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30670
  • 页数:2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在概述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生态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恢复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在群落数量分类的基础上,描述了各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生活型等特征;分析了物种-面积关系、生态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随群落演替的变化;探讨了恢复生态系统的土壤种子库及更新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动态;探索了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化学计量学和叶片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关系。本书所表达的成果发展和完善了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范围和领域,为我国亚热带林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目录

第一章 季风常绿阔叶林概述 1

1.1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 1

1.1.1中国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1

1.1.2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3

1.2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 4

1.2.1中国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类型 4

1.2.2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类型 10

1.3季风常绿阔叶林干扰方式 19

1.3.1人为干扰 20

1.3.2自然干扰 21

1.4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现状 21

1.4.1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21

1.4.2生物量与碳储量 22

1.4.3凋落物及其分解 23

1.4.4水文特征 24

1.4.5其他方面的研究 25

第二章 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27

2.1干扰与次生林恢复 27

2.2次生林恢复中的群落结构与组成 28

2.3功能群与次生林恢复 29

2.4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种共存 30

2.5次生林恢复中更新策略 32

2.6我国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现状 34

2.7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恢复的意义 35

第三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恢复研究的总体思路 37

3.1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37

3.2研究地点自然概况 38

3.2.1自然与气候概况 38

3.2.2植被类型 38

3.2.3土壤概况 39

第四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数量分类及其特征 40

4.1群落数量分类 41

4.2群落描述 42

4.2.1季风常绿阔叶林 42

4.2.2针阔混交林 44

4.2.3针叶林 45

4.2.4落叶阔叶林 45

4.2.5桉树林 46

4.3物种及区系组成 46

4.3.1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群落物种组成 46

4.3.2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群落类型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47

4.4生长型与生活型 51

4.5小结与讨论 53

4.5.1群落数量分类 53

4.5.2植物地理区系 54

4.5.3群落生活型 55

第五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物种-面积、物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 56

5.1物种-面积关系 59

5.1.1不同演替时间群落物种丰富度 59

5.1.2不同演替时间群落物种-面积曲线 59

5.1.3物种-面积曲线性质随演替时间的变化 60

5.1.4不同演替时间初始物种丰富度对物种累积速率的预测能力 60

5.2生态位及种间联结 62

5.2.1重要值及其生态位宽度 62

5.2.2生态位重叠 62

5.2.3种群总体关联分析 64

5.2.4种间联结分析 64

5.2.5生态位重叠与联结系数回归分析 65

5.3小结与讨论 65

5.3.1物种-面积关系 65

5.3.2物种生态位及种间关联 67

第六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69

6.1植物群落结构 69

6.1.1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 70

6.1.2思茅松林群落结构 72

6.2植物物种多样性 76

6.2.1物种丰富度 76

6.2.2藤本植物多样性 78

6.2.3附生植物多样性与分布 84

6.2.4思茅松林物种多样性 89

6.3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94

6.3.1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95

6.3.2择伐对思茅松天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100

6.4小结与讨论 101

6.4.1恢复方式与时间对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101

6.4.2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103

6.4.3附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布 106

6.4.4思茅松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108

6.4.5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109

6.4.6择伐对思茅松天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109

第七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及群落更新特征 111

7.1土壤种子库特征 111

7.1.1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及物种多样性 112

7.1.2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 114

7.1.3土壤种子库生长型比较 116

7.1.4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117

7.2思茅松种实表型变异 119

7.2.1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特征 121

7.2.2思茅松种群间的表型分化 122

7.2.3思茅松表型的形态变异特征 124

7.2.4思茅松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125

7.2.5思茅松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125

7.2.6思茅松表型性状的聚类与排序分析 127

7.3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129

7.3.1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组成 129

7.3.2木本植物幼苗密度与物种丰富度 129

7.3.3不同高度级木本植物幼苗物种丰富度及多度 131

7.3.4木本植物幼苗与植被的相似性 132

7.3.5幼苗密度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133

7.4萌生特征 133

7.4.1不同演替时间群落萌生及幼苗物种组成 134

7.4.2不同演替时间物种萌生特征 135

7.4.3不同演替时间群落萌生物种大小结构 136

7.4.4不同演替时间群落萌生及幼苗物种多样性 138

7.5小结与讨论 140

7.5.1土壤种子库特征 140

7.5.2思茅松种实表型变异 142

7.5.3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145

7.5.4萌生特征 146

第八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及凋落物动态 149

8.1土壤理化性质 149

8.1.1土壤物理性质 150

8.1.2土壤化学性质 151

8.1.3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152

8.2凋落物动态 152

8.2.1凋落物年凋落物量及其动态 156

8.2.2凋落物组分动态 157

8.2.3凋落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158

8.2.4优势物种凋落物凋落物量及其动态 161

8.3小结与讨论 162

8.3.1土壤理化性质 162

8.3.2凋落物动态 164

第九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C、 N、 P化学计量特征 165

9.1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C、 N、 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168

9.1.1土壤C、 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169

9.1.2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169

9.1.3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与群落水平C、 N、 P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171

9.1.4植物与土壤C、 N、 P间的关系 172

9.2不同生长阶段植物C、 N、 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172

9.2.1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叶片N、P、C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173

9.2.2植物叶片N、P、C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变异特征 176

9.2.3植物叶片N、P、C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变异分解 177

9.3小结与讨论 179

9.3.1植物群落中叶片N、P含量及植物群落对N、P养分适应特征 179

9.3.2植物群落中叶片C含量及C: N与C : P 180

9.3.3群落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与C、N、P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181

第十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叶片功能性状 182

10.1与生长型相关的叶性状格局 183

10.1.1叶性状数量大小 185

10.1.2叶性状的垂直梯度 186

10.1.3与高度相关的叶性状之间的关系 187

10.2不同恢复阶段叶性状格局 188

10.2.1叶性状随演替阶段的变化 189

10.2.2叶性状与演替阶段的相关性 189

10.2.3叶性状与演替阶段的关系 191

10.3小结与讨论 193

10.3.1与生长型相关的叶性状格局 193

10.3.2不同恢复阶段叶性状格局 195

主要参考文献 197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常见维管束植物名录 2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