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美学前沿  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
美学前沿  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

美学前沿 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伯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0052622
  • 页数:4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索美学问题。
《美学前沿 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目录

导言千年之交:凸显令人神往的美学前沿地位 4

0.1千禧王国的预言 4

0.11宏观背景:人类的三次历史性提升 4

0.12基督纪元:两个千年的兴衰历程 8

0.13未来展望:“审美诗性的太阳”能否普照大地 10

0.2世界文明的变局 12

0.21世界当代文明的大推进 12

0.22西方强势文明的大危机 16

0.23跨世纪的困惑与反思 19

0.3文明的转型呼唤转型的美学 20

0.31从真善美到美善真的位序变更 21

0.32传统美学陷入危机和困境的深层原因 23

0.33《美学前沿》探索的新思路 26

第一篇各具特色的东西方美学前沿探索 31

第一章中国古典美学对终极关怀的追求 31

1.1儒:人世进取追求超生死的伦理和谐 32

1.11“里仁为美”——孔子独特的生命伦理美学 32

1.12工具论美学——对个体生命灵性的扼杀 35

1.13体用之辨——新儒家对道德本体论的重建 37

1.2道:遁世逍遥追求合天人的自然和谐 39

1.21“道法自然”——老子返朴归真的自然本体论 39

1.2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建构自然本体论美学 41

1.23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美的独立 43

1.3禅:见性顿悟追求破物我的心灵和谐 46

1.31“即心即佛”——禅宗呼应儒道的神学本体论 46

1.32从佛性“顿悟说”到审美“妙悟说” 48

1.33呼唤个性解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50

第二章西方近现代美学核心范式的变革 52

2.1西方古代美学的四种视界 53

2.11形式论美学的视界 53

2.12本体论美学的视界 54

2.13认识论美学的视界 55

2.14价值论美学的视界 56

2.2西方近代美学的康德综合 57

2.21康德的“鉴赏判断第一契机” 57

2.22康德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 62

2.23康德神秘主义立场的局限 64

2.3西方现代美学的补苴罅漏 66

2.31林林总总的“审美心态论” 66

2.32普列汉诺夫的“遗忘说” 69

2.33技术美学的现代挑战 71

第三章对美学问题的哲学本体论探讨 73

3.1柏拉图:割裂本体与现象的始作俑者 74

3.11三个世界分立说 74

3.12美的理念分有说 75

3.13美的本体回忆说 77

3.2普罗提诺:神学本体论的“流溢说” 78

3.21美是“太一”的流溢 78

3.22美的等级阶梯 79

3.23“流溢说”的神学本体论美学 80

3.3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创世纪” 81

3.31“绝对精神”的辩证转化运动 81

3.3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83

3.33欧洲现代美学对黑格尔美学的反驳 86

3.4胡塞尔、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87

3.41胡塞尔对本体的现象学还原 88

3.42海德格尔对存在的人类学回归 89

3.43 20世纪西方本体论革命的两重性 90

3.5马克思:最彻底的实践本体论革命 92

3.5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没有一个实践本体论 93

3.52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引起最深刻的本体论革命 97

3.53实践本体论为美学提供了完备的哲学基础 99

第四章对人的超越境界的心理学研究 102

4.1人性形象的不同研究视阈 103

4.11人性形象的“圣化”、“去圣化”、“再圣化” 103

4.12现代心理学三大思潮的更迭 104

4.13“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与过渡性 106

4.2人性结构的转型超越动力 110

4.21弗洛伊德心理动力模型 110

4.22马斯洛心理动力模型 111

4.23三元层次心理动力模型 113

4.24人性结构转型的趋势 115

4.3“人的尺度”与“美的规律”辨析 118

4.31“两个尺度”的六种解释 119

4.32物种尺度超越说 122

4.33在大尺度时空中把握大尺度规律 126

第五章在当代美学论争中重建实践美学的哲学框架 129

5.1中国当代美学的大论争与基本走向 129

5.11传统实践美学的建构局限 130

5.12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内部解构 132

5.13后实践美学的探索与失误 135

5.2西方当代美学的大分化与基本走向 139

5.21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主潮 139

5.22文化批判与语言研究的两大推力 141

5.2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两大转向 143

5.3实践美学未来重建的总体构想 145

5.31实践内涵的三个层次与美的本质 145

5.32实践本体的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 148

5.33实践主体的双重关系与美的超越 151

5.34实践—改造世界系统的总体结构与美的形态 155

第二篇破解耗竭大师心智的美学前沿课题 165

第六章美的本质研究的视界转换 165

6.1美的本质的传统研究视界 165

6.11美的本质研究的认识论视界 166

6.12美的本质研究的价值论视界 167

6.13美的本质研究的生命本体论视界 170

6.2美的本质研究的实践本体论视界 173

6.21美在人的意义世界 173

6.22意义世界创造三要素 176

6.23牢牢把握视界分野的关节点 178

6.3当代美学新的核心范式的确立 180

6.31美的本质研究视界转换的三次否定之否定 180

6.32对美学前沿第一难题的回答 182

第七章以实践为本的真善美超循环自提升系统 187

7.1真善美的本质规定 187

7.11真善美混同说 187

7.12真善美相斥说 189

7.13真善美对立统一说 190

7.2真善美的层次结构 192

7.21真善美并非正反合关系 192

7.22不同层面的三个尺度 193

7.3真善美的实践基础 197

7.31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心理结构 197

7.32分求真善美的三个超循环自提升子系统 198

7.33以实践为本的真善美整体运行系统 201

7.34对美学前沿第二难题的回答 202

第八章美感的文化—心理机制探秘 205

8.1美感的本质规定 205

8.11形形色色的美感特质论 205

8.12实践本体论美学对美感本质的规定 207

8.2美感的直觉机制 209

8.21美感直觉的二度超越特征 209

8.22美感直觉机制的科学解释 211

8.3美感的文化结构 214

8.31美感的历时性文化结构 214

8.32美感的共时性文化结构 216

8.4美感的创造功能 219

8.41难以消除的美学三派对峙 219

8.42对美学前沿第三难题的回答 221

第九章美的显现性形式结构分析 226

9.1美的形式规定 226

9.11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学《人论》 227

9.12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 229

9.13对美学前沿第四难题的回答 231

9.2美的形式分类 234

9.21美的本体形式与美的寓体形式 234

9.22美的现实形式与美的观念形式 236

9.23美的实赋形式与美的象征形式 237

9.24美的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在形式 238

9.3美的形式发展 240

9.31形式与实在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独立的开端 240

9.32形式与实用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纯粹的开端 242

9.33本体形式与寓体形式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普遍的开端 243

第十章自然美:美学的“阿喀琉斯之踵” 248

10.1自然美:美学理论中的“危险三角区” 248

10.11自然美向认识论美学的挑战 249

10.12自然美向价值论美学的挑战 250

10.13自然美向实践论美学的挑战 250

10.2美的符号结构与自然美的象征机制 251

10.21美的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对应性 252

10.22自然美的象征机制 254

10.23自然美的形态特点 258

10.3自然美建构形态的历史演进 260

10.31原始素朴的天人合一 261

10.32充满抗争的天人相分 263

10.33突出创造的天人超越 265

第十一章社会美:现实美的先生后发形态 270

11.1社会美何以先生后发 270

11.11传统美学理论的历史局限 271

11.12社会美滞后发展的生产力原因 273

11.13社会美滞后发展的理论原因 275

11.14社会美滞后发展的阶级原因 276

11.2社会审美设计的领域拓展 277

11.21社会审美设计的三次突破 277

11.22社会生活的审美设计 280

11.23社会环境的审美设计 283

11.3唯物史观的主体超越提升论 285

11.31人性结构的二尺度三层次模型 286

11.32人的需求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发展程度 288

11.33社会主体形态与社会制度形态演进的一致性 289

第十二章科技美:传统美学理论难以消解的异端 296

12.1科技与审美的对立统一 297

12.11现代科技对审美发展的积极影响 297

12.12现代科技对审美发展的消极影响 298

12.13从科技加速发展规律看人类审美超越的前景 300

12.2科学创造的理论美 304

12.21对科学理论美的赞叹与争议 305

12.22科学理论美的形态特征 308

12.23科学理论美的本质规定 311

12.3物化技术的功能美 315

12.31技术美学的迅速勃起 315

12.32功能美概念的理论挑战 318

12.33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功能美观 320

第十三章艺术美:超越世俗的导引女神 325

13.1艺术美学研究中的斯芬克斯之谜 326

13.11争雄世界文坛的七种艺术本质论 326

13.12艺术变相论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本质论 331

13.2艺术变相论与审美超越论 337

13.21艺术变相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轨迹 337

13.22艺术变相是实现审美超越的重要方式 342

13.3艺术审美世界对现实世俗世界的超越导引 344

13.31用艺术人物去建构典型的审美人格 344

13.32在艺术世界中探求理想的审美世界 346

13.33艺术审美世界与社会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 347

第三篇推进孕育于人类艰难超越历程中的美学前沿革命 353

第十四章从宗教超越到审美超越 353

14.1人追求终极价值,人需要终极关怀 354

14.11在必死中追求永生,在参透死中领悟生 354

14.12从天国到人间,从血缘延续到事业永存 356

14.2两种终极超越的原则区别 359

14.21两种终极超越的起点不同 359

14.22两种终极超越的途径不同 360

14.23两种终极超越的方法不同 361

14.24两种终极超越的目的不同 362

14.3以审美取代宗教 363

14.31“以美育取代宗教”——近代教育变革的先声 363

14.32“审美代宗教”所标志的“人类学常数”的变更 365

14.4分段实施助人超越的终身美育 369

14.41悦耳悦目的胎教与童教 369

14.42悦心悦意的青少年美育 371

14.43悦志悦神的中老年美育 373

第十五章在审美超越中展现主体自由个性 376

15.1在世俗红尘中保持潇洒的审美态度 377

15.11审美态度与功利态度 377

15.12 X理论、Y理论、Z理论与K理论 379

15.13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380

15.2在德智基础上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 383

15.21完整的认知心理结构 383

15.22多维的价值心理结构 384

15.23高雅的审美心理结构 386

15.3在创造奉献中享受悦神的审美体验 389

15.31“高峰体验”独特的心理特征 390

15.32创造灵感神秘的迷狂心态 392

15.33“新感性”召唤第三种逻辑新工具 395

15.4在文明进化中焕发多彩的人类美姿 398

15.41人体美的二度创造 399

15.42人物美的多层风采 401

第十六章审美超越艰难历程的范畴标识 406

16.1美与丑:超越与沉沦的对立斗争 407

16.11人生目标的两种选择 407

16.12优美与丑鄙在形态结构上的对峙 408

16.13怀疑论美学与美丑转化的辩证法 410

16.2悲剧:人在超越中的毁灭与永生 413

16.21悲剧是历史前进运动的第一幕 413

16.22悲剧展示毁灭中的永生 415

16.3在无限超越中显现人的崇高 418

16.31从神的崇高到人的崇高 418

16.32崇高是人向无限奋进的超越高度 421

16.4在人的荒诞中反思人的意义 424

16.41荒诞的本质:在异化中人的意义的失落 424

16.42荒诞的指向:对“神圣”、“经典”的反叛 426

16.43荒诞的意义:为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清道 428

16.5喜剧:在笑声中告别过去 429

16.51喜剧是美对丑的嘲讽 429

16.52人间喜剧永远不会落幕 432

结语世纪展望:践行前无古人的美学前沿使命 440

17.1美学作为哲学人类学对历史演进之谜的解答 440

17.11对“物是什么”的追问 440

17.12达到新世界观水平的哲学人类学 443

17.1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历史演进之谜的解答 446

17.2美学作为本体人类学对人类提升之秘的破译 452

17.21对“人是什么”追问 452

17.22人类生产达到“两个尺度”水平的本体人类学 455

17.2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人类提升之秘的破译 457

17.3美学作为自由人类学对超凡人圣之路的点勘 460

17.31对“美是什么”的追问 461

17.32三大学科达到“一门科学”水平的自由人类学 464

17.3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超凡人圣之路的点勘 466

17.4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展望 472

17.41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主题转换 472

17.42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范畴构架 476

17.43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前沿使命 481

参考文献 487

后记 4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