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  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  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 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5127122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来自于作者的田野日志与调查研究。书稿展示了拉祜族女童作为一个多重弱势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其中涉及性别教育问题以及城乡教育差异问题等,书稿以生动详实的个案研究,提示人们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民族教育及教育的功能与意义进行反思。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 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目录

引论 1

第一章 走进拉祜族:民族志的视角 41

第一节 古老的西南民族——拉祜族 41

一、“拉祜”与“南迁说” 41

二、“山水相连,大分散、小聚居” 45

三、从“厄莎”造字说起 46

四、经济文化类型与社会组织形态 48

第二节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49

一、澜沧江畔,普洱茶的故乡 50

二、多民族聚居的土地 51

三、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县 53

第三节 大山深处的拉祜族山乡——达加 58

一、深山中的村落 58

二、拉祜族的文化“图景” 65

三、拉祜族的生计方式 75

第二章 拉祜族教育:历史与现状 83

第一节 1949年之前的拉祜族教育概况 83

一、家庭与社区教育:生活即教育 83

二、私塾及土民学塾:民间的历史记忆 85

三、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现代学校的初步建立 88

第二节 1949年以来的学校教育:曲折的发展 9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校教育(1949—1965年):重建、调整与巩固 91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学校教育:泛政治化 92

三、改革开放至2000年的学校教育:艰难“普六” 92

四、2000年至2010年:“两基”攻坚战 97

第三节 深山里的学校教育 112

一、基础设施:“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113

二、在校生状况:从“小学函授生”到“初中已婚生” 118

三、师资状况: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133

四、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孤岛” 138

第三章 从传统社区走向现代学校的拉祜族女童 140

第一节 教育铸就民族未来:拉祜族女童班创建的背景 140

一、拉祜族独特的性别文化:两性合一 141

二、拉祜族的尴尬处境:“强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143

三、拉祜族女性受教育状况 145

四、达加的社会问题:毒品、自杀与女性外流 148

第二节 “入场”:从山野蒙童到现代学童 158

一、准备与动员 159

二、“娜母”有了新名字 162

三、规制与监管 165

四、抗拒与顺从 168

五、从文化中断、冲突到适应 171

六、在位与错位 175

第三节 “转场”:从大山走向向往之地 178

一、澜沧:心中的向往之地 178

二、民族小学:主流社会的现代学校 179

三、军训:像“战士”一样要求自己 182

四、拉祜族女童:民族小学中的“另类” 184

五、偏见:拉祜族女童的刻板印象 187

六、关系:社会网络的构建 190

七、身份与认同 195

第四节 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198

第四章 徘徊在传统社区与现代学校之间的拉祜族女童 202

第一节 外流:“退出”学校场域 203

一、随母外流 205

二、被卖外地 205

三、外出打工 206

第二节 职业中学:“集体”回归传统社区 208

第三节 达加中学:“顺应”传统社区 210

一、学校表现:“大胆”的女孩子 210

二、恋爱、同居与外流 213

第四节 民族中学:“奋战”于现代学校 219

一、充满竞争的“场域” 219

二、“场域”中的各种关系 227

三、理想与困惑 235

四、竞争中的“失败者” 240

五、我们的“欣慰” 260

第五节 低学业成就——难以逾越的障碍? 264

一、老师眼中的拉祜族女童及“成绩” 264

二、统计数据: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及民族偏见 267

第五章 突破与回归:理论的思考与探讨 272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273

第二节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一种教育领域的再生产现象 276

一、解读布迪厄及文化再生产理论相关概念 277

二、拉祜族女童教育选择的理论思考 284

第三节 探讨:性别是否是一种资本 291

第四节 结论与反思 296

参考文献 316

附录 335

后记 37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