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艺术学纲要
艺术学纲要

艺术学纲要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一川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40428919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普通艺术学引论性著作,也是高校艺术学专业基础课“艺术学原理”“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的教材,主要阐述各艺术类型的普遍规律和问题。
《艺术学纲要》目录

引言 1

第一编 艺术学 9

第一章 艺术与艺术学 11

第一节 艺术与人生 11

一、丰子恺论美术营养精神 11

二、朱光潜论人生艺术化 12

第二节 从艺术到艺术学 14

一、蒋彝谈异中见同 14

二、里德论共通性 16

三、贡布里希论“心理定势” 17

四、布列逊的贡布里希批判 19

五、今天的回望 20

六、艺术与艺术学的关系 23

第三节 艺术学及其发生与发展 24

一、艺术学的发生 24

二、艺术学在中国 25

三、艺术学的含义 26

四、艺术学的双重任务 28

第四节 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29

一、艺术学的对象 29

二、艺术学的属性 30

三、艺术学的方法 35

本章摘要 36

思考与练习 36

深度阅读书目 36

第二章 艺术观念与艺术品 38

第一节 中外艺术观念传统 38

一、西方艺术观念 39

二、中国艺术观念 50

第二节 艺术的现代定义 57

一、寻找艺术定义 57

二、艺术定义之争 59

三、艺术定义的近年尝试 62

第三节 对艺术的理解 63

一、从艺术本质观到艺术特征论 64

二、从特征看艺术 65

三、艺术的定义即是其特征 68

第四节 艺术品及其层面构造 80

一、艺术品的定义 80

二、艺术品的存在形态 81

三、中外艺术品层面观 84

四、艺术品的层面构造 85

本章摘要 88

思考与练习 89

深度阅读书目 89

第二编 艺术品 93

第三章 艺术传媒 95

第一节 艺术传媒与艺术品 96

一、艺术媒材 96

二、艺术传播 100

第二节 艺术传媒的历史变迁 103

一、艺术媒材的历史变迁 103

二、艺术传播的历史变迁 111

第三节 当今艺术的媒介聚合现象 114

一、艺术媒材中的媒介聚合 115

二、艺术传播的媒介聚合 121

本章摘要 127

思考与练习 127

深度阅读书目 128

第四章 艺术形式 129

第一节 艺术形式与艺术品 129

一、艺术形式是艺术品的存在方式 130

二、艺术品的形式与内容 133

第二节 艺术形式的历史变迁 138

一、古典时期的艺术形式 139

二、近现代时期的艺术形式 144

第三节 艺术形式的种类 149

一、艺术形式种类划分的依据 150

二、艺术形式的种类 151

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 152

四、语言—符号形式、情感—形象形式、意味—内蕴形式 153

第四节 当代艺术形式状况 158

一、艺术形式处于空前的求新求变过程 158

二、艺术形式的综合类型 160

本章摘要 162

思考与练习 163

深度阅读书目 164

第五章 艺术形象 165

第一节 艺术形象与艺术品 165

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品的核心要素 165

二、艺术形象的艺术意蕴 168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变迁与特征 169

一、中西艺术形象的变迁 170

二、艺术形象的构象方式及其价值 171

三、艺术形象是艺术个性的表现 171

第三节 艺术形象的种类 172

一、艺术的分类及其艺术形象 172

二、视觉直观形象 173

三、听觉直观形象 176

四、视听综合直观形象 177

五、非直观形象 179

本章摘要 180

思考与练习 180

深度阅读书目 180

第六章 艺术品质 181

第一节 艺术品质与艺术品 181

一、艺术品质的概念 182

二、艺术品质的构成 183

第二节 艺术品质的历史变迁 187

一、古典时期的艺术品质 188

二、现代以来的艺术品质 193

第三节 当代艺术品质状况 200

一、当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艺术品质 200

二、高贵感:艺术品不变的价值尺度 201

本章摘要 204

思考与练习 205

深度阅读书目 205

第七章 艺术余衍 206

第一节 艺术余衍与艺术品 206

一、余兴:从艺术品到欣赏者 207

二、衍兴:从艺术到生活 210

三、从余兴到衍兴 215

四、艺术余衍的介入特征 217

第二节 艺术余衍的历史变迁 219

一、古典时期的艺术余衍 219

二、现代以来的艺术余衍 223

第三节 艺术余衍的种类 224

一、余兴的分类 224

二、衍兴的分类 228

第四节 当代艺术余衍状况 229

一、中西艺术余衍思想 229

二、古典型艺术中的余衍 229

三、现代型艺术中的余衍 231

四、后现代型艺术中的余衍 232

本章摘要 233

思考与练习 233

深度阅读书目 234

第三编 艺术创作艺术体制 237

第八章 艺术创作 239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 239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活动 239

二、艺术创作与艺术经济活动 240

三、艺术创作与艺术经济活动的关系 242

第二节 西方艺术创作观念变迁 243

一、模仿说 243

二、表现说 244

三、形式说 245

四、原欲升华说 246

五、后现代艺术创作观念 247

第三节 中国艺术创作传统 248

一、观物取象说 248

二、思与境偕说 249

三、感兴说 249

第四节 艺术创作过程 252

一、感物 252

二、感兴 254

三、伫兴 254

四、意兴 255

五、神思 257

六、定兴 259

第五节 当代艺术创作趋势 261

一、创作与产业化密切衔接 261

二、创作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 262

三、边界消失与跨界融合 262

本章摘要 263

思考与练习 264

深度阅读书目 264

第九章 艺术家 265

第一节 艺术家与艺术创作 265

一、艺术家的地位 266

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 267

第二节 无意识与创作动力 270

一、无意识与艺术原动力 270

二、艺术家的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272

第三节 人类需要与创作动机 274

一、自发性创作与自觉性创作 274

二、创作目的: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276

第四节 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277

一、人生体验:日常生活的审美 277

二、艺术体验:艺术形象的审美 279

三、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 281

第五节 艺术家的创作心理 283

一、意识与无意识 283

二、灵感与直觉 285

本章摘要 288

思考与练习 288

深度阅读书目 289

第十章艺术体制 290

第一节 作为观念语境的艺术体制 290

一、艺术的界限 290

二、艺术的体制 292

三、作为机构网络的艺术体制 295

第二节 权力空间与体制批判 300

一、权力空间 300

二、体制批判 302

第三节 当代中国艺术体制分析 305

一、国家艺术组织 305

二、艺术市场机制 308

三、艺术批评体系 310

四、艺术学科体制 311

第四节 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产业 313

一、艺术产业与创意 313

二、艺术管理 316

本章摘要 318

思考与练习 319

深度阅读书目 319

第四编 艺术类型与艺术发展 323

第十一章 艺术类型 325

第一节 艺术类型的划分 325

一、历史上的艺术分类 326

二、近现代的艺术分类 327

三、本书的艺术分类 329

第二节 音乐与舞蹈 330

一、音乐 330

二、舞蹈 331

第三节 戏剧与影视 333

一、戏剧 334

二、电影 336

三、电视艺术 339

第四节 美术 341

一、绘画 341

二、雕塑 343

三、摄影 345

四、书法 347

第五节 设计 349

一、工业产品设计 350

二、视觉传达设计 352

三、环境艺术设计 353

第六节 文学 355

第七节 建筑 357

本章摘要 359

思考与练习 360

深度阅读书目 360

第十二章 艺术发展 361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361

一、历史上解释艺术发生的主要观点 362

二、艺术发生的一般阐释 367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371

一、艺术发展的动力 372

二、艺术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373

三、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374

第三节 当今艺术的显著变化 377

一、作为商品与消费对象的艺术 377

二、新媒介时代的艺术 378

三、全球化语境与艺术发展 380

第四节艺术风格、流派和思潮 381

一、艺术风格 381

二、艺术流派 384

三、艺术思潮 386

本章摘要 388

思考与练习 389

深度阅读书目 389

第五编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393

第十三章 艺术鉴赏 395

第一节 艺术鉴赏及其构成 395

一、什么是艺术鉴赏 396

二、艺术鉴赏的构成 398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过程 401

一、心理过程 401

二、审美过程 407

三、从个体鉴赏到大众鉴赏 408

四、从生活鉴赏到专业鉴赏 408

五、艺术鉴赏的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 409

第三节 艺术鉴赏与艺术经典 409

一、经典化:鉴赏活动形成艺术经典 410

二、艺术经典引领艺术鉴赏 411

第四节 艺术鉴赏与艺术素养 412

一、艺术鉴赏与艺术公赏力 412

二、艺术鉴赏主体应具备的艺术素养 413

本章摘要 416

思考与练习 417

深度阅读书目 417

第十四章 艺术观众 418

第一节 艺术观众及其角色演变 418

一、艺术观众的概念 419

二、艺术观众的演变 419

三、艺术观众地位的凸显 423

第二节 观众与艺术创作及生产 428

一、观众对艺术创作及生产的建构 429

二、艺术创作建构观众 431

三、艺术观众对艺术创作及生产的参与 433

第三节 观众与艺术家 435

一、观众类型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 436

二、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 439

第四节 艺术观众与艺术批评 443

一、观众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443

二、观众类型与艺术批评形态 444

本章摘要 450

思考与练习 451

深度阅读书目 451

第十五章 艺术批评 452

第一节 艺术批评及其功能 452

一、艺术批评的含义 453

二、艺术批评的标准 455

三、艺术批评的功能 457

第二节 艺术批评方法 460

一、艺术批评的种类 460

二、艺术批评的流派和方法 461

三、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的互动 466

第三节 艺术批评形态 468

一、中国古代艺术批评 468

二、中国现代艺术批评 471

三、中国当代艺术批评 474

第四节 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家 477

一、艺术批评写作 478

二、艺术批评家 479

本章摘要 480

思考与练习 481

深度阅读书目 481

后记 4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