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克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3063315
  • 页数:483 页
图书介绍:《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全书共十七章内容,具体涉及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教育技术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方法、观察与实地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评价研究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SPS的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等。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目录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2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2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3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 6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 10

一、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10

二、探求科学规律 10

三、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11

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3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 14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使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 14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的桥梁 15

四、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15

第四节 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15

一、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16

二、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义 18

第二章 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20

一、量的研究的涵义 21

第一节 量的研究的内涵及其特点 21

二、量的研究的基本程序 23

第二节 质的研究的内涵及其特点 24

一、质的研究的涵义 25

二、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25

三、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 28

第三节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32

一、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33

二、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35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 37

第一节 课题选择 38

一、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 38

二、课题来源 39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 40

四、课题类型 42

五、课题研究目标 43

六、课题的陈述 43

第二节 确定变量 44

一、研究变量的类型 44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 45

第三节 建立假设 46

一、假设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 47

二、假设的陈述 48

第四节 研究方案的制定 50

第四章 教育技术文献检索 52

第一节 教育技术文献检索概述 53

一、教育技术文献 53

二、教育技术文献检索 55

三、教育技术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59

一、工具书检索 60

第二节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 60

二、光盘检索 63

三、联机检索 67

四、网络检索 70

第三节 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 70

一、Internet概述 70

二、基于Internet的文献资源 71

三、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算法与技巧 74

四、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工具——搜索引擎 76

第五章 调查研究方法 83

一、调查研究法的涵义和特点 85

第一节 调查研究法概述 85

二、教育技术研究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86

三、调查的类型 89

第二节 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90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90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91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 92

四、非概率抽样 96

第三节 测量量表 97

一、测量的概念及其要素 97

二、教育技术研究测量法则的建立 99

三、测量的参照标准 100

四、测量量表的类型 101

五、量表测量的质量指标——信度和效度 102

六、里克特量表 102

七、语意差别量表 104

八、量表编制建构的基本步骤 106

第四节 问卷调查法 108

一、调查问卷的类型 108

二、问卷的构成 109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 115

四、问卷调查的实施及其特点 118

第五节 案例1—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121

一、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调查 121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分析 126

第六节 案例2—当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131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131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 132

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132

四、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结果的思考与讨论 136

第七节 案例3—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的调查报告 137

一、“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 138

二、“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38

三、“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 139

四、“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结果的讨论 145

第六章 观察与实地研究法 148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149

一、观察法的意义和特点 149

二、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150

三、观察法的类型 150

四、观察者的角色 151

五、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 152

六、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154

第二节 结构化观察 155

一、结构化观察的特点 155

二、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的观察 156

三、学生阅览电子出版物的行为观察 158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行为观察 158

第三节 实地研究法 161

一、实地研究的基本步骤 161

三、实地研究的观察者所扮演的角色 162

二、实地研究的特点 162

四、适合采用实地研究法的课题 163

五、实地研究的设计 165

六、实地研究的可靠性与有效度 168

第七章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171

第一节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概述 172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172

二、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172

三、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174

一、实验模式设计的基本要素 176

第二节 实验的基本模式 176

二、单组实验 177

三、等组实验 177

四、轮组实验 178

第三节 实验变量的操纵控制和测量 179

一、实验变量控制和测量的基本内容 179

二、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 181

三、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 183

一、准实验研究及其特点 185

第四节 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 185

二、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187

第五节 案例—关于计算机支持下小学生阅读的实验研究 192

一、进行CSR实验研究的意义 192

二、CSR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194

三、CSR实验方法 197

四、CSR实验的结论和问题 199

第八章 行动研究法 203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04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 204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206

三、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210

一、行动研究的模式 211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211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215

三、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218

第三节 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220

一、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220

二、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用的课题 223

三、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行动研究的层次水平 224

第九章 内容分析法 227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228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的意义及其步骤 228

二、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 229

三、内容分析的步骤 229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 234

一、特征分析 234

二、发展分析 235

三、比较分析 236

第三节 案例1—小学语文“四结合”阅读教学课例的内容分析 237

一、阅读教学课例内容分析的目的 237

二、阅读教学类目分析表格的设计与应用 238

三、阅读教学课例内容分析的结果与研究 240

第四节 案例2—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 241

一、研究材料 242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242

三、分析结果 243

四、研究结论 247

第十章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 248

第一节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概述 249

一、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的特点 249

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的构成 250

三、学习反应信息的类型 251

第二节 得分信息的处理 252

一、原始得分矩阵 252

二、S-P表的形成 255

三、得分累积分布处理 255

四、作S线和P线 256

五、警告系数的计算 256

第三节 得分信息的分析 257

一、S线的断层与幅 257

二、P线的断层与幅 257

三、学生警告系数CSi与S线两边的“1”和“0”的分布 258

四、问题警告系数CPj与P线两方的“1”和“0”的分布 259

五、总得分率与S线和P线的形态关系 259

第四节 时间信息的处理 260

一、原始反应时间矩阵 260

二、集体反应曲线的形成 262

第五节 时间信息的分析 264

一、正答曲线类型的考查 264

二、T-R平面分析 265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测试 266

第六节 案例—小学语文“四结合”阅读理解效果的研究 266

二、测试结果的分析 268

第十一章 评价研究方法 272

第一节 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 273

一、评价研究的特征 273

二、评价研究的要素 274

三、评价研究的基本步骤 274

四、评价的类型 275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77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277

二、目标分解 279

三、评价标准的建立 280

四、指标加权 282

五、评价指标体系 285

第三节 案例—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 292

一、网络教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293

二、网络教学的评价要素 294

三、网络教学评价中评价者与评价要素的关系 299

四、网络教学的评价过程 300

第十二章 解释结构模型法 303

二、有向图的矩阵描述 304

第一节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基本概念 304

一、系统结构的有向图示法 304

三、邻接矩阵的性质 305

四、可达矩阵 307

第二节 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用的步骤 308

一、系统要素分析 309

二、建立邻接矩阵 309

三、进行矩阵运算,求出可达矩阵 310

四、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 311

一、差异特征要素分析 314

第三节 案例—网络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分析 314

二、要素强弱分析 316

三、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317

四、WBT的层级模型与因果关系分析 321

第十三章 SPSS的应用 323

第一节 统计处理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324

一、统计处理为教育技术研究中量的分析提供了支持 324

二、统计处理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 325

第二节 SPSS统计软件概述 326

一、SPSS统计软件概况 326

二、SPSS统计软件的功能特点 327

三、利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的基本过程 328

四、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 329

第三节 利用SPSS进行统计描述 333

一、统计描述方法 333

二、?-S平面特征数据分析模型 341

三、利用SPSS进行统计特征分析 342

四、次数分布表的形成 347

第四节 利用SPSS进行统计检验 351

一、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 351

二、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检验 352

三、小样本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353

四、x2检验 357

第五节 利用SPSS进行量表分析 363

一、因素分析基本原理 363

二、利用SPSS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 365

第十四章 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377

第一节 模糊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 378

一、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378

二、普通集合及其特征函数 379

三、模糊集合及其隶属函数 381

一、隶属函数的分布统计求法 383

第二节 隶属函数的确定 383

二、对比平均法求隶属函数 386

三、模糊统计法求隶属函数 388

第三节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389

一、模糊关系 389

二、模糊矩阵 391

三、模糊关系矩阵的运算 391

四、模糊关系的合成 392

五、模糊关系合成图解法 393

一、模糊变换 394

第四节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94

二、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 396

三、模糊综合评判应用实例——网络课程评价 396

第五节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399

一、模糊聚类分析基本原理 399

二、模糊等价矩阵聚类法 401

三、最大树方法 405

第十五章 研究结果的判断和推理方法 408

一、归纳法 409

第一节 判断和推理的基本逻辑分析形式 409

二、演绎法 412

三、类比法 417

第二节 分析与综合 419

一、分析法 419

二、综合法 423

三、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424

第三节 比较与分类 425

一、比较法 425

二、分类法 427

第四节 抽象与概括 428

三、比较与分类的关系 428

一、抽象方法 429

二、概括方法 431

三、抽象与概括的关系 433

第五节 逻辑推理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433

一、教学效果的逻辑分析 433

二、电视教材设计要素的运用与观看效果因果关系分析 434

三、音像教材播放时间与注意保持率的关系分析 436

第十六章 系统科学方法 437

一、系统论方法 438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思想 438

二、信息论方法 440

三、控制论方法 442

四、系统科学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 443

第二节 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 443

一、模型与模型化方法 443

二、研究对象的描述 446

三、系统模拟的方法 450

第三节 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法 451

一、霍尔三维结构模型 451

二、阶段—步骤二维分析矩阵 452

第四节 教育技术研究常用类比模型 453

一、教育传播过程类比模型及其应用 453

二、信息流类比模型 457

第五节 功能模拟分析方法 462

一、功能模拟法的特点 462

二、黑箱和黑箱方法 463

三、黑箱方法的基本步骤 464

四、黑箱方法的运用 466

一、撰写研究论文的意义 468

第一节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 468

第十七章 研究论文的撰写 468

二、研究论文的类型 469

三、研究论文的结构 470

第二节 研究论文的撰写 471

一、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471

二、撰写研究论文的初稿 473

三、研究论文的修改定稿 475

参考文献 478

附表1:t值表 480

附表2:x2值表 4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