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森林调查手册
森林调查手册

森林调查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6046·1008
  • 页数:832 页
图书介绍:
《森林调查手册》目录

目录 1

第一篇测树 1

第一章测树器具和方法 1

第一节直径测定 1

一、轮尺 1

二、直径卷尺 3

第二节树干长度测定 3

第三节树高测定 4

一、用两根直杆测量树高的方法 5

二、直尺测高器 5

三、倾斜测高器 8

四、视距测高器 9

第四节林分速测镜 12

第二章单株木材积测定 17

第一节伐倒木材积测定 17

一、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 17

二、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17

三、等相对长区分求积式 19

第二节原木材积测定 19

一、原木检尺 20

二、原木材积计算 20

一、形数法 21

第三节立木材积测定 21

二、实验形数法 24

三、望高法 24

四、近似式计算立木材积 25

第四节薪炭材及枝条材积测定 25

一、理论的计算 25

二、实测计算 26

三、象片网点测定 26

四、对角线比例测定 27

第一节测定胸高总断面积 29

第三章角规测树 29

第二节角规测点的设置 34

第三节测定林分单位面积株数 35

第四节测定林分蓄积量 37

第四章标准地调查 39

第一节标准地的设置与测量 39

一、标准地的设置 39

二、标准地的测量 40

第二节标准地调查工作 40

一、标准地每木调查 40

四、测树高 42

二、径级范围的确定 42

三、确定起测径级 42

五、标准木与计算木的选取 43

第三节标准地调查因子的整理及计算 44

一、树种组成及优势树种 44

二、年龄与龄级 45

三、平均树高与平均直径 46

四、疏密度及郁闭度 49

五、蓄积量 51

六、计算材种出材量 51

七、地位级 53

八、林型和立地条件型 54

九、标准地作业中的其他工作 54

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 55

第一节平均标准木法 55

第二节材积直线法 57

第三节材积表法 58

一、一元材积表 58

二、二元材积表 63

第四节形数法 67

第一节生长量的概念和种类 72

第六章树木生长量的测定 72

第二节伐倒木生长量的测定 74

一、树高生长量的测定 74

二、直径生长量的测定 75

三、材积生长量的测定 75

第三节生长率 76

第四节立木生长量的测定 77

第五节树干解析 78

一、树干解析的外业工作 78

二、树干解析的内业工作 79

第二节林分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85

第七章林分生长量的测定 85

第一节林分生长的特点 85

一、材积表法 86

二、内插法 91

第三节生长量与枯损量 91

第四节固定标准地定期复查测定林分生长量 92

第五节标准木法测定林分生长量 94

第八章竹林调查 97

第一节毛竹林分调查 97

一、竹株年龄的识别 97

二、每竹调查 99

第二节平均直径与龄阶组成 100

三、平均枝下高测算 100

第三节毛竹林蓄积量测定 101

一、标准根计量方法的提出 101

二、“标准根”的含义 101

三、“标准根”标准的制定 102

四、按“标准根”计量的方法 104

第四节“标准根”与其它数量指标的互换 106

第五节立竹材积和立竹秆重近似式 107

一、立竹材积近似式 107

二、立竹秆重近似式 109

第六节一元及二元重量表 110

第七节毛竹林简易估产法 116

第八节毛竹林分密度的评定 116

第二篇测绘 119

第一章测量仪器的检验和校正 119

第一节罗盘仪的检验和校正 119

第二节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 120

第三节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121

第四节大平板仪的检验和校正 122

第五节小平板仪的检验和校正 123

一、罗盘仪的四种测量方法 126

第二章罗盘仪测量 126

第一节罗盘仪测量 126

二、罗盘仪测角量距的方法 127

第二节展绘罗盘仪导线点图 128

一、根据边长和方位角展绘导线点平面图 128

二、导线闭合差的修正 128

第三章经纬仪导线测量 131

第一节经纬仪的读数设备 131

一、金属度盘和游标 131

二、测微镜 131

一、导线测量的种类 133

第二节经纬仪导线测量 133

二、导线测量的工作步骤 134

三、经纬仪导线的角度观测 134

四、导线距离的丈量 134

第三节经纬仪导线计算 138

一、闭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公式 138

二、附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公式 138

三、推算方位角 138

四、推算象限角 139

五、座标与纵横距的计算 139

七、导线闭合差的改正 140

六、导线闭合差的计算 140

八、座标计算 141

九、导线结点平差法 141

十、导线点的高程计算 145

第四节交会点的计算 145

一、前方交会点的计算 145

二、后方交会点的计算 149

第五节气压高程测量 154

第四章水准测量 158

第一节水准仪和水准尺 158

一、水准仪 158

三、尺垫 159

二、水准尺 159

第二节水准测量和误差的平差 160

一、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160

二、工程水准测量的方法 162

三、四等水准测量 164

四、水准测量闭合差的平差 166

第五章绘图和面积计算 168

第一节绘图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68

一、铅笔图稿 168

二、墨笔清绘 168

第二节林业用图的绘制 169

三、透明纸图的描绘 169

一、基本图 170

二、林相图 172

三、森林分布图 173

第三节林业用图的复制 175

一、映绘法 175

二、格网法 176

三、缩放仪缩放法 176

四、复照仪法 177

五、光学缩放仪法 177

六、反射投影仪法 177

一、晒蓝图 178

七、比例规法 178

第四节晒图方法 178

二、熏图 179

第五节面积计算 181

一、解析法测定面积 181

二、图解法测定面积 182

三、求积仪测定面积 183

四、求积透明模板测定面积 187

五、网格和器械相结合测定面积 190

二、局场(厂)址、居民区的勘测要求 191

一、选择局场(厂)址、居民区的条件 191

第六章局场(厂)址、居民区地形图的测绘 191

第一节选择局场(厂)址、居民区的条件和勘测要求 191

第二节地形测量的步骤 192

第三节用视距法测绘地形图 192

第四节用小平板仪测绘地形图 194

第五节面积水准测绘地形图 195

第六节地物地貌描绘概要 196

一、地物的描绘 196

二、地貌的描绘 197

四、调查地名等地理要素 198

三、碎部测绘的顺序 198

第七章地形图的应用 199

第一节地形图和地图投影 199

一、地形图 199

二、地图投影和地图格网 199

第二节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201

第三节地形图上量测距离和方位角 205

一、量测两点间的距离 205

二、求算方位角 205

第四节地形图上求算高程 206

一、等高线的特性 206

二、地形图上求算高程 207

三、地形图上求算平均高程 208

第五节地形图上求算坡度 208

一、利用坡度尺求算坡度 208

二、测量某地区的平均坡度 210

三、求算小班平均坡度 210

第六节地形图上的转绘 212

一、以地物点和地性线作控制的转绘 212

二、地形图上加密平面点的转绘 212

三、地形图上的局部转绘 212

四、地形图上个别地物的转绘 213

第八章林区道路测量 215

第一节林区道路测量程序 215

第二节选线 216

一、选线的方法 216

二、选线的步骤 217

第三节中线测量 219

一、测角组的任务 219

二、中线角度测量 220

三、量距和钉桩 222

二、曲线细部的测设 223

一、曲线主要点的测设 223

第四节曲线的测设 223

第五节路线纵断面水准测量和纵断面图的绘制 227

一、基点水准测量 227

二、中桩水准测量 230

三、纵断面图的绘制 230

第六节横断面测量及横断面图的绘制 231

一、横断面测量 231

二、横断面图的绘制 233

三、利用纵横断面测量成果,绘制地形图 233

二、竖曲线元素的计算 234

第七节竖曲线的计算 234

一、竖曲线的各部名称及其代表符号 234

三、竖曲线的计算 235

第八节土石方计算 237

一、路基设计 237

二、土石方计算 241

三、土石方的调配 241

第九节路基放样 242

一、水位观测 243

第二节水位观测及河流坡降的测定 243

第九章木材流送河道测量 243

第一节河岸测量 243

二、河流坡降的测定 244

第三节河流横断面测量 245

一、横断面的布置 245

二、测定水深的工具 245

三、河流断面测量 245

第四节流向测量 247

一、交会法 247

二、单点法 247

一、用浮标测量流速 248

第五节流速测量 248

二、用流速仪测量流速 249

第六节流量计算 251

一、用浮标施测流量 251

二、用流速仪施测流量 252

第三篇航空象片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 253

第一章航空象片的基本知识 253

第一节航空象片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253

一、航空象片的概念 253

二、航空象片的种类和特点 254

一、点的影象仍是点 256

二、直线的影象仍为直线 256

第二节航空象片上的构象特性与主要点和线 256

三、平面曲线的影象仍是曲线 258

四、立体曲线的影象仍是曲线 258

五、航空象片上的主要点和线 259

第三节航空象片的比例尺 260

一、垂直摄影航空象片的比例尺 260

二、倾斜摄影航空象片上的比例尺 261

第四节航空象片上的指示记录、注记编号和质量要求 262

一、航空象片上的指示记录和注记编号 262

二、航空象片质量的要求 263

二、投影差公式 264

第五节地物高差产生的影象投影差 264

一、投影差 264

第六节航空象片的有效面积和使用面积 265

一、有效面积 265

二、使用面积 266

第七节调查地区象片数的计算 267

第二章航空象片的立体观察和量测 269

第一节立体观察 269

一、立体观察的条件 269

二、目视立体观察 269

三、象片立体镜观察 270

四、反光立体镜的立体模型变形系数 272

第二节航空象片的量测 273

一、图解法求投影差和视差 273

二、测定象片的航高 274

三、视差杆和用视差杆测量视差的方法 276

四、视差杆量测高差的计算公式 277

五、地形高差的量测和计算实例 279

六、用高差诺模图求高差 281

七、航空象片上量测方位角 283

八、航空象片上确定地面坡向 284

九、航空象片上测定地面坡度 286

十、在象片上求样地点 293

第三章航空摄影测量图解制图法 297

第一节象片控制点连测 297

一、象片控制点的密度和精度要求 297

二、象片控制点刺点的要求和测定方法 297

三、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测量 298

四、控制点室内识别刺点 299

第二节象片辐射三角测量 299

一、辐射三角测量 299

二、图解解析法归正 303

一、透视网格转绘 308

第三节碎部图解转绘 308

二、辐射线网格转绘 310

三、平行转绘尺转绘 313

四、线状地物视差转绘 315

五、象片平面图转绘 316

六、地形图转绘 317

七、图解图辐射线网格转绘、象片平面图转绘和地形图转绘的面积精度 319

第四章航空象片的判读 322

第一节航空象片判读概念 322

一、象片判读的种类 322

二、判读的步骤和方法 323

第二节航空象片判读的因子 324

一、直接判读因子 325

二、间接判读因子 330

第三节航空象片地貌和土壤判读 330

一、山岳地貌的判读 331

二、丘陵和平原地貌的判读 331

三、河谷地貌的判读 331

四、湖泊地貌的判读 334

五、黄土地貌及黄土陷穴的判读 334

六、沼泽地貌的判读 335

七、喀斯特地貌的判读 337

八、风成地貌的判读 338

九、冰川地貌的判读 340

十、盐碱地貌的判读 341

一、重力堆积物的判读 343

二、残积物的判读 345

三、坡积物的判读 345

四、洪积物的判读 346

五、冲积物的判读 347

二、森林判读的根据 348

一、森林判读的种类 348

第一节森林判读 348

第五章航空象片的森林判读 348

第二节非林地和无林地的判读 349

一、河流的判读 349

二、道路的判读 350

三、居民点的判读 350

四、农田的判读 350

五、沼泽地和草地的判读 350

六、火烧迹地的判读 351

七、采伐迹地的判读 351

第三节有林地的判读 352

十、林班线和境界线的判读 352

八、风倒木的判读 352

九、疏林地和林中空地的判读 352

一、树种的判读 353

二、龄组的判读 356

三、林分郁闭度的判读 357

四、疏密度的判读 361

五、地位级和立地类型的判读 363

六、林分组成的判读 364

第四节树高和林分高的量测 366

一、树高的测定 366

二、平均林分高的确定 376

第五节树冠直径的量测 377

一、在象片上量测树冠直径的方法 378

二、影响树冠直径量测的因子 380

第六节象片样地面积模板和林木株数的测定 381

一、象片样地面积模板 381

二、林木株数的测定 382

第七节航空象片材积表的编制 385

一、编表概述 385

二、编制航空象片材积表的外业工作 386

三、编制航空象片材积表的内业判读工作 390

四、航空象片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394

五、航空象片林分材积表的编制 397

六、航空象片判读林分蓄积量表的编制 410

第八节立体判读样片 412

第六章航空象片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415

第一节航空象片的森林类型判读 415

一、森林类型判读区划的原则 415

二、森林类型判读的因子 416

三、森林类型判读的详细程度 416

第二节航空象片的调绘 418

四、森林类型判读成果的记载 418

一、航空象片调绘面积的区划 419

二、外业调绘要素的描绘 421

三、外业调绘工作 421

四、调绘工作的组织 425

第三节应用航空象片进行森林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426

一、应用航空象片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步骤 426

二、航空摄影前的林区准备工作 426

三、领取航空象片材料和分析象片的性能 427

四、编制平面控制点位图和象片平面图 428

五、利用航空象片进行内业调绘和区划设计工作 428

七、应用航空象片清查森林资源的外业工作 431

六、判读练习和地面目测调查练习 431

八、外业材料检查验收工作 433

第七章航空象片在林区勘测中的应用 434

第一节航空象片在林区公路和森林铁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434

一、航空象片在线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434

二、象片选线工作程序 435

三、象片选线中求高程的方法 438

四、在象片上用坡度模板的选线法 444

五、在纠正象片对上选线 445

七、应用航空象片进行线路工程地质勘察 446

六、利用航空象片进行现地选线 446

八、应用航空象片进行小桥涵管位置的勘察 448

第二节应用航空象片进行林业局场(厂)址、居民区勘测 449

一、局场(厂)址、居民点象片平面图或象片地形图的编制和使用 449

二、局场(厂)址、居民点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普查 451

第三节应用航空象片进行水文测量 452

一、河道流水断面测量 452

二、流速和流向测量 453

三、河道纵坡测量 455

四、河流粗糙系数的确定 456

五、航空象片上洪水痕迹的判读 456

一、流送河道调查的内业判读 457

第四节航空象片在木材流送河道勘测中的应用 457

三、流送河道图的测绘 458

二、流送河道的水文测量 458

第四篇森林抽样调查 459

第一章森林抽样调查的数理统计基础 459

第一节基本知识 459

一、什么是森林抽样调查 459

二、变量(变数) 460

三、误差和偏差 460

第二节森林抽样调查的运算基础 462

一、标志的符号和下标 462

四、样本大小 462

二、总和符号的运算 463

第三节森林抽样调查的几个特征数 464

一、样本平均数 464

二、标准差及方差 465

三、估计值的方差及标准误 467

四、估计误差限及估计区间* 468

五、有限总体改正项 470

六、协方差 470

七、相关系数 471

二、简单随机抽样的符号和定义 473

一、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473

第二章简单随机抽样 473

第一节简单随机抽样 473

第二节简单随机抽样的工作步骤 474

一、确定抽样总体 475

二、确定样地的大小和形状 475

三、确定样本单元数 478

四、布点 479

五、样地的设置和调查 480

六、内业分析 480

一、系统抽样的工作步骤 482

第三节系统抽样(机械抽样) 482

二、周期性变动对系统抽样的影响 484

三、系统抽样实例计算 485

第四节成数抽样 487

一、确定样本单元数 489

二、各地类所占面积的估计 489

三、确定估计值的误差 490

四、成数抽样的置信区间 492

第三章分层抽样 494

第一节分层抽样简介 494

一、分层抽样的概念 494

二、分层抽样的符号及其定义 495

四、分层抽样的效率 496

第二节分层抽样的工作步骤 496

一、分层方案的确定 496

三、总体平均数的分层抽样估计值及方差估计值 496

二、分层判读 497

三、航空象片的森林调绘 498

四、绘制分层平面图,计算各层面积权重 498

五、样本单元数的确定和分配 499

七、外业调查(同简单随机抽样) 500

八、内业计算与分析 500

六、布点 500

第三节分层抽样的应用 502

一、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分层抽样 502

二、不适宜采用分层抽样的林区 503

三、采用分层抽样必须遵守的原则 503

四、分层抽样样本单元数的确定 503

五、分层抽样的估计误差限 504

六、层的划分力求准确 506

七、分层因子的划分既要满足经营要求,也要提高精度 506

第四节成数的分层抽样 506

二、成数分层抽样样本单元数的确定 507

一、总体成数分层抽样公式 507

三、实例计算 508

第四章回归估计和比估计 509

第一节回归估计的简介 509

一、回归估计的概念 509

二、回归估计的要求条件 510

三、回归方程的建立 511

第二节航空象片判读与地面实测蓄积的回归估计 514

一、航空象片小班判读蓄积和实测蓄积回归估计的概念 514

五、总体个别单元在依变量上数值的估计 514

四、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值及其方差的估计值 514

二、工作步骤 515

第三节比估计 520

一、比估计简介 520

二、总体平均数的比估计 521

三、估计误差限 522

四、样本单元数的确定 522

五、比估计的效率 523

六、平均数比估计实例计算 523

一、两阶抽样的概念 527

第一节两阶抽样的简介 527

第五章两阶抽样 527

二、两阶抽样所用的符号和定义 528

三、一阶单元大小相同的总体平均数估计值及其方差估计值 529

四、一阶单元大小不等的总体平均数估计值及其方差估计值 530

第二节一阶单元大小相同的两阶抽样 531

一、划分一阶单元 531

二、确定样本单元数 532

三、抽取一阶样本单元 533

四、在基本图上确定一阶样本单元的位置 533

七、内业分析与计算 534

五、抽取二阶样本单元 534

六、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534

第三节一阶单元大小不等的两阶抽样 537

一、一阶样本单元按等概抽取 537

二、一阶样本单元按不等概抽取 541

第四节两阶抽样的应用 543

一、两阶抽样的效率 543

二、什么情况下宜采用两阶抽样 544

三、提高两阶抽样估计精度的途径 545

四、两阶抽样的估计误差限 547

第一节双重抽样的简介 549

第六章双重抽样 549

第二节双重分层抽样 550

一、双重分层抽样的估计值及其方差的估计值 550

二、双重分层抽样样本单元数的确定 555

第三节双重回归估计 557

一、双重回归估计的总体平均数及其方差的估计值 557

二、双重回归估计的样本单元数的确定 560

三、双重回归估计的效率 561

第四节双重比估计 562

一、双重比估计的估计值及其方差的估计值 562

二、双重比估计样本单元数的确定 565

三、双重比估计的估计误差限 566

第五节双重点抽样 566

一、点抽样 566

二、双重点抽样 568

第七章连续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定期 576

复查的森林抽样调查 576

第一节连续森林资源清查的基本知识 576

一、什么是连续森林资源清查 576

二、固定样地的相对效率 577

四、固定样地的建立和测定 578

三、连续森林清查各类样地的标志 578

第二节全部固定样地的定期复查法 581

第三节复查时配合临时样地的连续森林清查法 583

一、复查资源现况的估计 584

二、资源变化值的估计 584

第四节初查和复查均配合临时样地的连续森林清查法 586

附录几种常用抽样调查方法简表 592

第一节调查任务与目的 607

第二节调查组织与准备工作 607

第一章森林土壤调查方法 607

第五篇森林土壤调查 607

第三节土壤形成因素调查 608

第四节土壤的野外调查 609

一、标准地土壤调查 609

二、土壤路线调查 617

第五节确定采伐更新方式的土壤调查 619

第六节土壤生物因素的调查 621

第七节利用航空象片编制林区大、中比例尺土壤图 622

一、准备工作 623

二、草图绘制 623

三、转绘成图 624

第八节土壤标本的采集和管理 625

第九节土壤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应用 626

一、土壤分析标本和分析项目的确定 626

二、调查材料整理 626

三、土壤肥力评价 628

四、土壤调查报告的编写 628

第二章地貌类型 630

第一节地貌与土壤、森林植被的关系 630

第二节大地貌 631

一、平原 631

三、山地 633

二、丘陵 633

四、高原 636

五、盆地 637

第三节中地貌及小地貌 637

一、山 638

二、丘陵 639

三、平原、台地及盆地 640

四、谷 640

五、冲出锥与洪积扇 642

六、沟谷流水地貌 643

七、风成地貌 644

八、岩溶地貌 647

第一节矿物、岩石对土壤、森林植被的影响 649

第二节矿物鉴定 649

一、矿物的重要物理性质 649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鉴定 649

二、矿物鉴定 652

第三节岩石鉴定 658

一、岩石分类 658

二、岩石的识别特征 660

三、岩石鉴定 662

第二节取土样的方法 672

第三节操作注意事项 672

第一节土壤速测的目的与内容 672

第四章土壤速测 672

第四节土壤中碳酸钙的速测 673

第五节土壤酸碱度(pH)的测定 673

第六节土壤腐殖质的速测 674

第七节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测定 675

一、铵态氮的测定 675

二、硝态氮的测定 676

三、速效磷的测定 678

四、速效钾的测定 679

第八节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测定 680

二、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 681

一、土壤水浸提液的制备 681

三、氯根的测定 682

四、水溶性钙和镁的测定 683

五、硫酸根的测定 685

六、Na++K+和总盐分的计算 686

第九节地下水(井水)的速测 686

第十节土壤容重的测定 687

附录5—1我国主要林区土壤类型 688

附录5—2森林土壤调查记载表 701

第一节林型和立地类型调查的意义和内容 705

第六篇林型和立地类型调查 705

第一章林型、立地类型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 705

第二节林型的应用 706

第三节立地类型的应用 707

第二章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709

第三章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 711

第一节路线调查 711

第二节林型标准地的调查 712

第三节立地类型标准地的调查 714

第一节林型调查表的记载 716

第四章调查表的记载方法 716

第二节立地类型调查表的记载 726

第五章调查地区林型图、立地类型图的绘制 731

第六章内业整理 734

第一节植物标本的整理、生活型的统计分析 734

第二节林型、立地类型材料的整理分析 736

第三节内业的总结工作 740

第七篇森林更新调查 745

第一章更新调查 745

第一节概查与试点 745

第二节更新调查方法 746

一、样方(圆)法 747

二、样线法 749

三、随机点——四分法 749

四、随机成对法 750

五、徘徊四分法 752

第三节路线和标准地更新调查 753

一、路线更新调查 753

二、标准地更新调查 754

第四节母树的生态学特性调查 761

第五节人工幼林调查 762

第一节更新因子统计与计算 765

第二章更新调查材料的统计与分析 765

第二节更新等级评定 771

第三节有关因子与更新的分析 773

第四节幼树高生长量的分析 774

第五节保留中、小径木生长量(率)的分析 775

第八篇森林病虫害调查 777

第一章森林病虫害调查的一般方法 777

第一节调查的类别和目的 777

第二节调查的一般方法 777

一、准备工作 777

二、野外调查 778

第二章森林病害调查 781

第一节成熟林病害调查 781

一、标准地调查 781

二、病腐木的分析 781

三、腐朽材积的计算 784

四、其他病害调查 785

第二节幼龄林和中龄林病害调查 785

一、标准地调查 785

二、发病程度的记载 785

三、病害对林木的影响 789

一、标准地调查 790

第三节苗圃病害调查 790

二、病害对苗木的影响 791

第四节病害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792

一、采集要求 792

二、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792

第三章森林虫害调查 794

第一节食叶害虫调查 794

一、设立标准地 794

二、幼虫期调查 795

三、蛹期调查 796

四、卵期调查 797

第二节树干害虫调查 799

第三节枝梢害虫调查 801

第四节地下害虫调查 802

第五节种实害虫调查 803

第六节采伐迹地害虫调查 804

第七节贮木场害虫调查 806

第八节昆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807

第四章防治效果调查 809

第一节取样方式和取样大小 809

第二节调查方法 810

第三节防治效果表示方法和效果统计 8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