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1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8130005
- 页数:884 页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五代十国史料 1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 1
《五代会要》、《册府元龟》 1
“十国”史料 2
文集、笔记史料 2
第二节 辽代史料 3
《焚椒录》及其他辽人著作 3
《契丹国志》及其他宋人著作中的史料 4
《辽史》 5
第三节 宋代史料 6
《宋史》、《东都事略》 6
《续资治通鉴长编》 6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 7
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7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 8
《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 8
传记类史料 8
编年类史料 9
政书类史料 10
地理类史料 11
类书、文集、笔记中的史料 11
专门著作中的史料 12
今人编辑史料 12
第四节 西夏史料 13
宋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 14
宋、辽、金三史及其他史书、文集中的西夏史料 15
西夏文史料 16
第五节 金代史料 17
《金史》、《大金国志》 18
《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 20
金人文集、史书 20
宋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 21
元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 21
第二章 考古资料 22
第一节 城址与界壕 22
都城 22
地方城市 28
金代界壕遗迹 31
第二节 手工业遗迹和遗物 32
矿冶遗址 32
瓷窑遗址和瓷器 33
金银器 38
玻璃器 44
纺织品 46
漆器 49
第三节 陵墓 51
“十国”、宋代帝王陵 51
辽、夏、金帝陵 54
五代、宋墓葬 57
辽代墓葬 59
西夏墓葬 62
金代墓葬 62
仿木建筑结构墓室 64
墓室浮雕 65
墓室壁画 66
第四节 宗教遗迹和遗物 68
石窟 68
寺庙建筑 69
塔和塔基 70
宗教雕塑 72
第五节 中外交流遗迹和遗物 73
泉州港宋代海船 73
泉州宗教石刻 74
伊斯兰玻璃器 75
宋代外销瓷器 77
第三章 研究概况 79
第一节 五代史研究概况 79
20世纪上半叶的五代史研究 79
1949年以来的五代史研究 80
五代、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信息 81
第二节 辽史研究概况 82
清人对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82
近人对辽代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83
1949年以后的辽史研究成果 85
第三节 宋史研究概况 88
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 88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 89
20世纪初的宋史研究 90
邓广铭、张荫麟与“宋史”断代研究 91
1949年以来的宋史研究 93
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96
台湾、香港地区的宋史研究 105
第四节 西夏史研究概况 106
清人对西夏史料的编纂 106
近现代的西夏史研究 107
西夏史料整理的新成果 109
近年来西夏史研究的主要问题 110
国外研究简况 116
第五节 金史研究概况 119
元、明、清三代对金史的研究 119
近代以来对金史的整理与研究 121
国外金史研究简况 123
第四章 本卷编撰旨趣 125
乙编 综述 127
第一章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崛起 127
第一节 五代兴亡 127
后梁的建立 127
梁、唐兴替 130
晋、汉更迭 132
后周兴亡 135
第二节 十国割据 137
前蜀、后蜀 138
吴、南唐 140
吴越、闽、泉漳 143
楚、湖南、荆南 146
南汉、北汉 150
第三节 契丹的崛起 153
建国前的契丹族 153
辽(契丹)朝的建立 155
辽对燕云地区统治的确立与统治中原企图的失败 156
新旧势力的斗争与皇位更迭 160
附表一:五代世系表 163
表二:十国世系表 164
第二章 辽的发展与灭亡 166
第一节 景宗中兴与初期的辽宋战争 166
景宗中兴 166
辽初对宋的战略 167
第二节 圣宗盛世 168
承天太后摄政 168
澶渊之盟前后 170
侵高丽、征阻卜 172
叛乱相继 173
第三节 走向衰亡的辽朝 173
联夏迫宋 173
征夏失利 174
耶律重元叛乱 175
耶律乙辛擅权 176
辽的灭亡 177
附表一:辽世系表 178
表二:西辽世系表 179
第三章 宋朝的建立及与辽的对峙 180
第一节 宋的建立 180
陈桥兵变 180
“杯酒释兵权” 181
皇权的加强 182
第二节 消灭割据 183
吞荆、湘 183
取后蜀 184
灭南汉 185
平南唐(江南) 186
泉、漳纳土 187
吴越归地 188
消灭北汉 189
第三节 争夺燕云的宋辽之战 190
高梁河之战 190
岐沟关之战 191
澶渊之盟 193
第四章 北宋初期的阶级关系与王小波、李顺起义 195
第一节 宋初的阶级关系 195
阶级关系概况 195
全师雄兵变 197
第二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与王均兵变 198
王小波起义 198
李顺起义军“蜀”政权的建立与失败 199
王均兵变 200
第五章 北宋中期的改革活动 203
第一节 “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形势 203
“天书”与“封禅” 203
“纳”、“赐”银绢换取边境安宁 204
“冗官、冗兵、冗费” 205
第二节 庆历新政 206
范仲淹《条陈十事》 206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 207
改革失败 208
庆历年间的农民起义与兵变 209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 210
变法前的形势 210
王安石变法 211
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的诸新法 212
开湘西、拓熙河、战西夏、克交趾(阯) 215
第六章 北宋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 217
第一节 宋学——新儒学 217
儒学的演化 217
宋学先驱 218
宋学的特征 218
第二节 宋学中的三个学派——新学、蜀学、理学 220
新学 220
蜀学 221
理学(洛学、关学) 222
第三节 文学、绘画、书法的革新 224
古文运动 224
豪放派词风的兴起 225
“文人画”画派 225
尚意派书法 226
第七章 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 宋江、方腊起义 228
第一节 “更化”与“绍述” 228
无祐“更化” 228
绍圣“绍述” 229
第二节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宋江、方腊起义 231
宋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 231
宋江起义 234
方腊起义 235
第八章 金的兴起与宋的南迁 237
第一节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237
女真先世 237
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 237
社会组织结构 240
金政权的建立 241
第二节 金灭辽 242
攻占辽东京 243
攻取辽上京 244
连克诸京 245
抚夏灭辽 246
第三节 宋的南迁 247
宋金燕云交涉 247
金军侵宋 249
宋的南迁 252
附表:北宋世系表 254
第九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 255
第一节 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 钟相、杨么起义 255
金军渡江南侵 255
伪齐的建立及灭亡 256
宋金对川陕的争夺 258
两河、两淮抗金义军与“兵匪合一”的“游寇” 260
钟相、杨么起义 262
第二节 绍兴和议 265
绍兴初次议和 265
顺昌保卫战与陕西保卫战 267
岳飞北伐与再次和议 268
第三节 隆兴和议 271
采石之战 271
孝宗即位 273
隆兴和议 274
第十章 南宋中后期的政局 277
第一节 孝宗中兴 277
隆兴和议后的军政、经济 277
理学的发展 279
文学与教育 280
第二节 开禧北伐与嘉定议和 281
绍熙政变及禁“伪学” 281
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 283
第三节 南宋后期的政局 286
嘉定夺储政变 286
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287
嘉定抗金及宋金局势的变化 291
第十一章 南宋的灭亡 293
第一节 蒙古侵宋 293
宋与蒙古联合攻金 293
南宋收复三京的失败 294
蒙古侵宋 294
第二节 南宋的灭亡 297
第三节 张世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299
附表:南宋世系表 300
第十二章 金的发展与灭亡 金末红袄军起义 301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发展 301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301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 304
第二节 金在北方的统治 305
金初战争和奴隶制对北方地区的破坏 305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06
腐朽没落的金后期 307
第三节 金末红袄军起义 310
红袄军大起义 310
杨安儿起义 311
李全、杨妙贞起义军 312
坚持抗蒙、反金的彭义斌起义军 313
金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 314
第四节 金朝的灭亡 316
蒙古侵金 316
蒙、宋联合灭金 318
附表:金世系表 319
第十三章 西夏 320
第一节 党项的兴起及与宋、辽的关系 320
党项的兴起 320
“献地”与抗宋 322
附辽侵宋 324
倚辽惠宋 325
第二节 西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形势 327
夏国(西夏)的建立 327
西夏与宋、辽的战与和 329
没藏太后、梁太后和外戚专政 331
第三节 西夏的盛世 334
乾顺亲政 334
依辽抗宋 336
辽亡金兴之际西夏的扩张 337
仁孝盛世 338
第四节 西夏的衰落 339
政变迭起 339
从附蒙攻金到联金抗蒙 340
第五节 西夏的灭亡 342
蒙古军破力吉里、取斡罗孩、围中兴府 342
西夏的灭亡 344
附表:西夏世系表 345
第十四章 周边的民族及其政权 346
第一节 奚族 346
奚族源起 346
辽时的奚族 348
金时的奚族 351
第二节 鞑靼 352
鞑靼诸部 352
辽时的鞑靼 354
金时的鞑靼 357
第三节 回鹘(附喀喇汗王朝) 358
以甘州回鹘为中心的河西回鹘 358
河西回鹘的官制与风俗 360
高昌回鹘的形成及政制 361
高昌回鹘的经济、文化与宗教 363
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兴亡 365
喀喇汗王朝社会经济与文化 367
与宋、辽的政治、贸易关系 368
第四节 吐蕃 369
分裂割据下的吐蕃诸部 369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 370
藏传文化 374
第五节 唃厮啰(青唐羌) 375
唃厮啰政权的建立 375
与宋、辽、夏、金的关系 376
经济、文化 380
第六节 大理 381
大理政权的兴亡 381
大理的民族 383
与宋朝的关系 385
第七节 壮族 387
五代和宋时期的壮族 387
宋朝对壮族的统治 388
侬智高起义 390
丙编 典志 392
第一章 农业和农学技术 392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农业 392
后梁时农业生产的部分恢复 392
后唐、后周对黄河的治理 393
后唐“营田” 393
后唐、后周招抚流亡复兴农业的措施 394
南方诸国的农业 394
第二节 宋代的农业和农学技术 396
招抚流亡,开垦荒田 396
农田水利的兴修和建设 397
土地的充分利用和地力的维持 400
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和江南的多熟种植 402
农作物品种的交流 403
农业生产工具 405
园艺、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技术 407
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409
第三节 五代、宋的监牧 411
第四节 以租佃制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 413
租佃制生产关系 413
与租佃制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户籍制度 415
乡村主户的五等户制 416
第五节 辽的牧业与农业 418
畜牧与渔猎业 418
农业的发展 421
第六节 西夏的农业和牧业 427
农业 427
牧业 428
第七节 金的农业和牧业 429
农业 429
牧业 432
第二章 官私手工业 434
第一节 五代、宋的手工业状况 434
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手工业经营形式 434
宋代的官府手工业 438
五代、宋手工业的发展 440
第二节 辽的手工业 445
矿冶、铸造业 445
采盐业 447
纺织业 448
陶瓷业 449
皮革与木器加工业 449
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 450
纺织业 451
冶炼业与金、银、木器制造业 451
采盐业 452
陶瓷业 452
建筑业 453
第四节 金的手工业 453
矿冶与金属制造业 453
煤矿业 454
盐业 454
制瓷业 455
造纸与印刷业 456
丝织业 456
火器制造业 457
造船业 457
第三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 458
第一节 建筑 458
城市建设 458
应县木塔 458
木构建筑技术的进步 459
桥梁建筑 460
《营造法式》 461
第二节 水利 462
第三节 纺织 463
丝织品 463
麻、毛织品 465
棉织品 467
印染 468
纺织机械 468
第四节 采矿 469
探矿知识 469
坑采技术 470
井采技术 471
第五节 冶金 472
第六节 机械 477
第七节 交通运输 479
陆上运输工具 479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480
造船与航海 482
第八节 造纸 484
竹纸 485
造纸新工艺 486
各种名纸和加工纸 488
纸制品和纸类论著 490
第九节 印刷 492
雕版印刷的盛行 492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494
第十节 制瓷 498
五代时期的瓷业 498
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 499
辽、夏、金的制瓷业 502
第十一节 兵器 503
火药与火器 503
普通兵器的发展 506
第十二节 煤炭 507
第十三节 石油 天然气 511
第四章 商业与货币 514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商业与货币 514
商业 514
货币 515
第二节 宋代的商业 517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商业 517
南宋都城行在所临安城的商业 518
其他城市与镇市的商业 519
榷场贸易 521
海外贸易与市舶司 523
行会与免行法 524
第三节 宋代的货币 526
铜钱、铁钱 526
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及钱引 529
南宋的纸币:“会子”、“关子” 533
南宋“银会子” 536
第四节 辽代的商业与货币 537
商业 537
辽与五代的贸易 539
辽、宋贸易 540
辽与西夏及其他周边国家、部族的贸易 541
辽朝的货币 541
第五节 西夏的商业与货币 542
商业 542
与宋、辽、金等国及其他民族的贸易 543
西夏的货币 544
第六节 金代的商业与货币 545
商业 545
金与宋、夏及其他民族的贸易 546
金代的货币(铜钱) 547
金代的纸币与银币 547
第五章 城市和镇市 549
第一节 五代、宋的城市 549
五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 549
吴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府 551
华北的主要都市 553
南方主要城市 555
第二节 五代、宋的城市制度 557
后梁、后唐时洛阳“坊市制”的破坏 557
北宋都城开封的“厢坊制” 558
南宋都城临安的“厢坊(巷)制” 560
城乡分治 561
城、镇户籍制“坊郭户” 562
治安新制度 563
消防新制度 563
城市统治的新制度“隅坊(界、巷)制” 564
第三节 五代、宋的镇、市 565
五代、宋初的小军事要地“镇” 565
乡村经济中心“镇”、“市” 566
镇、市的税收 567
第四节 辽代的城、镇 568
上京 568
中京 569
东京、南京、西京 570
其他州、镇 570
第五节 西夏都城兴庆府 571
第六节 金代的城市与镇市 573
上京会宁府 573
中都大兴府 573
南京开封府 574
其他城市 574
镇市 575
第六章 交通与邮传 576
第一节 五代、宋的水上交通与漕运 576
河北水运 576
广济河(五丈河)水运 577
漕运的主渠道:汴河水运 578
真楚运河(江淮运河) 579
浙西运河(江南运河)与浙东水运 580
灵渠 581
长江等河流的航运 581
海上交通 582
第二节 五代、宋的陆上交通与“驿站” 584
长江、黄河等江河浮桥 584
驿路与官路 585
驿站 586
马驿 587
驿程 587
驿卒 588
第三节 五代、宋的邮传(递铺) 588
急脚递铺 589
马递铺 589
步递铺与递送物品 590
递卒(铺兵) 591
斥候铺(战况情报铺) 591
摆铺(军队递铺) 592
递角 593
金字牌 593
白字牌、青字牌、红字牌 594
第四节 辽代的交通 595
交通工具 595
驿馆与驿道 596
第五节 西夏的交通 597
交通路线 597
交通工具 598
第六节 金代的交通 599
陆上交通与驿站 599
水上交通与漕运 600
第七章 赋税和役法 602
第一节 五代、宋的田赋(两税) 602
后唐明宗对征税时间的改革 602
宋代田赋征收时间的变化 602
预催 603
预借 604
支移、折变(折纳) 604
省耗、雀鼠耗及会州 605
沿纳 605
和买(折帛钱)、和籴 606
第二节 五代、宋的商税 607
五代十国商税 607
宋代商税 607
盐、茶、酒、醋、铜等专卖与商税 608
宋代的商税务 610
宋代的杂税与经、总制钱 612
第三节 五代、宋的役法 613
五代役法 613
宋代的夫役 616
宋代的职役 618
宋代对职役法的改革 625
第四节 辽代的赋税和役法 627
土地所有制及其变化 627
封建因素的增长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631
赋役制度 636
第五节 西夏的赋税与徭役 641
赋税 641
徭役 643
第六节 金代的赋税和役法 644
赋税 644
役法 652
第八章 政治制度 657
第一节 五代政制 657
朝廷政制 657
地方政制 659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 659
官、职、差遣 659
朝官、京官、选人与改官 660
中书与宰相、副相、使相 661
枢密院 663
三司 663
审官院 664
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 664
礼院与权知贡举 664
谏院 664
御史台 665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665
馆阁 665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元丰官制改革 666
阶官(寄禄官) 666
宰相和执政 667
对中书(都堂)与三省的改革 667
对六部、学士院及其他机构的改革 668
第四节 北宋后期与南宋的朝廷政制 669
“选人”等寄禄官称的改革 669
平章军国重事 670
公相 670
宰相、执政官称的变化 670
省并机构 671
第五节 宋代的地方政制 672
路级机构 672
府、州、军、监 673
县、军、监、尉司 674
第六节 辽代的北面官和南面官 675
朝官体系:北面官和南面官 676
捺钵与斡鲁朵制 678
地方行政机构:部落与州县 681
第七节 西夏官制 685
建国前后的官制 685
天盛律令所载官制 688
西夏《官阶封号表》所载官制 691
第八节 金代官制 693
金代官制始末 693
朝廷官制 696
地方官制 699
封爵制 702
第九章 军制 705
第一节 五代十国军制 705
后梁军制 705
后唐军制 707
后晋、后汉、后周军制 708
“十国”军制 709
五代乡兵(民兵) 710
第二节 宋代军事制度 711
北宋军制 711
南宋军制 715
第三节 宋代禁军、厢军、乡兵(民兵) 719
北宋禁军 719
北宋厢军 721
南宋禁、厢军 722
宋代乡兵(民兵) 722
蕃兵、强人 724
第四节 南宋“大军” 725
南宋“大军” 725
南宋“大军”军制 728
第五节 辽朝的军制 729
军事体制 729
朝廷宿卫军 731
地方镇戍军 736
军事制度 739
第六节 西夏的兵制 743
兵役制和军队 743
多兵种的部队建制 745
《贞观玉镜统》所载西夏军制 747
第七节 金代猛安谋克制度 748
猛安谋克的形成、变革和迁徙 749
猛安谋克的系统与结构 752
猛安谋克的发展、变化与整顿 755
第十章 法律 759
第一节 五代的法律 759
司法机构 759
制定法律 760
枉法酷刑 761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法律 762
司法机构 762
法律、法规的制定 765
人治、法治并行时期 766
第三节 宋神宗以后及南宋时期的法律 767
司法机构 767
制定法律、法规 768
封建法治时期 770
五代、宋的刑制 773
第四节 辽代的法律 777
建国前后的法律 777
刑种与刑具 778
第五节 西夏的法律 779
建国前后对法律的制定与修改 779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780
法制机构与诉讼程序 781
第六节 金代的法律 781
法律的制定 781
女真法与金朝法律的关系 782
唐律对金朝法律的影响 782
辽法与宋法对金朝法律的影响 783
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对金朝法律的影响 783
第十一章 科举与教育 785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 785
科举制度 785
学校 787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 788
北宋前期 788
熙宁科举改革以后 791
南宋的类试(类省试) 793
第三节 宋代教育 794
北宋前期的国子监、太学 794
三舍法 796
州县学 797
书院、私学 798
第四节 辽代的科举与学校 801
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科举制 801
学校 802
第五节 西夏的科举与学校 803
以“蕃学”、“儒学”取士 803
学校 805
第六节 金代的科举与学校 806
科举制度 806
学校与书院 809
第十二章 社会风俗和宗教 812
第一节 五代、宋的社会风俗 812
朝市、夜市:“坊市制”破坏后的新习俗 812
起居:由“席地而坐”到使用桌、椅、凳 813
服饰 816
婚仪 818
丧俗 819
节庆 820
第二节 五代、宋的宗教 823
佛教 823
道教 829
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 833
第三节 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834
婚姻、姓氏 834
居住、饮食 835
服饰和发式 835
生育和丧葬 836
节庆风俗 837
娱乐活动 837
萨满教 838
佛教和道教 839
第四节 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841
服饰与发式 841
饮食与居住 842
婚丧节庆 842
宗教信仰 843
第五节 金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845
饮食 845
服饰 845
家庭、婚姻 846
葬礼 847
文体活动 847
宗教 848
第十三章 学术、文化 849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文化 849
诗、文、词 849
绘画、书法 850
史学 851
第二节 宋代的文化 852
文学 853
绘画、书法和雕塑 855
戏曲、曲艺与“话本” 858
史学 859
第三节“宋学”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860
新儒学“宋学”的产生 861
“宋学”学派:新学、理学、蜀学的形成及在北宋时的发展 862
秦桧对理学派的扶持与打击 863
宋孝宗时期的新学、理学和蜀学 864
宁宗后期理学地位的提高 865
理宗后期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866
第四节 辽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 867
契丹人的语言文字 868
文学 869
儒学 870
绘画与雕塑 871
第五节 西夏的文化艺术 875
“西夏文” 875
文学 876
音乐、舞蹈 877
绘画、书法 878
雕塑 879
第六节 金代的文化艺术 880
文学 880
杂剧戏曲 881
儒学 881
史学 882
绘画、书法 883
壁画和雕刻 883
- 《我和我的祖国 时代人物故事》文汇报社编著 2020
- 《泰国通史 珍藏本》段立生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李声凤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原节子》日本国民女演员传记 比电影还传奇的一生 折射时代变迁》徐辰 2018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时代光影里的丝路繁华》读者丛书编辑组编 2019
- 《轴心时代》(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 2019
- 《新工业时代 世界级工业家张毓强和他的“新石头记”》秦朔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