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瑶族文化之教育传承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瑶族文化之教育传承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瑶族文化之教育传承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祖庆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3464119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瑶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这是民众和学者的普遍看法。其实,瑶族的迁徙状况比较复杂,既有经常性迁徙,也有宽定居窄迁徙,不可一概而论。而且,迁徙也有不同情形,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动迁徙,这些迁徙隐含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生命自由的崇尚。这样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不以系统的理论呈现,而是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姓名、居所、婚姻、服饰和信仰等多个层面表现出来,都具有倾向于追求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和谐的思想文化,在没有文字且严重缺乏体制内学校教育的情况下,瑶族以其独特的行为教育方式有效地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传承既保证了瑶族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又体现不同支系的族群文化特点,值得我们探索与学习。将这种教育精神运用到审美化课堂教育,既能够舒展一种生命的和谐审美价值,又能够提供我们一种课堂教学借鉴,确实不失为一种尝试。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瑶族文化之教育传承》目录

第一章 贺州瑶族历史影像 1

第一节 主动和被动的迁徙 1

一、主动迁徙:游耕生产的必然 2

二、被动迁徙:生存斗争的无奈 21

三、定居:安稳生活的意象 34

第二节 自争和抗争的诉求 47

一、自争:主体意识的体现 48

二、抗争:生存压迫的回应 58

三、和谐:理想社会的追求 72

第三节 中心和边缘的转换 75

一、中心:区域生存主体 75

二、边缘:生存弱化的代价 79

三、融合:边界的消解 83

第二章 生活化审美意识形态 89

第一节 姓名:审美意识形态 89

一、男女命名表五行 89

二、男子命名用“女”字 92

三、女子命名重称谓 95

四、无行辈不表排行 98

第二节 居所:历史叙事意象 100

一、迁徙意象 100

二、逃生意象 105

三、生殖意象 107

第三节 婚姻:重构男女生态 112

一、认可族外婚 112

二、重构人际关系 118

三、社会审美心理渐变 125

第四节 服饰:向往美好奇葩 127

一、瑶好五色衣服 127

二、鲜艳服饰与贫困生活 130

三、瑶服审美价值 133

第五节 信仰:灵肉多元求和 139

一、神灵信仰:灵魂的精神支柱 139

二、生活信仰:现实的关系桥梁 143

三、社会生态:和谐的审美意识形态 145

四、外面世界:向往美好生活 154

第三章 族群文化的教育传承 157

第一节 学校教育 157

一、族群记忆正在走失 157

二、教育观念矛盾性分析 163

三、土瑶学校教育现状 171

四、学校教育应对策略 181

第二节 行为教育 182

一、官方:体制类学校奇缺 182

二、民间:注重身教行为教育 184

三、启示:知行合一的典范 186

第三节 女童教育 188

一、新中国成立前,就学率呈现空白 188

二、改革开放前,入学率极低 190

三、改革开放后,基本实现与男童同等入学率 192

第四节 经济教育 201

一、贫困经济限制学生可持续发展 201

二、入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前提 203

三、构筑有形教学资源发展台阶 205

四、培育无形精神性发展力量 207

第四章 审美化课堂教育 210

第一节 审美化教学美学基础 210

一、语符孕生于饮食生活而携带味象 210

二、食物崇拜凸显味象语符 212

三、交感思维引发味象感染语符 214

四、第二信号系统反射出语符味象 216

五、联觉通感沟通语符味象 217

六、味象审美奠定审美化阅读教学基础 219

第二节 审美和谐的教学环境 225

一、基于关系的和谐生命场 225

二、追求动态的健硕生命力 228

三、表征静态的优美和谐 230

四、构筑物物和谐的无我意境 232

五、建立师生和谐的课堂活力场 234

六、打造和谐交往的教学环境 237

第三节 审美化教学模式 240

一、生成游戏冲动的审美心态 240

二、审美化阅读教学基本程序 241

三、构建语文标题教学法模式 245

四、构建专题学习教学模式 252

第四节 游戏冲动审美心态 255

一、游戏冲动审美心态基本内涵 255

二、培育修身养性的中和之气 257

三、营造教学审美场心理区间 259

四、促成主体间性的审美互动 260

第五节 审美化教学课堂评价 261

一、是否呈现游戏冲动审美心态 262

二、文本分析是否表现审美化 263

三、是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64

后记 2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