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次芳,鲍海君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937323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系统地研究了土地资源安全问题。该书提出了土地资源安全的内涵、属性以及理论基础,对土地资源安全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作了态势析评;构建了土地资源的国家生存系统模型;分析了土地资源的人口容量与环境容量,对土地资源的生态评价、环境评价、可持续评价和风险评价作了评析;利用高新技术设计了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提出了土地资源安全运行机理、战略选择和保障体系;探讨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安全管理工程措施;最后选编了若干有关土地资源安全的案例。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1

§1.1 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1

目录 1

§1.2 土地资源安全属性 2

1.2.1 利己性 2

1.2.2 针对性 2

1.2.3 公共性 2

§1.3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 3

1.2.4 动态性 3

1.2.5 层次性 3

1.3.1 土地资源的食物安全研究 4

1.3.2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研究 4

1.3.3 土地资源的经济安全研究 4

1.3.4 土地资源的产权安全研究 5

1.3.5 土地资源的文化安全研究 5

1.4.3 有利于保障全球及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6

1.4.2 有利于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立 6

§1.4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意义 6

1.4.1 有利于实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6

§1.5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方向 7

1.5.1 土地资源安全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7

1.5.2 土地资源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 7

1.5.3 土地资源安全测度及安全评价研究 8

1.5.4 土地资源安全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研究 8

1.5.5 土地资源安全的技术支持体系及维护和重建工程措施研究 9

1.5.6 土地资源安全维护和管理研究 9

§1.6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10

1.6.1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10

1.6.2 土地不可逆过程理论 11

1.6.3 土地生产力理论 12

1.6.4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理论 18

1.6.5 土地利用的外部性理论 20

1.6.6 人地系统共生理论 21

1.6.7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23

1.6.8 安全科学理论 25

参考文献 26

第二章 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历史考察 27

§2.1 人地关系的历史轨迹 27

§2.2 水土流失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历史代价 29

2.2.1 美国大平原上空的尘暴 29

2.2.2 苏联中亚的黑色风暴 31

2.2.3 水土流失代价的全球考察 32

2.2.4 土地沙漠化的历史代价 33

2.2.5 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历史代价 34

§2.3 森林消失的历史灾难 35

2.3.1 黎巴嫩雪松的消失 36

2.3.2 森林在旧中国的命运及其后果 36

2.3.3 美洲新大陆土地的破坏 37

2.3.4 热带森林加速毁灭的生态灾难 37

§2.4 土地污染的历史呼唤 39

2.4.1 日本的“公害”列岛 40

2.4.2 海湾的“红潮”事件 40

2.4.3 陆地的淡水污染 40

2.4.4 酸雨危害与土地资源安全 41

§2.5 城市化对土地退化影响的历史记录 42

2.5.1 对于径流的改变 42

2.5.2 对于土壤侵蚀的改变 42

2.5.3 对于沉积物及风蚀的改变 43

§2.6 土地丧失与历史文明的毁灭 43

§2.7 围湖造田的历史教训 45

§2.8 水旱灾害引发饥荒的历史回溯 46

2.8.1 水灾 46

2.8.2 旱灾 48

§2.9 黄土高原变迁的历史启示 48

参考文献 50

3.1.1 按地形特征分类的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51

第三章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态势析评 51

§3.1 土地资源的构成及特点 51

3.1.2 按利用现状分类的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52

3.1.3 土地资源基本特点 53

§3.2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59

3.2.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分析的基本结论 59

3.2.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异 61

3.2.3 一个区域案例(浙江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63

§3.3 土地资源退化的危险感知 68

3.3.1 土地沙化问题 68

3.3.2 水土流失问题 69

3.3.3 土壤盐渍化问题 70

3.3.4 工程荒漠化问题 71

3.3.5 湿地面积持续萎缩问题 71

3.3.6 水资源恶化问题 72

3.3.7 土地环境污染问题 73

§3.4 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安全隐患 74

3.3.8 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74

3.4.1 耕地资源的粗放利用问题 75

3.4.2 园地资源的粗放利用问题 76

3.4.3 林地资源的粗放利用问题 77

3.4.4 草地资源的粗放利用问题 78

3.4.5 非农用地资源的粗放利用问题 78

§3.5 耕地变化的中长期趋势前景堪忧 80

3.5.1 未来15年中国耕地供需趋势分析 80

3.5.2 未来耕地数量减少引致的耕地质量下降令人担忧 85

参考文献 86

第四章 土地资源的国家生存模型 87

§4.1 国家生存模型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87

4.1.1 拉采尔的“生存空间”概念 88

4.1.2 生存空间模型研究进展 88

§4.2 中国人口压力指数模型与人均耕地警戒值的测算 90

4.2.1 中国人口预测与压力指数模型 90

4.2.2 人均耕地警戒值测算模型 94

§4.3 土地资源的国家生存系统模型 99

参考文献 103

第五章 土地资源的人口与环境容量 104

§5.1 土地资源的人口容量 104

5.1.1 土地资源的供给 104

5.1.2 人口的压力 107

5.1.3 人口容量的概念界定 110

5.1.4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回顾 111

5.1.5 人口容量估算 115

§5.2 土地资源的环境容量——以土壤环境容量为例 116

5.2.1 土壤污染 117

5.2.2 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常用数学模型 119

5.2.3 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1

5.2.4 土壤环境容量研究展望 122

§5.3 耕地压力指数 123

5.3.1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 123

5.3.2 耕地压力指数的应用 124

5.3.3 结论与讨论 125

§5.4 生态足迹分析 126

5.4.1 生态足迹的概念 126

5.4.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127

5.4.3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 128

参考文献 130

第六章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31

§6.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 131

§6.2 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缓冲能力 131

§6.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132

6.3.1 “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指标体系 132

6.3.2 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 133

§6.4 丘陵山区土地生态退化评价:景观破坏度 134

6.4.1 自然景观破坏程度分级 135

6.4.2 自然景观破坏状况的评价 135

6.5.1 土地生态环境危险性评价 136

§6.5 土地生态环境评价 136

6.5.2 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137

6.5.3 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39

§6.6 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应用 141

6.6.1 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价模型 141

6.6.2 土地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评价模型 142

§6.7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 145

6.7.1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意义 145

6.7.2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 146

6.7.3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 148

6.7.4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150

§6.8 土地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 152

参考文献 153

§7.1 概述 155

7.1.1 国际上相关研究计划介绍 155

第七章 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 155

7.1.2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简介 159

7.1.3 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的内容与周期 161

§7.2 土地资源安全监测支撑技术 162

7.2.1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快速采集土地资源安全数据 162

7.2.2 应用GIS建立土地资源安全监测背景数据库和信息集成 163

7.2.3 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土地资源安全监测中的特点和优势 164

§7.3 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的方法 165

7.3.1 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动态监测 165

7.3.2 土地承载力监测 165

7.3.3 土地自然灾害监测 168

§7.4 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系统 172

7.4.1 土地资源安全卫星动态监测空间系统 172

7.4.2 土地资源安全卫星动态监测地面应用系统 177

参考文献 179

8.1.1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概念框架 180

8.1.2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概念 180

§8.1 概述 180

第八章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 180

8.1.3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181

8.1.4 建立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可能性分析 182

8.1.5 建立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183

§8.2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186

8.2.1 预警指标的概念 186

8.2.2 预警指标筛选的条件 187

8.2.3 预警指标筛选的原则 187

8.2.4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188

§8.3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 192

8.3.1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的哲学基础 193

8.3.2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的系统科学基础 195

8.3.3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机制 204

§8.4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方法 207

8.4.1 土地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预警方法 207

8.4.2 土地资源安全系统稳定性的预警分析方法 211

8.4.3 稳定性的预警 213

8.4.4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的警度划分方法 214

8.4.5 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的警兆识别方法 220

§8.5 土地资源安全的综合评价方法 224

8.5.1 综合评价的内涵 225

8.5.2 综合评价的范畴 225

8.5.3 综合评价存在问题的讨论 226

参考文献 228

9.1.1 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 229

第九章 土地资源安全运行机理 229

§9.1 土地利用中人与自然的双向反馈关系——土地资源安全运行的基础 229

9.1.2 土地利用的伦理原则 231

9.1.3 人类与生物、环境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实践——以农地整理为例 234

§9.2 土地利用中以利益平衡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土地资源安全运行的核心 239

9.2.1 土地利用中的人类利益与土地资源安全 239

9.2.2 土地利用中利益冲突的根源——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248

§9.3 结论 249

参考文献 250

第十章 土地资源安全战略选择 251

§10.1 土地资源安全战略之一:食物安全保障 251

10.1.1 我国食物安全现状 251

10.1.2 影响食物安全的主要原因 252

10.1.3 保证耕地等农地的数量和质量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根本 253

§10.2 土地资源安全战略之二:生态环境安全维护 255

10.2.1 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 256

10.2.2 国外维护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经验借鉴 259

10.2.3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利用对策 260

§10.3 土地资源安全战略之三:社会政治安全保障 263

10.3.1 征地制度的产生和沿革 263

10.3.2 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 264

10.3.3 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65

10.3.4 可以采取的措施 268

参考文献 274

11.1.1 我国土地资源安全保障的现有法律法规 275

§11.1 土地资源安全保障的法律手段 275

第十一章 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275

11.1.2 现有法律法规的特点和缺陷 277

11.1.3 完善法制建设,严格土地执法,确保土地资源安全 278

§11.2 土地资源安全保障的行政手段 280

11.2.1 现行行政手段分析 280

11.2.2 土地资源安全保障的行政管理构想——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 280

§11.3 土地资源安全保障的技术手段 282

11.3.1 “3S”技术 282

11.3.2 抽样调查技术 288

11.3.3 生物工程技术 288

§11.4 土地资源安全保障的制度安排 289

11.4.1 土地产权制度 289

11.4.2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291

11.4.3 土地生态与安全保护的补偿制度 292

参考文献 294

12.1.1 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 295

第十二章 土地资源安全的管理与工程 295

§12.1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 295

12.1.2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的定义 296

12.1.3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的内容 296

12.1.4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的对象 297

12.1.5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的分类 298

12.1.6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的性质 298

12.1.7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的功能 299

12.1.8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原理 300

12.1.9 土地资源安全管理工程 303

§12.2 土地资源安全工程 306

12.2.1 土地资源开发工程 306

12.2.2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安全工程 307

12.2.3 土地整理 312

12.2.4 土地资源的治理与保护工程 314

12.2.5 土地资源的复垦工程 316

12.2.6 耕地保护工程 318

12.2.7 生态环境的保护工程 321

参考文献 323

第十三章 土地资源安全的案例选编 325

§13.1 案例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历史演变 325

13.1.1 宋代以前:水土流失产生阶段 325

13.1.2 宋代至明代:水土流失发展阶段 327

13.1.3 清代以来:水土流失加剧阶段 328

§13.2 案例二:国土开发与古代文明的衰落 331

13.2.1 古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消失 331

13.2.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 332

13.2.3 环地中海文明的衰落 333

§13.3 案例三:还利于民——南京市征地制度改革试验 334

13.3.1 城市化加快了南京的征地步伐 334

13.3.2 现有征地制度弊端凸现,引发农民频频上访 335

13.3.3 还利于民——南京市征地制度改革试验 335

参考文献 3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