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小麦赤霉病研究
小麦赤霉病研究

小麦赤霉病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维忠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3009199X
  • 页数:2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4篇,第一篇主要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病菌种类、分布、致病机理、发生和流行规律、鉴定技术以及综合防治;第二篇介绍了国内外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的收集、筛选及抗源利用;第三篇论述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基础、抗赤霉病基因的梁色体定位和DNA分子标记定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第四篇介绍了国内外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概况与研究进展,针对抗赤性与中产性相矛盾的问题,提出对策。
《小麦赤霉病研究》目录

目 录 3

序 3

Foreword 3

前言 3

第一篇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与发生规律及防治 3

第一章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 3

1.1致病菌的种类与分布 3

1.2小麦赤霉病菌的致病性与变异 5

1.2.1病原菌的致病力 5

1.2.2病原茵的变异 6

1.3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7

1.3.1小麦赤霉病菌毒素与致病性 7

1.3.2与致病性有关的其他生化物质 12

第二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 14

2.1赤霉病菌的来源、发生和传播 14

2.1.1病原茵的来源 14

2.1.2病原茵的越夏与越冬 15

2.1.3子囊壳的发育进程与条件 15

2.2赤霉病的侵染过程及发病因素 16

2.2.1 麦株生育期及品种的感病程度 17

2.2.3气候条件 18

2.2.2菌源量 18

2.2.4栽培因素 19

2.3赤霉病的流行条件及流行预测 19

2.3.1病害发展过程 19

2.3.2病害流行类型 19

2.3.3病害流行预测 20

第三章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技术 24

3.1接种菌源 25

3.1.1菌株的选择 25

3.2接种方法与抗病性评价标准 26

3.1.2接种体的形态 26

3.2.1田间鉴定 27

3.2.2室内鉴定 32

第四章小麦赤霉病的综合治理 35

4.1品种抗病性的利用 35

4.2农业生态控病 36

4.2.1耕翻灭茬或清除作物残体 36

4.2.2开沟排水,控制田间湿度 36

4.3化学防治 36

4.3.1有效药剂及其剂型 36

4.3.2防治适期和防治次数 37

4.3.3防治技术 37

4.3.4防治有效剂量 38

第五章小麦赤霉病抗源的鉴定与筛选 45

5.1国内外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与抗源筛选 45

5.1.1早期(1970年以前)抗性鉴定和筛选 45

第二篇小麦赤霉病的抗源筛选与创新 45

5.1.2近期(1970年以后)抗性鉴定和筛选 47

5.2主要抗源评价、介绍 49

5.2.1抗性稳定的农家品种 49

5.2.2 国外引进抗源 52

5.2.3抗性稳定的改良抗源 53

5.3抗源类型及特性 57

5.3.2抗源的基本特征 58

5.3.1抗源的类型 58

5.4小麦近缘种属的抗性鉴定和筛选 60

5.4.1 小麦属内亲缘物种的抗病性鉴定与筛选 60

5.4.2小麦其他属近缘物种抗病鉴定与筛选 62

第六章小麦赤霉病抗源的创新 64

6.1通过传统方法获得新抗源 64

6.1.1利用自然突变、辐射和化学诱变创造的赤霉病抗源 64

6.1.2品种间杂交创造新抗源和超亲遗传现象 65

6.2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创造小麦赤霉病新抗源 67

6.3异源抗赤霉病基因的导入与抗源创新 69

7.1.1抗源单一,抗性遗传基础狭窄 72

第七章存在问题和对策 72

7.1存在的问题 72

7.1.2抗性鉴定结果的不稳定性 74

7.1.3创新效果不佳 74

7.2对策和展望 74

7.2.1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抗性鉴定方法或程序 74

7.2.2常规和生物技术结合进行抗源的创新 75

7.2.3 小麦抗赤霉病抗源的综合利用 75

7.2.4展望 76

8.1抗赤霉病性的细胞核效应 85

第八章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基础 85

第三篇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85

8.2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方式 86

8.2.1 F1抗赤霉病性的遗传特点 86

8.2.2 F2代抗赤霉病性的分离特点及遗传度 90

8.2.3小麦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数目 95

8.3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效应及配合力 99

8.3.1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效应 99

8.3.2配合力分析 101

8.4抗赤霉病性渊源初探 106

8.5.1抗赤霉病性与抽穗、开花期 108

8.5.2抗赤霉病性与株高、穗长、小穗密度的关系 108

8.5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108

8.5.3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 114

8.5.4抗赤霉病性与其他一些性状的关系 115

第九章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17

9.1单体分析法 117

9.1.1 U-136.1抗赤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17

9.1.2 苏麦3号抗赤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17

9.1.3望水白抗赤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17

9.1.4温州红和尚抗赤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18

9.1.5平湖剑子麦、洪湖大太宝、延岗坊主和万年2号抗赤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18

9.2代换系分析法 120

第十章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123

10.1分子标记技术 123

10.1.1分子标记的类型 123

10.1.2分子标记及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125

10.1.3 QTL作图及基因定位 128

10.2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129

10.3几个小麦赤霉病抗源的遗传图谱 131

10.4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 134

第十一章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136

11.1抗赤霉病性与开花习性 136

11.2.1抗赤霉病性与胆碱 137

112抗赤霉病性与花药内含物 137

11.2.2抗赤霉病性与花粉内含物 139

11.3抗赤霉病性与酶活性 139

11.3.1抗赤霉病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 139

11.3.2抗赤霉病性与超氧化物歧化酶 142

11.3.3抗赤霉病性与过氧化物酶 144

11.3.4抗赤霉病性与酯酶 146

11.3.5抗赤霉病性与过氧化氢酶 146

11.3.6抗赤霉病性与抗坏血酸、抗坏血酸过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 147

11.4抗赤霉病性与次生代谢物质 149

11.4.1抗赤霉病性与毒素 149

11.3.7抗赤霉病性与多酚氧化酶 149

11.4.2抗赤霉病性与木质素 159

11.4.3抗赤霉病性与黄酮 160

11.4.4抗赤霉病性与酚类化合物 161

11.5抗赤霉病性与蛋白质 163

11.5.1抗赤霉病性与可溶性蛋白 163

11.5.2抗赤霉病性与糖蛋白 163

11.6抗赤霉病性与麦胚凝集素 164

第四篇小麦抗赤霉病育种 173

第十二章传统的抗赤霉病育种 173

12.1国外早期的抗赤霉病育种 173

12.3诱变育种 174

12.2系统选择育种(自然变异选择育种) 174

12.4杂交育种 175

12.4.1亲本选配原则 175

12.4.2抗赤霉病育种的成功实例 176

12.4.3杂交后代选择 179

第十三章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难题与对策 181

13.1影响抗小麦赤霉病育种的重要因素 181

13.1.1病源菌的特殊性 181

13.1.2遗传基础的复杂性 182

13.1.3种质资源的局限性 182

13.2大面积丰产中抗赤霉病品种的育成与应用 183

13.1.4抗性鉴定方法的多样性 183

13.3抗赤霉病育种的两条主要技术路线 185

第十四章轮回选择及其在小麦抗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189

14.1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 189

14.2轮回选择的基本环节 190

14.2.1原始群体构建——轮回选择的基础 190

14.2.2互交 191

14.2.3选择 191

14.2.4确定群体规模 192

14.3轮回选择在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192

14.3.1轮回选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192

14.3.2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的几个例子 193

14.3.3轮回选择群体改良的效果 196

14.3.4轮回选择在小麦抗赤育种上的进展 198

第十五章生物技术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199

15.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99

15.1.1无性系变异的发生 199

15.1.2无性系变异的特点 200

15.1.3影响无性系变异频率的因素 203

15.1.4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基础 204

15.1.6无性系变异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206

15.2双单倍体育种 206

15.1.5抗耐赤霉病菌毒素(DON)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206

15.2.1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 207

15.2.2单倍体加倍技术 209

15.2.3单倍体育种在小麦抗赤霉病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210

15.3转基因技术 211

15.3.1成功的小麦转基因方法 212

15.3.2 目前可用于小麦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的基因 213

15.3.3现状与展望 215

第十六章抗赤育霉病育种的展望 217

Synopsis 223

Contents 2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