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为列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7810827
  • 页数:1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供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中级水平的教材。本书的写作既从“面”上照顾到目前流行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又从“点”上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某些难点或重点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加深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1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3

三、宏观经济政策 8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9

一、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9

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时期 10

三、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1

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 12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20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概念 20

一、对“国民收入”这一提法的说明 21

二、国内生产总值 22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23

一、生产法 23

二、支出法 24

三、收入法 26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8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其他总量指标 29

一、国民生产总值 29

二、国民生产净值和国内生产净值 30

三、国民收入 31

四、个人收入 31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31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问题 32

一、人均GDP 32

二、名义GDP和实际GDP 33

三、潜在GDP 34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35

五、对GDP指标的修正 36

第三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45

第一节 总支出模型 45

一、均衡的国民收入 45

二、均衡国民收入:引入凯恩斯的45°线图 47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49

四、投资函数 53

五、均衡收入的决定: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均衡模型 55

六、均衡收入的变化 59

第二节 乘数理论 60

一、乘数和乘数效应 60

二、乘数的类型 62

第三节 缺口理论和宏观经济均衡 64

一、充分就业国民收入 65

二、通货紧缩缺口 65

三、通货膨胀缺口 66

第四章 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76

第一节 利率的决定 76

一、货币需求 76

二、货币供给 79

三、货币供求均衡与利率决定 85

第二节 IS曲线 86

一、IS曲线的含义 86

二、IS曲线的推导 87

三、IS曲线的斜率 88

四、IS曲线的移动 88

第三节 LM曲线 89

一、LM曲线的含义 89

二、LM曲线的推导 90

三、LM曲线的斜率 91

四、LM曲线的移动 92

第四节 IS—LM模型分析 93

一、IS—LM模型内涵 94

二、IS—LM模型的非均衡分析 94

三、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96

第五节 总供求分析 97

一、总需求曲线 98

二、总供给曲线 99

三、总供求模型 100

第五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09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109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0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111

三、经济增长模型 115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 118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122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与阶段 123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24

三、经济周期的原因 127

附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增长模型 135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35

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39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46

第一节 失业 146

一、失业的类型 147

二、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152

三、失业的对策 153

第二节 通货膨胀 154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和衡量 154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56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57

四、通货膨胀的影响 159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160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 162

一、菲利普斯曲线 162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 164

第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172

第一节 政策目标 172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173

一、财政政策工具 174

二、财政政策的内容 175

第三节 宏观货币政策 177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177

二、货币政策工具 177

第四节 政策工具的效果分析 180

一、财政政策效果 181

二、挤出效应 182

三、货币政策效果 183

四、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184

五、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分析 185

后记 1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