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乐承耀著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0839627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沈光文在清初台湾文化开发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沈光文至今被人们深深怀念,主要是他的思想及其文化成就与人类共同价值相符。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真知灼见和文化成就,不仅在当时有影响,而且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当代依然有其价值。此专著即对这位台湾文化开发的拓荒者加以纪念。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目录
标签:文献 研究

绪论 1

写作缘起 1

著作内容 5

创新之处 8

一、沈光文生平业绩研究 12

沈光文:台湾传播中华文化先驱 12

沈光文的爱国思想探微 24

全祖望的沈光文研究及其影响 33

沈光文入台时间述评 47

沈光文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 56

材料、事实与反思:有关沈光文的“一桩文化史公案”——兼与潘承玉先生商榷 65

沈光文研究中的一些商榷问题 81

新方志所载沈光文传纠误——以《宁波市志》、《鄞县志》中《沈光文传》为考察对象 91

开发台湾名垂青史——纪念沈光文诞辰380周年 101

牵系两岸文化情节的先驱——纪念沈光文诞辰400周年 107

二、沈光文传记选注 125

沈光文传&(清)季麒光 125

沈光文列传&(清)季麒光 128

沈文光&(清)翁洲老民 129

沈光文&金鋐、郑开极等 130

沈光文传&(清)周钟瑄、陈梦林等 131

沈文开传&(清)黄叔璥 132

沈光文传&(清)刘良璧 133

沈光文&(清)范咸等 134

沈光文&(清)余文仪等 135

沈太仆传&(清)全祖望 136

斯庵公传&(清)全祖望 139

沈太仆光文&(清)全祖望 141

附: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清)全祖望 144

沈光文&(清)鲁鼎梅、王必昌 146

沈光文&(清)钱维乔、钱大昕 147

沈光文传&(清)李瑶 148

沈光文&(清)谢金銮 149

沈光文&(清)陈寿祺 150

沈斯庵先生事略&(清)李元度 151

沈文光&(清)李聿求 152

沈光文&(清)周凯等 154

沈太仆光文&(清)徐兆昺 154

沈光文传&(清)徐鼒 155

沈光文&(清)张恕、董沛 156

沈光文&(民国)孙静庵 158

沈光文&(民国)连横 160

附:沈斯庵诗集跋&(民国)连横 162

沈光文&(民国)林文龙 164

沈光文&张传保、陈训正等 164

沈文光&(民国)余绍宋等 166

沈光文&(清)赵尔巽等撰 167

沈文光&(清)胡蕴玉 169

沈光文传&洪波浪、庄松林等 170

沈光文&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 175

沈光文&范金民、谢正光 176

台湾文献始祖沈光文&朱馥生 178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言均君 183

沈光文&俞福海 187

沈光文&乐承耀 189

沈光文&周时奋 190

沈光文&单锦珩等 192

沈光文&周静书 193

台湾文化初祖沈光文&周冠明 195

沈光文&肖林榕、林端宜 199

沈光文&林国平 200

文献初祖沈光文&乐承耀 203

沈光文&胡晓亚等 210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张如安 213

沈光文: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的先驱者&乐承耀 216

三、沈光文年谱 222

(一)南都活动时期:万历四十年(161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 222

(二)鲁王监国时期: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八年(1651年) 233

(三)荷兰据台时期: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 239

(四)明郑执政时期: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247

(五)清政府管台时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260

四、沈光文研究编年(1949—2014年) 268

(一)沈光文研究初始(1949—1957年) 268

(二)沈光文研究发展(1958—1977年) 273

(三)沈光文研究融合(1978—1998年) 282

(四)沈光文研究兴盛(1999—2014年) 299

五、沈光文诗文辑注 330

(一)沈光文的诗辑注 330

1.《续甬上耆旧诗》卷十五《从亡诸公之二》所载 330

半线诸山中有公孙橘,与中土种异,大如金橘,肉酸皮苦,色黄可爱 330

释迦果似菠萝蜜而小,种自荷兰。味甘而腻,微酸。夏秋间熟,亦名梨 331

椰子类拼榈。子十数穗,累累下垂。重叠无间。外裹粗皮如棕,内结坚壳,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浆曰椰酒,台人制之为油 331

有柑亦由荷兰来,与橘同,状稍大,肉酸皮苦色黄,荷兰夏月饮水,取以和盐,排捣作酸浆,如吾内地所云梅水者 332

葛衣吟 332

挽定西侯 333

贷米于人无应者 334

隩草十四首(戊戌仲冬和韵) 335

秋 吟 342

寄迹效人吟 343

吴正甫忽欲为僧,以柬寄赋答 347

菊受风残,零落不堪矣。又复枯燥无雨,累累发花,虽不足观,亦聊慰我也 347

2.范咸《台湾府志》卷二十三《艺文》所载 348

普陀幻住庵 348

感 忆 348

赠友人归武林 349

有感漫赋 349

五 日 351

望 月 351

归 望 352

答曾则通次来韵 352

偶成 353

曾则通久病,以诗问之 353

夕餐不给戏成 354

偶 成 354

己亥除夕 355

齐价人移浯,以诗投赠,次韵答之 355

见博者 356

自 疑 357

戏题 357

无题 358

秋日和陈文生韵 358

中秋夜坐 359

有感 359

庭中白菊新开 360

野鹤 360

夜眠听雨 361

齐价人旋禾,未及言别,兹承柬寄,欣和 361

题宁靖王斋壁 362

仲春日友人招饮不赴 362

郊游分得青字 363

重九日登啸卧亭 363

看菊 364

和曾体仁赏菊分得人字 366

柬曾则通借米 366

卢司马惠朱薯赋谢 367

寄怀庄桤庵 368

谢王愧两司马见赠 369

言 忧 370

慨赋 370

癸卯端午 371

感怀八首 372

思 归 376

山 间 379

大醉示洪七峰 383

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 384

往宁靖园亭修谒 385

蛙声(有序) 385

重九大风 386

晓发目加湾即事 386

野菊 387

发新港途中即事 387

移居目加湾留别 388

别顾南金 388

别洪七峰 389

咏篱竹 389

与友奕 390

至湾匝月矣 390

3.《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所载 391

怀 乡 391

4.《诸罗县志》所载 392

番妇 392

5.《台湾史料集成》所载 392

题赤坎城匾额图 392

(二)沈光文的遗文辑注 393

题梁溪季蓉洲先生海外诗文序 393

台湾舆图考 395

台湾赋 399

东吟社序 405

平台湾序 408

六、季麒光有关沈光文诗文辑注 417

(一)《蓉洲诗稿》辑注 417

寿沈斯庵 417

别沈斯庵 418

太守蒋公安拙堂成,叠石作山,斯庵以诗纪胜,依韵赋呈 420

春王榖日,诸君子聚饮镇台署中,即以聚字限韵赋诗,人不一体,斯庵携稿索和,虽不及厕席言欢,而良辰胜会,风流可再,因率笔赓续,以当纪言 421

用陈易佩韵再赠沈斯庵 423

故明张司马于浙中受法,有诗题湖上,斯庵遥传而未见,予亦只忆其半首,为斯庵诵之。诗曰: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于今有是非 423

余至东宁,方谓知音和寡,结契无人。斯庵先生以慭遗一老,倾盖投合。两年以来,倡酬讲论,教益良多。至于天水闲话,花月新闻,时出其绪余,破我岑寂,殆如周党归来,重说汉朝者乎。及余谢事索居,先生殷勤注念,风雨之中以诗寄慰,始知道义心期,非同流俗,可无烦翟门之题矣。敬和来韵,以志不忘 424

黄上祐孝廉以学博来台,用沈斯庵韵 425

拟春夜宴桃李国(分九青) 426

中秋漫兴(和斯庵) 426

再和斯庵 427

除夕见雪和斯庵 427

仲冬晦日,风雨大作,询之土人,皆云数十年来所未有。斯庵居此最久,诗以记异,因韵和之 427

同沈斯庵、陈都督、郑副使过弥陀室看春,值王参戎暨宰賛天,韩震西两都护小饮竹下,即事漫赋和斯庵韵 428

祀灶(用斯庵韵) 429

除夕和斯庵 429

丁卯元旦和斯庵 429

作诗一字叠用,宋人时有之。西泠李生以新诗相示,皆句有两春字,遂与斯庵读之。斯庵日:“昔人花月诗即此一体,然必有所托意,虽标新领异,其中自有位置,非有意有字即便填入者也。”斯庵归,即以一律惠教。因知老作家针线在手,别见体裁。客窗无寐,聊成二首,虽寄意于闺情旅思,而呓语胡诌,未见其工,以质斯庵 430

元宵次日灯下漫赋(用斯庵韵) 431

哭华苍崖(用斯庵韵) 431

大雨和斯庵 432

风阻安平,斯庵不获渡江相讯,以诗寄慰,依韵答之 432

再答斯庵寄怀之韵 433

寄答沈斯庵中秋见怀之韵(明旧太仆,流寓东宁) 433

积雨断薪,向凤山君索之,知斯庵老僧有同病也,诗以讯之。虽史云之尘、邵公之卧,同一清节,然薄宦之凄凉与幽人之闲淡,则有间矣 434

同沈斯庵檨林观射,见少妇汲水 434

斯庵老僧一日寝食失平,□药静摄。余知而叩之,则为人治病,出门矣。昔五地菩萨游于槃起之国,偶患湿热,见国人有病,则以醍醐上药,各往治之。具□慈悲,遂授如来印教。今老僧羁旅之踪,悬壶寄隐,是现药王身而为说法也。然日为人疗济,而不闻有人作供养平等法。乃知老僧能活人,而人不能顶礼老僧。嗟嗟,舍己之芸,从井之救,余为老僧苦之。惟愿如五地之行力,圆满欢喜,证登妙果,则庶几矣。因为诗以讯之。 435

斯庵病后余速其出门,约向厩中策蹇而来。竟尔不果,诗以讯之 436

(二)《蓉洲文稿》辑注 436

跋沈斯庵《杂纪诗》 436

沈斯庵双寿序 437

沈斯庵诗叙 439

参考文献 441

(一)地方志书 441

(二)历史文献 442

(三)今人论著 443

(四)学术论文 445

后记 4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