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B.P.威廉斯著;傅子祯译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7
  • ISBN:16010·95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目录

目录 1

导言 1

太阳光线能量的贮藏是农业生产的任务 1

——生物有机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植物栽培业的各个部门 3

——绿色植物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之特点 4

——有机物质的分解是农业生产的第二项任务 5

——动物饲养业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6

——作为农业生产第三个车间的农作及其任务 7

——植物的生活因素是植物栽培的条件 11

——各种因素的同等重要性或不可置换性 12

——各种生物学过程相互依存性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 13

——形而上学的土壤肥力递减“定律” 14

——单位面积产量的降低是不了解各种因素的相互依存性的后果 16

——光和热是宇宙的植物生活因素 19

——水分和养料是地球的植物生活因素 21

——什么是土壤肥力 21

——土壤和岩石 22

肥力是土壤的重要特性 22

——土壤研究的一般方向 22

第一篇土壤学原理 22

第一章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成土物质特性的发展过程 22

——热力风化 23

崩解物的物理特性 25

——化学风化 26

——化学风化的因子 27

——二氧化碳在风化中的作用 28

——崩解物的机械组成 29

——沉积岩的风化 30

——风化物的运积 32

——植物营养元素在风化作用中的命运 34

——成土物质的团聚状态的发展 35

——成土物质同水分的关系 35

第二章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况 37

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聚积 37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37

——土壤的吸收性 38

——土壤吸收性的选择性 38

——选择吸收性是绿色植物的特性,而不是土壤的特性 39

——有机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是土壤形成过程的本质 39

——植物灰分养料和氮素养料的生物小循环 40

——生物学上重要的元素在数量上的局限性 40

——陆生绿色植物的类别 41

——各类陆生绿色植物的死亡有机物质之沉积 43

——土壤学中的植物群系 45

——下等无叶绿素植物的类别 45

——土壤的腐殖质 46

——自然腐殖质是下等非绿色植物的合成产物 49

——渗漏测定器 50

——自然的腐殖酸 52

——乌里敏酸 52

——胡敏酸 53

——克连酸 53

——阿波克连酸 53

——有机物质在自然条件下的嫌气分解 54

——有机物质在自然条件下的好气细菌分解 55

——死亡的木质有机物质在真菌作用下的分解 56

第三章土壤形成过程的灰化时期 57

森林复盖下的水分状况 57

——森林土中的滴液态水 58

——森林下的毛管水分状况 59

——克连酸在灰化作用下的意义 60

——灰化层的特性 61

——灰化土的嫌气层 62

——铁质层的特性 64

——潜育层的形成 65

——森林在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中的作用 66

——母质核状结构的形成 66

——崩解物表层的机械组成的重新分配 69

——地形对于土壤水分的影响 70

——土壤水分运动的规律 71

——地下水和自流井水 71

——不同地形下的灰化作用的特点 71

——分水界灰壤 72

——铁砂层 73

——铁磐土 73

第四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草甸阶段 74

森林被草甸所演替的原因 74

——无定形腐殖质和植物残体在草甸土中的聚积 75

——三类禾本科植物 76

——根状茎禾本科植物在森林下的作用 82

——草甸阶段的疏丛植物分段 83

——伐林区内的草甸阶段 85

——土壤的胶体、胶体溶液和悬胶体 86

——生草土的团粒结构的形成 88

——草甸的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意义 91

——生草灰化土的外部特征 92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沼泽阶段 94

死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聚积 94

——生草时期的密丛植物分段 95

——有机物质在土壤表面上的聚积 96

——土壤的选择吸收性能 96

——密丛禾本科植物的菌根营养 97

——菌根营养和细茵营养 98

——增厚的泥炭的灰分含量的降低 99

——沼泽的木本植物区系 100

——沼泽的自养植物区系 101

——莎草沼泽 102

——真藓沼泽 103

——泥炭的分解 103

——泥炭藓沼泽 105

——泥炭藓的生物学特点 106

——分水界沼泽 107

——低位沼泽 108

——湖泊的植物丛生 109

第六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天然表现 111

第三纪后冰川作用的界限 111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13

——第三纪后冰川作用的沉积物 114

——大陆冰川的融解过程 118

——土壤原始形成过程 119

——冰沼的土壤形成过程 119

——河谷的土壤形成过程 121

——砂质沉积物的形成 122

——河流的水分状况 122

——泛滥地的各个区域 124

——中央泛滥地的沉积物 125

——粒状泛滥地的土壤和草甸 126

——成层泛滥地的土壤和草甸 127

——阶地旁泛滥地区域内的土壤形成 129

—阶地旁泛滥地的沉积物 131

——阶地旁的桤林泥潭 132

——泛滥地的砂土区域 133

第七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天然表现 137

黑土和气候 137

——气候同植被及土壤的相互关系 138

——冰沼气候和土壤形成 140

——森林改变冰沼气候 140

——土壤的绝对年龄及相对年龄同气候的关系 141

——泥炭沼泽的死亡和沟蚀 141

——从铝硅酸盐冰碛物上的沼泽发育成的北方黑土 143

——北方的坡地黑土和河谷黑土 143

——山岳黑土、河谷黑土和坡地黑土的特征 144

——各种不同成土物质上的黑土 145

——碳酸盐冰碛物上的森林复盖下的土壤形成 146

——碳酸盐冰碛物上的草甸及草甸草原复盖下的土壤形成 147

——二叠纪冰碛物上的森林 148

——二叠纪冰碛物上的土壤形成过程 148

——肥黑土 149

——二叠纪冰碛物区域内的森林草原 150

——混合冰碛物区域内的黑土 150

——假碱土 152

第八章黑土的变质作用以及进入土壤形成过程草原时期的过渡阶段 154

土被的复杂性 154

——黑土的水分状况和养分状况 155

——腐殖质的聚积是黑土水分状况毛管现象的原因 157

——草甸草原(黑土草原)变成干草原 158

——干草原在各个季节内的植物区系 159

——肥力的因素和条件 160

——土壤形成过程草原时期的一般特征 160

——黑土的变质过程 160

——变质黑土中的水分毛管移动 161

——碳酸盐层的形成 162

——南方黑土的形成 163

——过渡带的无结构土壤的水分平衡 163

——僵层 164

——草原在夏季的干燥和枯焦 164

——草原上的阵雨以及雏谷的形成 165

——好气分解过程的后果 165

——草原的深根植物和豆科植物的残体的分解 166

草原土含氮量的增加 167

——矿质化合物在草原土中的移动 167

——草原植物的灰分很少被研究 168

——草原土水分状况对于其矿质盐类的影响 169

——含盐的石膏层的形成 170

——过渡阶段土壤和草原时期土壤的无结构性 172

——里布恩 172

——碱土的形成 172

——分子溶解态的硅酸在土壤中的移动 173

——脱碱化和脱碱土 174

——干草原气候的变化 176

——草原带的径流和水交网 176

第九章土壤形成过程的草原时期 176

植物群系演替的原因 176

——苏联土壤形成过程的草原时期 178

——苏联中亚细亚黄土 180

——草原区域的土壤侵蚀 180

——淡土壤水和咸苦土壤水 181

——盐土的形成 181

——洪流和石河 182

——苏联中亚细亚河流的泛滥地区域 183

——草原区域的河砂 184

——龟裂盐土和复砂龟裂盐土 185

——大陆的冰碛砂 185

——石质草原 186

——草原区域的砂土的植被 187

——苏联欧洲部分的草原带 187

——二叠纪冰碛物区域的深位柱状碱土 189

——作物的枯焦和植物的谷粒干瘪现象 190

——过渡区域的黑土型土壤 190

——肥黑土的变质作用 192

——砖红壤、红壤 193

——拉曼棕壤 194

土壤原始形成过程的发展 195

第二篇农作学原理 216

(关于建立和保持土壤有效肥力条件的制度的学说) 216

第十章土壤中水分同植物养料的相互关系·熟化的土壤 216

农作物需水量的变异性 216

——按照对水分的相对需要而划分的作物类别 217

——植物发育的各个临界期 219

——分蘖期的意义 220

——各种植物对水分的不同需要之原因 222

——土壤结构对于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224

——土壤结构对于地域水分状况的影响 226

——土壤中植物养料贮藏的形态 228

——植物的需水量同土壤湿度的关系 228

——调节土壤养分状况的方法 229

——无结构土壤和结构性土壤的养分状况 230

——细菌的养料以及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的进行情况 232

——农作的三项任务 232

第十一章土壤肥力条件的丧失及其恢复制度 235

无结构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水分状况 235

——土壤的粘结性和稳定性 235

——粘结性的生产意义*236++土壤稳定性的原因 236

——胶态分散物质的特性 238

——土壤稳定性丧失的机械原因 239

——稳定性丧失的生物学原因 241

——土壤稳定性丧失的物理化学原因 241

——基耕的正常深度 241

第十二章原始的农作制 243

歇荒农作制 243

——休闲农作制 244

——厩肥畜牧业 247

——游牧畜牧业 248

——无结构土壤的灌溉 248

——次生盐土 249

——旱作 250

——土壤肥力降低的理论解释 251

——换茬农作制 252

——换茬理论的错误 254

——全部归还理论 255

——绿肥农作制 255

第十三章草田农作制的基础 257

高杂草撂荒地 259

——冰草撂荒地 261

——落草撂荒地 262

——羊茅撂荒地 262

——针茅草原 263

——松软撂荒地和坚硬撂荒地 263

——硬粒、软粒和次要谷类作物 264

——草根层植物 264

——草田农作制的基础 265

第十四章草田农作制的大田轮作 267

休闲轮作的建立 267

——草田轮作是由那些环节构成的 267

——构成草田轮作的各种制度的意义 267

——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植物 268

——多年生豆科植物 270

——开花后植物成分的变化 270

——早期收割的农业技术意义 271

——牧草田地的成分 273

——多年生牧草的种子繁殖 274

——半休闲地的三叶草 276

——苏联各个不同地带牧草田地的混合牧草的种类成分 278

——大田轮作的牧草田地上的放牧 281

——耕翻牧草田地的时间和深度 281

——牧草田地的管理 283

——草田轮作的作物轮换的基础 285

——三叶草半休闲地的意义 287

第十五章土壤耕作制的发展 290

原始的土壤耕作工具 290

——木犁 290

——双木犁 291

——“全翻墢”耕作制 291

——耙的工作的分析 292

——农具工作有害性的界限 293

——墢片翻耕层再耕翻后产量降低的原因 294

——李比希对于全翻墢耕作制下单位面积产量的特征的解释 294

——生草层半翻墢耕作制 295

——犁头铁 296

——联接器 296

——圆柱面犁壁犁 297

——中型犁 297

——生草层的翻土 297

——双犁翻耕 298

——墢片的技术特性 300

——前小铧 300

第十六章复式犁土壤耕作(精耕)的基础 300

“双犁翻耕”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不完善性 300

——恢复上层所丧失的特性的原则 302

——复式犁耕作的理论基础 303

——精耕犁的工作部分 303

——装配精耕犁规则 304

——精耕犁犁壁的形式 305

——耢的工作 307

——钉齿耢 307

——灰壤的耕作层的加深 307

——碱土的耕作层的加深 309

——汉姆萧犁 310

——黑土的耕作层的加深 310

——镟土机的工作 310

——耙地是作物管理的措施 311

——镇压器 311

第十七章土壤基耕制或秋耕制(翻茬和秋季犁耕) 313

土壤耕作制 313

——土壤秋耕制的任务 314

——土壤杂草种子感染性和土壤表面杂草种子感染性 314

——防除害虫 314

——杂草的分类 315

——杂草的生产特性 315

——翻茬的任务 315

——害虫 317

——翻茬和收获后的雨 317

——匍匐冰草和乌麦 317

——进行翻茬的时间 317

——翻茬的深度和工具 318

——防除根状茎杂草 320

——秋季犁耕 321

第十八章播种前土壤耕作制(早春耕作和休闲地耕作) 323

播种前土壤耕作的分类 323

——耢地 324

——隔离层(mulch,幕层) 324

——秋耕地的早春耕作 324

——钉齿耢的使用。 325

——任何播种前耕作的一般原则 325

——播种前耕作的工具 326

——休闲地耕作的一般任务 326

——晚期绝对休闲地的主要任务 327

——休闲地翻土时间的确定 328

—晚期绝对休闲地的自身除草 328

——晚期绝对休闲地翻土的工具 328

——把何种分解程度的厩肥施用在晚期绝对休闲地上 329

——施肥的晚期绝对休闲地的重耕以及翻埋厩肥及重耕的工具 330

——田地不匀性 330

——翻埋厩肥后的翻土 331

——关于西西伯利亚和苏联欧洲部分的黑土不需要施厩肥的奇谈 332

——无厩肥(淡的)晚期绝对休闲的任务 333

——晚期绝对休闲地夏季深耕的最后期限 333

——晚期绝对休闲地的播种前耕作 334

——用于播种春性谷类作物的晚期绝对休闲地 334

——晚期绝对休闲被半休闲所代替 335

——半休闲地的四种地段 335

——半休闲地的其他种类 336

——半休闲地的耕作 336

第十九章青饲料地段和饲料轮作 338

植物栽培业的劳动生产率 338

——动物饲养业的生产任务 338

——农作的生产任务 339

——植物栽培业废料的其他利用(除了动物饲养业的利用以外) 339

——反硝化作用 339

——藁秆的就地焚烧 340

——人工厩肥 340

——动物饲养业高度生产率的条件 340

——两类的牲畜 341

——富有维生素的饲料和维生素缺乏症 341

——粗饲料和精饲料 341

——多汁饲料 342

——天然青饲料地段的种类成分 342

——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的饲用意义 342

——作为饲料地段的森林 343

——冬性作物田地上的放牧 344

——留茬地上的放牧 344

——大田轮作中的牧草播种地是饲料基地 345

——天然草甸是饲料基地 346

——天然草甸的沼泽化 347

——天然草甸的表面改良 348

——精耕在天然草甸上的不可实施 349

——草甸的根本改良 349

——天然草甸的薄墢片全翻耕 351

——犁耕过的天然草甸的墢片的耕作工具 351

——草甸根本改良时的施肥 351

——草甸根本改良的措施是防止自然过程的后果的措施 352

——草田农作制的饲料轮作 353

——动物饲养业方面的国家计划任务 353

——把饲料轮作中的牧草栽培从栽培的目的变成农业技术的手段 354

——饲料轮作中的大田作物时期的植物 354

——多年生牧草是土壤消毒剂 356

第二十章土壤肥力化学条件的调节 3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