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
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

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绍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05046481
  • 页数:4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资助项目。
上一篇:古玉概说 第2版下一篇:陈洪绶
《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上篇 中国西南民族 3

概述 3

第一章 西南民族的基本情况 8

第一节 西南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8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8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的人口与 10

分布 10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10

第二节 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形和物产 11

一、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形特点 11

二、西南民族地区的物产资源 12

第三节 西南民族的语言文字 13

一、西南民族的语言系属及其特点 13

二、西南民族的文字 16

第二章 西南民族的起源和原始社会 20

第一节 西南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0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0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的起源和 30

族称 30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32

第二节 西南民族的原始社会 33

一、西南民族地区的远古文化遗址 34

二、西南民族地区的原始族群 34

三、西南民族的原始生活 35

第三章 秦汉及三国两晋时期的西南各民族社会 39

第一节 西南夷 39

一、西南夷的分布 39

二、西南夷的族属 41

第二节 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 41

一、秦汉王朝时西南夷地区的开拓 42

二、汉朝治理西南夷的“初郡政策” 44

三、初郡政策的历史作用 48

四、汉朝政治、经济、文化对西南夷各民族 53

的影响 53

第三节 西南夷各族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56

一、西南夷各族社会发展状况 56

二、西南夷中部分民族奴隶制的形成 60

第四节 南中夷帅大姓的形成和发展 62

一、南中夷帅大姓的形成 62

二、南中夷帅大姓的发展 63

第四章 唐宋时期的西南各民族社会 65

第一节 南诏国 65

一、南诏的兴起和建国 65

二、南诏国的对外扩张 69

三、南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70

四、南诏国的经济与文化 74

五、南诏国与唐朝的关系 82

第二节 大理国 85

一、南诏国的灭亡 85

二、大理国的建立 86

三、大理国的经济与文化 88

第三节 南诏国、大理国统治时期的西南各民族 92

社会 92

一、氐羌族系民族社会 92

二、百越族系民族——金齿、茫蛮、白衣社会 99

三、濮人系统民族——望蛮、朴子蛮社会 101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各民族社会 103

第一节 云南行省的建立 103

一、元朝平定大理国政权 103

二、云南行省的建立 104

二、土司制度的形成(元朝的土司制度) 106

一、明朝平定西南民族地区 106

第二节 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06

三、土司制度的发展(明朝的土司制度) 109

四、土司制度的衰落(清朝的土司制度) 116

五、土司制度的影响 125

第三节 改土归流 132

一、土司制度的腐朽衰落 132

二、改土归流的条件 134

三、改土归流的经过 137

四、改土归流的目的和意义 143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西南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146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民族社会的 146

发展 146

发展 175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社会的 175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社会的发展 177

第六章 西南民族的近代社会 184

第一节 西南民族近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84

一、近代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84

二、近代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185

第二节 近代西南民族中保留的原始社会残余 187

一、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的一般情况 187

二、原始氏族、家族、共产制大家庭残余 187

三、土地公有制与原始共耕残余 189

四、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的典型民族——西盟阿佤山中心区的佤族 190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 193

一、等级制度 194

二、奴隶制下的剥削关系 196

三、家支制度 197

四、习惯法 200

五、奴隶制下的生产力 201

六、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长期存在的 202

原因分析 202

第四节 傣族的封建领主制社会 203

一、土地形态——典型的封建领主大土地 204

所有制 204

二、封建等级制度 205

三、劳役地租和特权剥削 207

四、封建政权组织 211

五、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保留的原因 216

第一节 西南民族的文学艺术 219

一、文学与史学 219

第七章 西南民族的文化与科学 219

二、音乐舞蹈 223

三、建筑、绘画、雕刻 225

四、戏剧 227

第二节 西南民族的科学技术 228

一、天文历法 228

二、医学 230

三、梯田技术 232

第三节 西南民族的宗教信仰 233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宗教信仰 233

宗教信仰 242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的 242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的宗教信仰 244

下篇 中国中南东南民族 251

概述 251

第一章 中东南民族基本情况 255

第一节 中东南地区各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255

一、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255

二、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257

三、未定语族语支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259

四、南岛语系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260

第二节 中东南民族地区的地形和物产资源 260

一、地形特点 260

二、丰富的物产资源 261

一、中东南地区各民族的语言 262

第三节 中东南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262

二、中东南各民族的文字 266

第二章 中东南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70

第一节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70

一、壮傣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70

二、侗水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74

三、黎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77

第二节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79

一、苗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79

二、瑶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82

第三节 未定语系语族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83

一、土家族的起源和族称 283

二、仡佬族的起源和族称 285

第四节 南岛语系民族的起源和族称 286

三、京族的起源和族称 286

第三章 百越族系民族 289

第一节 百越民族的考古文化 289

一、百越民族地区考古文化遗址 289

二、百越民族考古文化的特征 291

第二节 百越族系民族的分布及其特征 292

一、百越族系民族的分布 292

二、百越族系民族的共同特征 293

第三节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百越族系民族 297

一、秦汉至隋唐各代中央王朝对百越民族 297

地区的开发 297

二、越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299

三、俚、僚族名的出现及其分布 302

四、俚、僚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304

五、百越、俚僚(壮侗语族)社会的发展 306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壮侗语族民族地区的 312

土官土司制度 312

一、土官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12

二、改土归流的实行 315

第五节 宋元明清时期壮侗语族各民族社会 316

的发展 316

一、壮族社会的发展 317

二、布依族社会的发展 322

三、侗族社会的发展 325

四、水族社会的发展 329

五、仫佬族社会的发展 331

六、毛南族社会的发展 332

七、仡佬族社会的发展 333

八、黎族社会的发展 335

第六节 百越族系民族的文化 337

一、文学 338

二、音乐舞蹈 339

三、铜鼓和崖壁画 341

四、科学技术 343

五、宗教文化 347

第四章 苗瑶族系民族 350

第一节 苗瑶族系民族的考古文化 350

一、新石器时期苗瑶族系民族的考古 350

文化遗址 350

文化的特征 351

二、新石器时期苗瑶族系民族考古 351

第二节 苗瑶族系民族的由来及分布 352

一、苗瑶族系民族由来追述 352

二、苗瑶族系民族的分布 354

第三节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苗瑶族系民族 354

一、秦汉至隋唐中央王朝对黔中、武陵 354

地区的开发 354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苗瑶族系民族社会的发展 356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苗瑶族系民族 361

一、苗族社会的发展 361

二、瑶族社会的发展 371

三、畲族社会的发展 376

一、文学艺术 380

第五节 苗瑶族系民族的文化 380

二、音乐舞蹈 381

三、科学技术 382

四、宗教文化 385

第五章 土家族京族高山族 389

第一节 土家族 389

一、历代中央王朝统治土家族的措施 389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土家族社会 391

三、土司统治下的土家族社会 393

四、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社会 397

五、土家族的文化 400

第二节 京族 402

第三节 高山族 403

参考文献 40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