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广东省志  1979-2000  2  资源·环境卷
广东省志  1979-2000  2  资源·环境卷

广东省志 1979-2000 2 资源·环境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4412635
  • 页数:757 页
图书介绍: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窗口”和“示范区”作用。《广东省志(1979—2000)》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1979—2000年间广东省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广东省志(1979—2000)2资源·环境卷》翔实地记载了1979—2000年间广东省资源环境工作自改革开放后22年的变化,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广东省资源环境工作的特点,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综合记述资源环境工作的省志分卷,对推动广东省资源环境工作及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上一篇:白话钧瓷下一篇:纽约堡审判
《广东省志 1979-2000 2 资源·环境卷》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11

第一篇 土地综述 33

第一章 土地资源与利用 3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36

一、地貌 36

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36

第二节 主要地类利用变化 38

一、建设用地 38

二、园地与坑塘 39

三、耕地 39

四、珠三角土地利用 40

第二章 土地机构 41

第一节 省级机构 41

一、省国土资源机构 41

二、农垦与铁路部门土地机构 44

第二节 市、县土地机构 44

一、机构设置 44

二、广州市土地机构 45

三、深圳市土地机构 45

第三章 土地法制 46

第一节 土地立法 46

一、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的地方立法 46

二、地方土地专项立法 47

三、《广东省城镇房地产权登记条例》的实施和修改 50

四、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立法 50

第二节 人大执法检查、视察 51

一、省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状况专题视察 51

二、全国人大对广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检查视察 51

第三节 依法行政制度建设 52

一、全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试点 52

二、依法行政 53

第四章 耕地保护 55

第一节 耕地保护和开垦目标责任制 55

一、第一期责任制 55

二、第二期责任制 55

三、第三期责任制 56

第二节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 56

一、制定保护区法规 56

二、划定保护区 57

三、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 57

第三节 耕地保护议案 58

一、省人大代表提出议案 58

二、省政府办理议案 59

第四节 农用土地开发 59

一、概况 59

二、开荒、复垦和土地整理 61

三、滩涂围垦 63

第五章 建设用地管理 64

第一节 总况 64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制度 69

一、指标管理制度 69

二、计划指标管理制度 69

三、批准书制度 71

四、全程管理制度 72

五、批文上报备案制度 72

六、现场挂牌制度 72

第三节 建设用地审批与征用土地 73

一、建设用地审批权限 73

二、征用土地程序 75

三、征用土地补偿安置 76

四、被征地农民“农转非” 77

五、预征土地 78

第四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79

一、农村个人建房用地 79

二、镇(乡)、村集体建设用地 82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83

第五节 建设用地税费 85

一、耕地垦复基金、土地垦复金 85

二、耕地开垦费 86

三、耕地占用税 86

四、征地管理费 87

五、城镇土地使用税 88

六、土地增值税与房地产增值费 89

第六节 专项用地管理 90

一、高尔夫球场用地管理 90

二、开发区用地管理 91

三、房地产用地管理 92

四、殡葬用地管理 95

第六章 土地市场 97

第一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97

一、深圳经济特区率先改革 97

二、全面推进全省改革 98

第二节 规范完善土地市场 100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100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102

三、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 103

四、出让收入管理 104

五、建立有形土地市场 105

第三节 地价管理 106

一、城镇土地定级估价 106

二、地价评估行业管理 109

第四节 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管理 109

第七章 地籍调查与管理 111

第一节 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 111

一、土地详查 111

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12

第二节 土地登记发证 113

一、建设用地登记发证 114

二、农村土地登记发证 115

第三节 地籍调查与建档 115

一、地籍调查与测量 115

二、地籍档案管理 116

第四节 土地权属纠纷调处 116

一、调处工作组织领导 116

二、土地纠纷调处工作 117

三、“军地”土地遗留问题处理 118

四、土地纠纷调处案例 118

第八章 土地规划 121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1

一、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1

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3

第二节 国土总体规划 127

一、组织领导机构 127

二、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 127

第九章 土地监察与信访 129

第一节 土地监察制度与队伍建设 129

一、监察工作制度 129

二、土地监察队伍 131

三、“三无乡镇”活动 131

第二节 查处土地违法行为 132

一、日常土地监察 132

二、专项清理查处的案件 135

三、行政诉讼案件 138

第三节 土地信访 139

一、建立工作制度 139

二、信访办理 140

三、信访调研 142

第十章 土地科教与宣传 143

第一节 土地科技 143

一、主要科技成果 143

二、对外科技合作 144

第二节 土地教育 145

一、岗位培训 145

二、学历教育 147

第三节 土地宣传与学术团体 148

一、宣传活动 148

二、宣传刊物 149

三、广东省土地学会 149

第二篇 水文 151

第一章 水资源 151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量 152

一、水资源分区 152

二、降雨量 154

三、地表水资源量 156

四、主要江河年径流量 157

五、出入境水量及入海水量 158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量 158

一、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159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159

三、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160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 161

第二章 水质 163

第一节 总况 163

一、省界水质 163

二、江河水质 164

三、水库水质 165

四、供水水源地水质 165

五、珠江入海口水质 166

第二节 入河排污口与水污染 168

一、主要入河排污口 168

二、废污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 168

第三节 泥沙 169

一、河流泥沙 169

二、珠江三角洲水、沙量分配 170

第三章 水资源供用 172

第一节 供水 172

一、供水量 172

二、供水量需求变化 175

第二节 用水 176

一、全省分类用水指标 176

二、用水量 178

第三节 城市供用水状况 182

一、总况 182

二、2000年主要城市用水结构及特征 186

第四章 水文调查与科学技术 191

第一节 水文调查与分析 191

一、暴雨洪水调查 191

二、珠江三角洲水文调查 192

三、海岸带陆地水文调查与水资源调查评价 19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奖项 194

一、获国家级科学成果推广奖项目 194

二、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进步)奖项目 195

第五章 水文管理体制与机构 197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7

第二节 水文机构和团体 198

一、省级机构 198

二、直属机构 199

三、其他机构 200

四、水利学会水文分会 202

第三节 测站管理 202

第三篇 海洋综述 203

第一章 海洋环境 207

第一节 海域地理 207

一、海域范围 207

二、海域地理环境 207

三、海底地形地貌 208

第二节 海岸 209

一、海岸类型 210

二、海岸区段 210

第三节 海岛与礁岩 211

一、岛礁 211

二、海岛滩涂 215

三、岛礁周围海域的底质 218

四、岛礁周围海域的深度 219

第四节 海洋环境质量 219

一、潮间带海域环境质量 219

二、沿岸海区环境质量 222

三、海岛海域环境质量 225

四、海洋污染 228

五、重点海区环境质量 229

六、重点海区环境质量变化 230

第二章 海洋水文气候 232

第一节 海洋水文 232

一、水团 232

二、海流 235

三、波浪 239

四、内波 241

五、海平面 241

六、台风暴潮增水 243

第二节 海洋气候 243

一、热带气旋 243

二、热带辐合带 247

三、静止锋区 247

第三节 海洋灾害 248

一、风暴潮 248

二、咸潮 249

三、赤潮 250

四、沿海风沙 251

五、内波灾害 252

第三章 海洋资源 253

第一节 光热、降水、滩涂 253

一、光热 253

二、降水 253

三、滩涂 253

第二节 海洋生物 254

一、海洋生物种类 254

二、海洋渔业资源 255

三、增养殖资源 256

四、生物药物资源 256

第三节 海洋矿产 257

一、海底矿产 257

二、海岸带矿产 257

三、海砂资源 258

第四节 海盐 258

一、盐田环境 258

二、盐田分布 259

第五节 海洋能源 260

一、潮汐能 260

二、潮流能 261

三、波浪能 262

四、风能 262

第六节 港湾航道 263

一、港湾 263

二、航道 264

第七节 滨海旅游资源 265

一、粤东 265

二、珠江三角洲 265

三、粤西 267

四、海岛旅游 267

第四章 海洋资源环境管理 269

第一节 海洋管理机构 269

一、中央驻粤管理机构 269

二、地方管理机构 272

第二节 海洋管理 276

一、海域使用管理 276

二、海洋环境保护 278

三、海洋执法管理 279

第五章 海洋开发服务 282

第一节 主要服务机构 282

一、中央驻粤事业机构 282

二、地方事业机构 285

第二节 海洋资源调查 286

一、海岸带调查 286

二、海岛调查 287

三、水文断面调查 289

四、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 289

五、海洋矿产物探调查 291

六、其他地质状况调查 292

第六章 海洋科技与教育 293

第一节 海洋科技 293

一、科研机构及研发基地 293

二、科研成果 294

三、技术推广 298

第二节 海洋教育 299

一、高等教育 299

二、中等教育 303

三、职业教育 304

第四篇 地质矿产综述 305

第一章 矿产资源与开发 307

第一节 经过勘查的固体矿产 307

一、矿产种类与数量 307

二、主要金属矿产 320

三、主要非金属矿产 327

四、铀矿 332

第二节 固体矿产开发 337

一、经过勘查的矿产开采地 337

二、主要开采矿山 338

三、开采地数量与开采量 339

四、铀矿开发与矿场治理 341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 342

一、地下淡水 342

二、地下热水 345

三、矿泉水 347

第二章 地勘机构与管理 350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350

一、机构 350

二、队伍 353

第二节 管理 360

一、地质矿产勘查管理和矿产开采管理 360

二、岩土工程管理 361

三、矿产储量的审批、统计和套改 362

四、地质资料管理 364

第三章 陆地地质工作 366

第一节 区域地质调查 366

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图 366

二、1∶5万区域地质调查 367

三、区域专项地质调查和遥感地质调查 368

四、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与编图 370

五、区域工程地质普查、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评估 370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勘查和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372

一、区域地球物理勘查 372

二、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373

三、区域放射性物化探勘查 374

第三节 矿产资源勘查 375

一、固体矿产勘查 375

二、地下水勘查 375

第四节 地学数据库和地质实验测试 376

一、地学数据库 376

二、地质实验测试 378

第五节 技术创收 379

一、岩土工程 379

二、桩基质量检测 380

三、工程物探 382

四、矿产开发与多种经营 383

第四章 地质科研和对外合作与交流 385

第一节 地质科研 385

一、机构 385

二、科研成果 386

三、科技信息工作 390

第二节 图书馆、博物馆和地矿行业社团 392

一、图书馆、博物馆 392

二、地矿行业社团 392

第三节 对外、对港澳台合作与学术交流 393

一、对外、对港澳台合作 393

二、学术交流和互访 394

第五篇 生物综述 395

第一章 植物 398

第一节 植物资源 398

一、植物资源和植被调查 398

二、维管植物的物种资源和区系 402

三、维管植物研究成果 404

四、苔藓植物 405

第二节 植物资源利用 405

一、药用植物 406

二、经济植物 406

三、植物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保存 407

第三节 植物资源保护 408

一、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408

二、就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410

三、迁地保护 411

四、古树名木和市花 412

五、主要入侵植物及其防治 412

第四节 植被恢复与重建 413

一、绿化广东 413

二、主要的科研工作 414

第二章 动物 417

第一节 野生动物资源 417

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417

二、动物地理区系特点 419

三、野生脊椎动物资源 419

四、野生无脊椎动物资源 420

五、科研成果 422

第二节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 428

一、野生动物驯养 428

二、人工驯养和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 429

三、昆虫天敌的利用 431

四、实验动物的养殖 432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433

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433

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措施 435

三、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学研究成果 436

四、主要入侵动物及其防治 437

第三章 藻类和微生物 439

第一节 藻类 439

一、藻类资源 439

二、赤潮发生及机理研究 440

第二节 微生物 441

一、微生物资源多样性调查和菌种保藏 441

二、微生物资源利用 445

第六篇 气象综述 449

第一章 四季气候特征 452

第一节 春季 452

一、气温 452

二、降水 453

三、日照 453

第二节 夏季 454

一、气温 454

二、降水 454

三、日照 455

第三节 秋季 455

一、气温 455

二、降水 456

三、日照 456

第四节 冬季 457

一、气温 457

二、降水 457

三、日照 458

第二章 气候资源 459

第一节 光资源 459

一、年太阳总辐射量 459

二、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459

第二节 热量资源 460

一、平均气温 460

二、极端气温 461

三、积温 462

四、霜日与无霜期 462

第三节 降水资源 462

一、降水日数 462

二、降水量 463

第四节 风能资源 465

一、风速与风向 465

二、风能资源分布 466

第五节 各气候带气候资源 469

一、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带 469

二、南亚热带北缘农业气候带 470

三、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带 471

四、北热带农业气候带 471

第三章 气象灾害 473

第一节 主要气象灾害种类 473

一、暴雨洪涝 473

二、热带气旋 473

三、干旱 474

四、寒冷灾害 474

五、强对流天气 475

六、海雾 475

第二节 气象灾害特点 476

第三节 重大气象灾害 476

一、暴雨洪涝与热带气旋 476

二、干旱 481

三、寒冷灾害 482

四、强对流天气灾害 483

五、海雾 485

第四章 气象机构、队伍与教育 486

第一节 气象机构和队伍 486

一、省级气象机构及直属单位 486

二、地市、县(市、区)级气象机构 488

三、气象队伍 492

第二节 气象教育 493

一、短训班和在职教育 493

二、气象中等教育 494

三、气象高等教育 495

第五章 气象业务与服务 496

第一节 大气探测 496

一、地面气象观测 496

二、高空气象探测 498

三、天气雷达探测 499

四、气象卫星资料接收 499

第二节 气象通信 500

一、“三机一网”建设 500

二、气象卫星通信 502

第三节 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 502

一、短期天气预报 502

二、中期天气预报 503

三、短时天气预报 504

四、短期气候预测 504

五、气象预报服务 505

第四节 农业气象 507

一、农业气象观测 507

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 507

第五节 气象情报与气候资料 508

一、气象情报 508

二、气候资料审核与整编 508

三、资料信息化 509

第六节 气象档案管理 509

一、气象档案收集保管 509

二、气象档案管理升级 510

三、气象档案馆藏及利用 510

第七节 应用气象服务 510

一、大型工程建设气象服务 510

二、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1

三、防雷减灾 512

四、人工增雨 513

第六章 气象科研与合作交流 514

第一节 气象科研 514

一、主要气象科研机构 514

二、大气边界层研究 515

三、大气物理和环境气象研究 516

四、热带数值天气预报研究 516

五、热带气候学研究 517

六、应用气象学研究 518

七、获奖科研成果 521

第二节 气象学术活动与科技合作交流 522

一、气象学术活动 522

二、气象科普活动 523

三、气象科技合作交流 523

第七篇 地震综述 525

第一章 地震活动 528

第一节 地震时空分布 528

一、地震时间分布 528

二、地震空间分布 529

第二节 主要地震事件及其灾害 530

一、1981年海丰震群 530

二、1986年、1987年阳江5.1 级、4.7 级地震 531

三、1987—1999年新丰江水库地震 531

四、1989年恩平4.1 级地震 532

五、1994年台湾海峡7.3 级地震 532

六、1994年、1995年北部湾6.1 级、6.2 级地震 533

七、1995年下川岛南部海域4.8 级地震 533

八、1995年丰顺4.3 级地震 533

九、1997年三水3.2 级、3.9 级地震 534

第二章 地震管理机构 538

第一节 省级机构 538

第二节 市、县级机构 540

第三章 地震监测与地震预报 542

第一节 地震监测 542

一、监测台站(网)与监测项目 542

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551

三、群测群防 555

第二节 地震预报 556

一、观测数据传输 556

二、观测资料处理 557

三、震情会商 558

四、综合预报 558

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 560

第一节 法治建设 560

一、立法工作 560

二、普法工作 561

三、执法监督 562

第二节 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563

一、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563

二、地震小区划 563

三、抗震鉴定与抗震加固 563

四、广州市震害预测 564

第三节 地震联防协作与防震减灾宣传 564

一、地震联防协作 564

二、防震减灾宣传 566

第五章 地震应急处理 567

第一节 应急预案制定及应急指挥系统 567

第二节 地震应急处理案例 567

一、1981年海丰地震 567

二1994年台湾海峡7.3 级地震 568

三、1994年、1995年北部湾6.1 级、6.2 级地震 569

四、1997年三水3.9 级地震 570

五、1997年台山3.7 级地震 571

第六章 科研、教育与学术活动 572

第一节 科研 572

一、地震活动性研究 572

二、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573

三、活动断裂 574

四、新构造运动 575

五、地震前兆研究 575

六、地震社会学(科普) 576

七、深部探测(天然地震探测) 576

八、工程地震研究 577

九、历史(古)地震研究 577

十、工程抗震研究 578

十一、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579

第二节 教育 579

一、继续教育机构与管理 579

二、在职教育培训 579

第三节 学术活动 580

一、学术团体 580

二、学术交流 580

三、学术刊物 582

第八篇 环境保护综述 583

第一章 环境质量 588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 588

一、城市饮用水源水质 588

二、江河水质 589

三、湖泊、水库水质 594

四、入海河口、近岸海域水质 594

第二节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595

一、空气质量 595

二、降水质量 601

第三节 城市声环境质量 604

一、功能区噪声 604

二、道路交通噪声 607

三、区域环境噪声 609

第四节 环境灾害 611

一、酸雨 611

二、赤潮 611

第五节 环境污染事故 612

第二章 环境管理 615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615

一、省环境保护机构 615

二、市、县(市、区)环境保护机构 620

三、队伍建设 620

四、技术职称考核评审 621

第二节 环境立法与执法 622

一、环境立法 622

二、环境执法 623

三、专项执法检查 624

第三节 环境标准 627

一、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627

二、ISO 14000系列标准 628

第四节 排污费征收、管理与使用 628

一、排污费征收 629

二、排污费管理 631

三、排污费使用 631

第五节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631

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 632

二、“三同时”制度 633

第六节 环境规划 633

一、环境保护规划 633

二、城市环境规划 634

三、区域环境规划 634

四、环境要素专项规划 634

第七节 流域水环境管理 635

一、东江水系水质保护 635

二、珠江水系水质保护 636

三、跨市河流边界水质保护 637

四、水环境功能区划 637

第三章 环境监测 638

第一节 环境监测网 638

一、三级环境监测系统 638

二、省环境监测网 638

第二节 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管理 639

一、环境质量常规监测 639

二、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640

第三节 污染源监测 641

一、排污单位例行监测 641

二、重点污染源年检监测 641

三、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 641

四、征收排污费监测 641

第四章 工业污染防治 642

第一节 工业污染源管理 642

第二节 工业污染源调查 644

一、主要成果 644

二、主要特点 646

第三节 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647

一、达标措施 648

二、达标工作成果 649

第四节 污染源限期治理 653

一、省级环保部门限期治理工作 653

二、市、县环保部门限期治理工作 654

三、限期治理成效 655

第五章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661

第一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661

一、考核指标 661

二、考核办法 662

三、考核成绩 663

第二节 城市政府环境保护目标任期责任制考核 667

一、考核指标 667

二、考核办法 668

三、考核成绩 668

第三节 环保模范城市 669

一、深圳市 669

二、珠海市 669

三、汕头市 670

四、中山市 671

第六章 自然环境保护 672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 672

一、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672

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75

三、社会性、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 677

第二节 海域环境保护 677

一、海域环境管理 677

二、海洋环境调查与规划 678

三、海洋环境保护 678

四、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679

第七章 辐射环境保护 680

第一节 辐射环境状况 680

一、天然放射性 680

二、矿物开发及核技术应用 680

三、核电站 680

四、阳江放射性高本底地区状况 681

五、粤北的辐射环境状况 681

六、城市电磁辐射环境状况 681

第二节 辐射环境本底调查 682

一、放射性本底调查 682

二、大亚湾核电站外围环境本底调查 682

三、主要燃煤电厂粉煤灰调查 683

四、铀矿床(冶)调查 683

五、伴生矿资源开发与利用 683

六、核技术应用状况 684

七、放射源状况 684

八、电磁辐射现状调查 685

第三节 辐射环境管理 685

一、核电站环境监测与管理 685

二、放射性环境监督管理 686

第八章 环境保护产业 687

第一节 概况 687

第二节 主要环保产业 688

一、环境保护产品 688

二、洁净产品 689

三、环境保护服务业 689

四、资源综合利用 690

第九章 环境科研、教育、宣传 691

第一节 环境科研 691

一、环境科研奖项 691

二、环境科研重点项目 693

三、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 694

第二节 环境教育 695

一、学校环境教育 695

二、社会环境教育 696

第三节 环境宣传 697

一、环境报刊和网站 697

二、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 699

第十章 环保交流与合作 701

第一节 粤港澳环保交流与合作 701

一、粤港环保交流与合作 701

二、粤澳环保交流与合作 702

第二节 国际交往 703

一、美国 703

二、日本 703

三、澳大利亚 703

四、荷兰 703

五、法国 704

六、英国 704

七、丹麦 704

八、德国 704

九、加拿大 704

十、瑞典 705

第三节 参加国际性环境组织和会议 705

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705

二、参加和组织国际性会议 705

第四节 国际援助 706

一、保护臭氧层争取国际组织援助 706

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办环保事业 706

第九篇 测绘综述 707

第一章 测绘管理 7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法规建设 709

一、管理机构 709

二、测绘法规建设 709

第二节 测绘行政管理 710

一、测绘资格认证管理 710

二、测绘市场管理 712

三、测量标志管理 713

四、地图编制出版管理 713

五、测绘资料保密管理 714

六、行政界线勘定与纠纷调处 714

第三节 测绘生产技术管理 715

一、编制基础测绘计划 715

二、测绘技术监督与质量管理 716

三、航摄(遥感)管理 716

四、测绘资料档案管理 716

第二章 大地测量与地形测量 718

第一节 大地测量 718

一、GPS测量 718

二、三角测量 720

三、水准测量 721

第二节 地形测量 723

一、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723

二、航空摄影 727

第三节 水下地形测量 729

一、航道、港口测量 729

二、海岸带测量 730

三、海洋测量 731

第三章 工程测量与行政界线、地籍测量 732

第一节 工程测量 732

一、城市工程测量 732

二、水利、电力工程测量 737

三、地质、矿山工程测量 740

四、公路工程测量 740

第二节 行政界线、地籍测量 741

一、行政界线测量 741

二、地籍测量 741

第四章 遥感技术与信息系统 743

第一节 遥感(RS)测绘技术 743

一、遥感(RS)测绘技术从模拟、解析到数字化 743

二、遥感(RS)测绘技术的应用成果 743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GIS) 745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745

二、“4D”产品 745

第五章 地图制图 747

第一节 地图编制出版 747

一、地图编制出版技术 747

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747

三、地理图及专题图 748

第二节 电子地图的制作 752

一、广东省电子地图 752

二、广州市城区电子地图 752

三、其他电子地图 752

第六章 测绘科技和行业社团 753

第一节 测绘科技 753

第二节 行业社团 754

一、广东省测绘学会 754

二、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 755

编后记 7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