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引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萧君和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31635143
- 页数:456 页
录 1
序言 陆贵山 1
前言 1
绪论文学,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 1
目 1
第一节 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 2
一 系统的普遍存在 2
二 艺术是个系统 3
第二节 文学是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 12
一 文学以语言为实现手段 12
二 文学语言使语言成为文学的实现手段 16
三 突现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在文学 21
系统中的作用 21
一人的需要 24
第一章文学的缘起 24
第一节人对文学的需要 24
二人对文学的需要 26
三 文学缘起于人对文学的需要 29
第二节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 30
一何谓“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 30
二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为人所独具 34
三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与文学的出现 38
第三节 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 40
一何谓“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 40
二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是人的特性 42
三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与文学的出现 43
第四节 文学艺术起源于“三种因素” 45
一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的两类学说 45
二“三种因素”与文学艺术的起源 49
第二章文学的构成途径 60
第一节 用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作 61
指导看待文学 61
一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的基本内容 61
二 为什么要用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指导文学 62
第二节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66
一 何谓“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66
二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对象化与文学 68
三 世界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69
四 作家其他主观因素的作用 72
第三节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75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75
的创造性的反映 77
二 文学是通过语言对社会生活的能动 77
三 文学必须真实地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 79
第四节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制约 84
一 文学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 84
社会意识形式 84
二 文学具有上层建筑所具有的性质 85
三社会生活使文学具有“四性” 89
第三章 文学意象及文学的根本特征 97
第一节文学意象 97
一何谓“文学意象” 97
二文学意象的根本特征 103
三 文学的构成途径必然导致文学意象的出现 110
第二节 文学意象是文学的“细胞” 111
一 文学意象的构成 111
二 为什么说文学意象是文学的“细胞” 112
一 根本特征总是与最简单的单位相连 118
第三节 文学的意象性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118
二意象性与文学根本特征 119
三 文学根本特征问题上的片面观点 124
第四章文学形象及文学的基本特征 127
第一节 文学形象是文学意象的体系 127
一 文学形象是文学意象的体系 127
二文学形象的根本特征是意象性的展开 129
第二节 文学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倾向性和 130
真实性的统 130
一 文学形象的双重属性 130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倾向性与真实性是统一的 131
三 文学形象特征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133
第三节 文学的情意性 135
一情意性是情感性和意念性的统一 135
二情感性在文学中的表现 139
三 意念性在文学中的表现 143
四批“无情意”的文学创作 149
第四节 文学的形象性 152
一何谓“形象性” 152
二形象性与文学 153
三各种文学形象的差异性 156
四反对“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学 159
第五章文学的意境、典型以及它们的理论形态 162
第一节 文学意境和文学意境理论 162
一什么是意境 162
二意境的特征 164
三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 168
第二节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理论 175
一 文学的典型性 175
二典型人物 176
三典型环境 181
四典型理论的发展 183
第三节 典型化和意境化 187
一 什么叫典型化 188
二典型化的特点和具体程序 188
三 典型化的途径与方法 191
四 意境创造的法则与过程——“意境化” 194
第四节 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区别及其联系 197
一 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区别 197
二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联系 200
第六章文学创作的方法论 202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问题 202
一 文学创作方法论的重要性 202
二 文学创作方法论的内涵 204
一 文学精神 205
第二节 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205
二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 206
三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 207
精神分别是一种传统 207
四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 211
精神的辩证关系 211
五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文学现实主义精神 214
与社会主义文学 214
第三节 文学的表现主张和文学的再现主张 215
一 文学创作主张 215
二 两种文学创作主张与两种文学精神的关系 215
三 文学表现主张、文学再现主张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217
四 文学表现主张与文学再现主张的辩证关系 219
五文学表现主张、文学再现主张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223
一 文学现代主义精神、主张与文学浪漫主 225
义和现实主义精神、主张的关系 225
第四节 文学的现代主义精神与主张 225
二 文学现代主义精神的含义与实质 227
三 文学现代主义主张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229
第五节 文学的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 231
一 文学创作方法的含义 231
二 文学创作方法与文学精神、创作主张的关系 232
三三种类型的文学创作方法 233
四 文学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必然性 233
第六节 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 235
一 文学创作艺术手法的含义 235
二文学抒情手法 236
三文学描述手法 240
第七章文学的创作 245
一 时代氛围 246
第一节影响文学创作的诸种因素 246
二 民族传统 247
三 文学流派 248
四艺术风格 250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准备 253
一 文学创作的生活准备 253
二 文学创作的心理准备 256
三 文学创作的艺术准备 260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263
一 艺术思维是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263
二 艺术思维的构成 266
第四节文学创作的过程 271
一 文学作品的构思 271
二 文学作品的表达 275
三 文学作品的修改 277
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构成 281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282
一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282
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84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 289
一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情意性、形象性 289
二 文学语言的表现技巧 295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面 298
一 文学作品的结构 298
二 文学作品的情节、布局 301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层面 304
一 文学作品的题材 304
二 文学作品的人物 306
三 文学作品的环境 309
一 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程度 310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情意层面 310
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312
三作品意义的丰富性 315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形态与分类 31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形态分类问题 319
一 文学作品的形态 319
二 文学作品的分类法 319
三 文学作品分类的相对性 322
第二节 诗歌作品 323
一诗歌的本质和特征 323
二诗歌作品的分类 327
第三节小说作品 329
一小说的发展渊源 329
二小说作品的特征 330
三 小说作品的分类 332
一散文作品的特征 334
第四节散文作品 334
二散文作品的分类 336
第五节戏剧文学作品 339
一 戏剧文学作品的特征 339
二戏剧文学作品的分类 342
第六节影视文学作品 343
一 影视文学作品的要求 343
二 影视文学作品的分类 346
第七节说唱文学作品 347
一说唱文学作品的特征 347
二说唱文学作品的分类 348
第十章对文学的接受 351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 352
一 文学接受的实质 352
二 文学接受与作者 353
三 文学接受与作品 354
四 文学接受与读者 356
第二节文学欣赏 357
一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 357
二 文学欣赏的特点 361
三 文学欣赏的主观条件 365
第三节文学评论 368
一 文学评论的性质和任务 368
二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 371
三正确地进行文学评论 376
第四节 文学功用的实现 378
一 文学功用的集中表现 378
二 文学的娱乐功用 380
三文学的审美功用 381
四 文学的认识功用 383
五文学的教育功用 385
六 文学的其他功用 387
第十一章文学的发展 391
第一节文学发展观 391
一把文学发展史看成是少数天才的个人创造史 391
二认为文学的发展是“绝对精神”、 393
“理念”的发展结果 393
三认为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形式演变的历史 394
四认为社会环境决定艺术发展 395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396
一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动因 396
二 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与非同步性 399
三影响文学发展的其他因素 402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410
一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410
二 各民族文学间的交流影响 415
第十二章文学的反馈以及对文学的管理 421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与文学反馈 421
一 文学发展与文学反馈的形成 421
二文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424
第二节 文学在市场中的特殊文化属性 426
一 文学产品进入市场而成为特殊商品 426
二文学在市场中的精神福利属性 428
三 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不会丧失 429
第三节对文学的管理 431
一文学管理的含义 431
二 文学管理的依据 432
三 文学管理的原则 434
四搞好社会主义文学管理 438
代结语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论纲 442
后记 455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论稿》雷恩海主编 2018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 散文卷 1》冯骥才著 2017
- 《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罗维斯著 2019
- 《写给孩子的趣味天文学》(俄)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大家小书 中国文学1949-1989》洪子诚 2020
-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荒凉山庄 上》(英国)查尔斯·狄更斯著;张生庭,张宝林译 2015
- 《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文学地理研究 上》杨宗红著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