131

廖仲恺 132

戴季陶 132

五卅运动 133

省港大罢工 133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133

彭湃 133

中华全国总工会 133

刘少奇 134

陈炯明 134

北伐战争 134

叶挺 135

吴佩孚 135

孙传芳 135

冯玉祥 135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136

四一二政变 136

马日事变 136

七一五政变 136

汪精卫 136

七、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 137

概述 137

宁汉合流 137

张学良 138

张国焘 138

中原大战 138

中统 138

军统 139

四大家族 139

戴笠 139

中国工农红军 139

南昌起义 139

贺龙 140

八七会议 140

瞿秋白 140

秋收起义 140

广州起义 141

井冈山会师 141

朱德 141

陈毅 141

方志敏 142

彭德怀 142

王明 142

长征 143

李德 143

遵义会议 143

刘志丹 144

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44

概述 144

九一八事变 145

一二八事变 145

伪满洲国 145

塘沽协定 146

东北抗日联军 146

杨靖宇 146

《何梅协定》 146

一二九运动 146

七君子事件 147

西安事变 147

杨虎城 147

卢沟桥事变 147

八路军 148

新四军 148

淞沪会战 148

平型关大捷 148

徐州会战 149

台儿庄战役 149

李宗仁 149

太原会战 149

武汉会战 149

南京大屠杀 150

洛川会议 150

陈嘉庚 150

白求恩 150

柯棣华 150

斯诺 151

路易斯·斯特朗 151

汪伪政权 151

中国远征军 151

皖南事变 151

百团大战 152

大生产运动 152

整风运动 152

豫湘桂战场 152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53

九、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153

概述 153

重庆谈判 154

中国人民解放军 154

李闻血案 154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54

台湾二二八起义 155

土地改革 155

挺进大别山 155

辽沈战役 155

淮海战役 155

平津战役 156

渡江战役 156

十、民国时期的文化 156

概述 156

李四光 157

竺可桢 157

蔡元培 157

陶行知 157

郭沫若 158

茅盾 158

聂耳 158

冼星海 159

徐悲鸿 159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59

概述 15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61

开国大典 161

西藏和平解放 161

抗美援朝 161

上甘岭战役 161

黄继光 162

镇压反革命运动 162

“三反”、“五反”运动 162

过渡时期总路线 163

公私合营 163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63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63

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164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64

雷锋 164

焦裕禄 164

“文化大革命” 165

《五一六通知》 165

中央文革小组 166

林彪反革命集团 166

江青反革命集团 166

四五运动 166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66

“一国两制” 167

民族区域自治 16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7

钱学森 167

华罗庚 168

世界历史 169

一、亚非文明古国和希腊、罗马奴隶制 169

概述 169

古代埃及 169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170

腓尼基人 170

希伯来人 170

古巴比伦王国 170

汉谟拉比法典 170

古代印度 171

哈拉帕文化 171

种姓制度 171

释迦牟尼和佛教 171

阿育王 172

苏美尔人 172

楔形文字 172

腓尼基字母 172

阿拉伯数字 172

爱琴文明 172

雅典 173

斯巴达 173

希波战争 173

梭伦改革 174

伯利克里 174

亚历山大大帝和马其顿 174

罗马共和国 174

布匿战争 174

斯巴达克起义 175

恺撒 175

元首制 175

耶稣和基督教 175

罗马帝国 176

《荷马史诗》 176

埃斯库罗斯 176

阿里斯托芬 176

希罗多德 177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77

亚里士多德 177

赫拉克利特 177

德谟克利特 177

雅典娜和雅典卫城 178

罗马圆形大剧场 178

拉丁字母 178

二、欧亚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178

概述 178

日耳曼人 179

克洛维 179

查理大帝 179

凡尔登条约 179

英吉利王国 179

封建主和农奴 180

骑士 180

拜占廷帝国 180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180

克尔伯古庙 181

阿拉伯帝国 181

耶路撒冷 181

《一千零一夜》 181

朝鲜的前三国和后三国 181

新罗 182

朝鲜李朝 182

大和 182

天皇 182

大化改新 182

武士和武士道 183

幕府与将军 183

奥斯曼土耳其 183

三、欧洲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183

概述 183

迪亚士 184

达·伽马 184

哥伦布 184

麦哲伦 184

美洲金字塔 184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 184

但丁 185

达·芬奇 185

米开朗基罗 185

拉斐尔 185

莎士比亚 185

塞万提斯 185

哥白尼 186

布鲁诺 186

开普勒 186

伽利略 186

四、资产阶级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86

概述 18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88

新贵族 188

斯图亚特王朝 188

英国国会 189

苏格兰人民起义 189

克伦威尔 189

1688年政变 190

君主制 190

《权利法案》 190

东印度公司 190

伊丽莎白一世 191

尼德兰革命 191

七年战争 191

黑奴贸易 191

来克星顿的枪声 192

大陆会议 192

托马斯·潘恩 192

华盛顿 192

《独立宣言》 193

萨拉托加大捷 193

1787年美国宪法 193

星条旗 193

法国大革命 194

波旁王朝 194

启蒙运动 194

伏尔泰 195

孟德斯鸠 195

卢梭 195

三级会议 196

《人权宣言》 196

雅各宾派 196

罗伯斯庇尔 196

吉伦特派 197

热月党人 197

拿破仑·波拿巴 197

反法同盟 197

拉丁美洲的三大文化中心 198

印第安人 198

杜桑·卢维杜尔 198

伊达尔哥 198

破利瓦尔 199

圣马丁 199

阿亚库巧战役 199

巴西独立 200

工业革命 200

珍妮纺纱机 200

瓦特 200

蒸汽时代 200

富尔敦 201

史蒂芬孙 201

空想社会主义 201

圣西门 201

傅立叶 202

欧文 202

马克思 202

恩格斯 202

共产主义者同盟 203

1848年欧洲革命 203

法国二月革命 203

梅特涅 203

废奴运动 204

约翰·布朗 204

美国两党制 204

林肯 204

美国南北战争 205

《解放黑奴宣言》 205

大盐平八郎 205

倒幕运动 205

明治维新 205

福泽谕吉 206

斯拉夫人 206

彼得一世 206

俄国农奴制 207

叶卡特林娜二世 207

北方战争 207

邦联与联邦 207

维也纳会议 207

教皇国 208

俾斯麦 208

加富尔 208

加里波的 208

第一国际 208

五、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209

概述 209

普法战争 210

路易·波拿巴 210

巴黎公社 211

瓦尔兰 211

弗兰克尔 211

电气时代 211

爱迪生 212

莫尔斯 212

马可尼 212

贝尔 212

第二国际 212

修正主义 213

《巴塞尔宣言》 213

伯恩施坦 213

倍倍尔 213

卢森堡 213

米勒兰入阁事件 213

考茨基 214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214

列宁 214

三国同盟 214

三国协约 215

印度民族大起义 215

印度国民大会党 215

提拉克 216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216

青年土耳其党 216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216

门罗主义 217

何塞·马蒂 217

查巴塔 217

微拉 217

墨西哥1917年宪法 217

第一次世界大战 217

萨拉热窝事件 218

马恩河战役 218

凡尔登战役 218

索姆河战役 218

六、近代的科学与文化 218

笛卡尔 218

莱布尼茨 219

牛顿 219

法拉第 219

道尔顿 219

门捷列夫 219

达尔文 219

雨果 220

巴尔扎克 220

狄更斯 220

歌德 220

果戈理 221

车尔尼雪夫斯基 221

列宾 221

海顿 221

莫扎特 221

贝多芬 221

舒伯特 222

肖邦 222

李斯特 222

居里夫人 222

伦琴 222

爱因斯坦 222

易卜生 223

马克·吐温 223

列夫·托尔斯泰 223

柴可夫斯基 223

七、十月革命后的国际形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23

概述 223

俄国二月革命 224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25

十月革命 225

苏维埃 225

俄国国内战争 225

德国十一月革命 225

卡尔·李卜克内西 225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226

库恩·贝拉 226

凯末尔 226

甘地 226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27

共产国际 227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227

威尔逊 227

国际联盟 227

华盛顿会议 22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28

道威斯计划 228

新经济政策 228

苏联 228

斯大林 229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229

苏联农业集体化 229

1936年苏联新宪法 230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30

富兰克林·罗斯福 230

墨索里尼 230

希特勒 231

季米特洛夫 231

国会纵火案 231

日本二二六兵变 231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32

共产国际七大 232

塞拉西一世 232

西班牙人民阵线 232

佛朗哥 232

国际纵队 233

慕尼黑会议与慕尼黑协定 233

张伯伦 233

达拉第 233

第二次世界大战 233

马奇诺防线 234

敦刻尔克大撤退 234

戴高乐 234

自由法国运动 234

丘吉尔 235

莫斯科保卫战 235

日本偷袭珍珠港 235

斯大林格勒战役 235

中途岛海战 236

北非战役 236

隆美尔 236

蒙哥马利 236

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 236

德黑兰会议 237

诺曼底登陆 237

雅尔塔会议 237

联合国 237

《波茨坦公告》 238

日本投降 238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238

概述 238

社会主义阵营 239

铁托 240

金日成 240

胡志明 240

东德和西德 240

冷战政策 241

杜鲁门和杜鲁门主义 241

马歇尔 241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41

华沙条约组织 241

朝鲜战争 242

越南战争 242

尼克松 242

欧洲共同体 242

日本崛起 243

印巴分治 243

尼赫鲁 243

纳赛尔 243

古巴革命 244

巴拿马运河 244

第三世界 244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244

不结盟运动 244

南北问题 245

东欧剧变 245

独立国家联合体 245

海湾战争 245

第三次科技革命 245

星球大战计划 246

马雅可夫斯基 246

法捷耶夫 246

罗曼·罗兰 247

德莱塞 247

小林多喜二 247

肖洛霍夫 247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248

高尔基 248

第三编 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51

历史教学论述要 251

一、历史教学目标体系 251

1.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特点 251

2.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教学目标 252

3.初中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目标 252

4.初中历史学科的思想品德培养目标 252

二、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253

1.智育和德育相统一的原则 253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254

3.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254

4.强调系统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255

5.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相统一的原则 255

三、当代历史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256

1.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历史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 256

2.重视课程和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立体化 256

3.重视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最优设计,教学过程日益程序化和模式化 256

4.教学的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媒体和手段日益现代化 257

5.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改革实验更加整体化和系统化 257

备课 258

一、备课的基本内容 258

1.钻研教学大纲 258

2.分析教材 258

3.设计教学程序和方法 259

二、备课的基本过程 259

1.制订教学计划 259

2.单元备课 260

3.课时备课 260

三、教案范例 261

课堂教学 266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 266

1.新授课 266

2.复习课 267

3.讲评课 268

4.综合课 269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270

1.导入 270

2.授课 271

3.训练 272

4.反馈 273

5.小结 274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275

1.讲述法 275

2.导读法 276

3.谈话法 277

4.讨论法 278

5.图示法 278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78

1.五段式教学 278

2.四段武教学 279

3.三段式教学 280

4.程序教学 281

5.史话教学 282

6.图示教学 283

7.问题式教学 284

8.讨论式教学 284

9.目标教学 285

10.知识结构教学 286

五、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教学艺术 287

1.教学语言 287

2.板书设计 288

3.教具运用 289

4.讲解 291

5.提问 292

6.教学机智 293

六、现代化教学手段 294

1.幻灯教学 295

2.电影、电视、录像教学 295

3.录音教学 295

4.计算机教学 295

七、学习方法指导 296

1.预习的方法 296

2.课堂听讲的方法 297

3.阅读的方法 297

4.记忆的方法 298

5.思维的方法 299

6.复习的方法 300

7.解题的方法 301

课外教学活动 303

1.历史兴趣小组 303

2.历史主题班会、故事会和专题讲座 303

3.观看历史影视片 304

4.参观、访问和考察 304

5.社会调查 304

6.历史夏(冬)令营 305

教学评价 306

一、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306

1.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306

2.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307

3.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308

4.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309

二、历史学业成绩评价 309

1.历史学业成绩评价的重要作用 309

2.历史学业成绩评价的主要类别 309

3.历史试题的编制方法与技术 311

进修与教研 316

一、历史教师的业务进修 316

1.坚持业务进修的意义 316

2.生务进修的主要内容 316

3.生务进修的途径和方法 317

二、历史教学研究 318

1.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意义 318

2.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31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