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吉林土壤
吉林土壤

吉林土壤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09053091
  • 页数:60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麦作学讲义下一篇:鹅业生产
《吉林土壤》目录

目录 3

序 3

前言 3

第一篇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3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条件 3

第一节 地形概貌 3

第二节 母质类型 13

第三节 气候特征 19

第四节 植被类型 24

第五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概况 28

第六节 人为因素的影响 32

第一节 土壤的加入过程 36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过程 36

第二节 土壤的损失过程 37

第三节 土壤的位移过程 39

第四节 土壤的转化过程 41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命名 43

第一节 土壤调查与分类的发展概况 43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 44

第三节 土壤分类单元 46

第四节 土壤分类系统 51

第二篇 土壤类型与特性 61

第四章 火山灰土 61

第一节 火山灰土的分布与面积 61

第二节 火山灰土的成土条件、过程与土壤分类 62

第三节 火山灰土的土壤性态特征 63

第四节 火山灰土的保护与管理 68

第五章 山地草甸土 70

第一节 山地草甸土的分布 70

第二节 山地草甸土的形成条件、特征和分类 70

第三节 山地草甸土性态特征 71

第四节 山地草甸土的保护与管理 74

第六章 棕色针叶林土 76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的土类概念 76

第二节 棕色针叶林土的分布与特点 76

第三节 棕色针叶林土成土条件与特征 77

第四节 棕色针叶林土的性态特征 79

第五节 棕色针叶林土的利用与改良 87

第二节 暗棕壤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88

第七章 暗棕壤 88

第一节 暗棕壤的土类概念 88

第三节 暗棕壤的成土条件与特征 89

第四节 暗棕壤的性态特征 92

第五节 暗棕壤的利用与改良 107

第八章 棕壤 110

第一节 棕壤的土类概念 110

第二节 棕壤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110

第三节 棕壤的成土条件与特征 111

第四节 棕壤的性态特征 112

第五节 棕壤的利用与改良 117

第二节 白浆土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119

第九章 白浆土 119

第一节 白浆土的土类概念 119

第三节 白浆土的成土条件与特征 120

第四节 白浆土的性态特征 123

第五节 白浆土的利用与改良 137

第十章 黑土 145

第一节 黑土的土类概念 145

第二节 黑土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145

第三节 黑土的成土条件与特征 147

第四节 黑土的性态特征 149

第五节 黑土的利用与改良 160

第一节 黑钙土的土类概念 165

第十一章 黑钙土 165

第二节 黑钙土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166

第三节 黑钙土的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 167

第四节 黑钙土的性态特征 169

第五节 黑钙土的利用及改良 184

第十二章 栗钙土 188

第一节 栗钙土的土类概念 188

第二节 栗钙土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188

第三节 栗钙土的成土条件与特征 189

第四节 栗钙土性态特征 190

第五节 栗钙土的利用与管理 193

第十三章 盐碱土 195

第一节 盐土、碱土的土类概念 195

第二节 盐碱土分布范围与面积 196

第三节 盐碱土的成土条件、过程和盐分运移特性 198

第四节 盐碱土的性态特征 211

第五节 盐渍土的利用与改良 226

第十四章 草甸土 232

第一节 草甸土的土类概念 232

第二节 草甸土的分布与面积 232

第三节 草甸土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与分类 233

第四节 草甸土的性态特征 235

第五节 草甸土的物理性质 236

第六节 草甸土的化学性质 240

第七节 草甸土的养分状况 246

第八节 草甸土的利用与改良 253

第二节 新积土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255

第十五章 新积土 255

第一节 新积土的土类概念 255

第三节 新积土的成土条件与特征 256

第四节 新积土性态特征 257

第五节 新积土利用与改良 261

第十六章 沼泽土 263

第一节 沼泽土的土类概念 263

第二节 沼泽土的分布与面积 263

第三节 沼泽土的成土条件与特征 264

第四节 沼泽土的性态特征 266

第五节 沼泽土的利用与改良 275

第一节 泥炭土分布范围与面积 276

第十七章 泥炭土 276

第二节 泥炭土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与分类 277

第三节 泥炭土性态特征和理化性质 280

第四节 泥炭土的利用与改良 286

第十八章 风沙土 288

第一节 风沙土的土类概念 288

第二节 风沙土分布范围与面积 288

第三节 风沙土的形成和分类 289

第四节 风沙土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 290

第五节 风沙土的改良与利用 294

第一节 石质土、粗骨土的土类概念 298

第二节 石质土、粗骨土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298

第十九章 石质土与粗骨土 298

第三节 石质土、粗骨土的成土条件、特征与土壤分类 299

第四节 石质土、粗骨土的性态特征 300

第五节 石质土、粗骨土的利用与改良 301

第二十章 水稻土 303

第一节 水稻土的土类概念 303

第二节 水稻土的分布范围与面积 303

第三节 水稻土的成土条件与形成过程 304

第四节 水稻土性态特征 306

第五节 水稻土的利用和改良 315

第三篇 土壤性质与土壤肥力 319

第二十一章 土壤矿物 319

第一节 土壤的矿物组成 319

第二节 土壤矿物的性质及其演化 325

第三节 土壤矿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27

第二十二章 土壤有机质 329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数量状况的分析 32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组成状况的分析 332

第三节 吉林省土壤有机质分区 336

第二十三章 土壤酸碱度及离子交换性能 341

第一节 土壤酸碱度 341

第二节 土壤交换性能 346

第二十四章 土壤物理性质 353

第一节 土壤颗粒和土壤质地 353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和孔性 361

第三节 土壤水分物理性和土壤水分年平衡状况 367

第四节 土壤磁性质 375

第二十五章 土壤培肥 381

第一节 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与更新 381

第二节 秸秆还田的培肥作用 389

第三节 作物根茬的培肥作用 394

第四节 土壤培肥的途径与措施 402

第四篇 土壤养分与施肥 407

第二十六章 土壤氮、磷、钾养分状况 407

第一节 土壤氮素 407

第二节 土壤磷素 412

第三节 土壤钾素 419

第二十七章 土壤微量元素 426

第一节 土壤中的铜 426

第二节 土壤中的锌 434

第三节 土壤中的铁 438

第四节 土壤中的锰 443

第五节 土壤中的硼 447

第六节 土壤中的钼 451

第七节 吉林省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区区划 455

第八节 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57

第二十八章 合理施肥技术 460

第一节 养分平衡(土壤诊断)施肥法 460

第二节 肥料效应函数施肥法 471

第三节 养分丰缺指标施肥法 475

第四节 水稻简化“氮调”施肥法 478

第五节 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地力 482

第五篇 土壤利用与管理 487

第二十九章 土壤资源利用概况 487

第一节 土壤资源利用现状 487

第二节 土壤资源的面积及类型 487

第三节 土壤资源利用剖析 491

第三十章 土壤资源的评价和保护 493

第三十一章 中低产田的划分及其改良培肥技术 510

第三十二章 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513

第一节 土壤侵蚀因素及现状 513

第二节 防治土壤侵蚀的途径 521

第三节 土壤侵蚀分区 522

第一节 泥炭类型及性质 526

第三十三章 泥炭资源及其利用 526

第二节 泥炭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534

第三十四章 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分区 538

第一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538

第二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述 539

第三十五章 吉林省荒地资源及开发利用 551

第三十六章 吉林省森林土壤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555

第一节 森林土壤资源及优势 555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558

第三十七章 草原土壤 564

第一节 草原土壤与环境条件 564

第二节 草原土壤分布、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 567

第三节 草原土壤利用现状 573

第四节 草原土壤合理利用与保护对策 575

第三十八章 参地土壤 579

第一节 人参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579

第二节 参地土壤的区域概况 581

第三节 参地土壤的特点 581

第四节 参地土壤类型 584

第五节 提高参地土壤肥力的途径 588

第三十九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592

附录一 土壤分析方法说明 602

附录二 计量单位换算表 604

附表1 土壤科学研究中某些常用计量单位的变更情况 604

附表2 土壤研究中某些测定项目的计量单位的变更 604

主要参考文献 6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