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在多重转型中兴起、全盛及分化  新时期以来北京作家群研究
在多重转型中兴起、全盛及分化  新时期以来北京作家群研究

在多重转型中兴起、全盛及分化 新时期以来北京作家群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志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20105151
  • 页数:6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北京市教委211建设项目资助,为北京地域文学专题研究,由首都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老师分别撰写,集中研究北京地区当代文学著名作家的创作特点、影响及中国当代问发展中的地域问题,包括张洁、毕淑敏、王小波等作家的文学创作专论多篇。
《在多重转型中兴起、全盛及分化 新时期以来北京作家群研究》目录

卷一 总论 3

第一章 引论与方法 3

从地域文学到区域文学的研究转型 6

五四时期以来的北京文学掠影 8

一种勉为其难的划分方式:如何界定北京作家群 11

第二章 渊源与特性 15

政治意识与革命情怀 15

潮流与潮流之外:新人成长与“小资”情调 17

艺术风格的独特探索 21

浓郁书卷气、情文两具备的“三家村”杂文 27

扭曲的时代,扭曲的文学:“文革”十年 33

“革命样板戏”的北京制造和浩然的《金光大道》 35

形形色色的“地下文学” 42

第三章 新时期文学的弄潮儿 47

开创之功 不衰之力 52

从《班主任》开始的领跑 54

“伤痕”“反思”萧萧下,文学浪潮滚滚来 59

从维熙和“大墙文学”:红玉兰、白帆船、风泪眼 65

“改革文学”与张洁《沉重的翅膀》 72

如何走出历史的阴影 74

艺术创新的锐意探索 84

《今天》:北京文学创新的另一极 86

心灵世界的拓展与艺术变革 98

“寻根文学”与“现代派”的京城魅影 106

第四章 从“革命”到“市场”的新变 112

猝然而至的转折 112

从理想主义坠落到日常经验 114

笑声后面的不同意味:王朔和王小波 120

跨世纪之交的“城与人” 124

京城一家独大的女性文学 128

第五章 从文学到电视:携手缔造的繁荣 135

“龙虫并雕”的“京味儿”品格 137

铺展五彩缤纷的现代市民生活图景 139

在警匪军旅与柴米油盐的多种背景中言情 141

瞩望新的学术生长点 144

卷二 穿越时代云烟的文学之旅 155

儒林志 儿女情 风云录 兰蕙心——宗璞小说创作论 155

“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156

“却不料伯劳飞燕各西东,又添了刻骨相思痛” 164

“打不断荒丘绛帐传弦歌,改不了箪食瓢饮颜回乐” 174

历史与现实的困扰 181

在边缘处闪耀:林斤澜和汪曾祺比较论 183

第一章 走过从前(1950—1976) 184

林斤澜:曲折中的坚守 184

汪曾祺:坚守中的曲折 189

第二章 “神无可绘,其境通而神境生”——林斤澜小说的美学特征 191

古典、现代、荒诞的杂糅 192

“窥一斑略知全豹”——文体的独特性 195

幽深孤峭与平淡冲和——林斤澜小说的叙事策略 197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寒骨”的冷峭语言 200

第三章 俗世之爱乡土之情悠远之美——汪曾祺小说的美学特征 202

高邮记忆:对俗世大爱大美的深情回眸 202

七载云烟:对国难中的人生百态的静观与沉思 215

下放坝上:对劫难中的人情世相的品味与描摹 218

京华春秋:对人生如戏的洞察与深究 220

悲悯与和谐: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合流与升华 225

精短的奥秘:汪曾祺对短篇小说艺术的探索 229

短篇双璧 文体名家 235

繁华落尽见真淳:刘绍棠和浩然的乡村图画 240

第一章 人生沉浮和文学轨迹 242

“儿童团”、落难“右派”和“一个作家” 243

双峰并峙与再惹争议 249

第二章 新时期的运河风情:刘绍棠 255

风云史与自传性的浑融 255

风物美、人情美和风俗美 261

故事性和传奇性的叙事追求 266

清新流畅和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270

第三章 为霞尚满天:浩然 276

从《山水情》到《苍生》的奋起直追 277

有保留的反思和徘徊中的书写 279

“把自己说清楚”的自传体小说 283

穿越历史烟尘的女性目光——论凌力的历史小说 289

英雄:悲剧因何形成的个人和民族根源 291

历史:超越正邪两分的平民视野 295

传统:对男权和父权的质问 299

文化:多元拓展与女性情谊 303

卷三 知识分子情怀与理想主义的再思考 309

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交响:史铁生与梁晓声 309

第一章 共有的精神胎记:从“文革”到知青 310

史铁生的伦理叙事与文体实验 310

梁晓声的知青叙事与浪漫情怀 326

理想主义者的“文革”记忆 332

第二章 各自的精神家园:世纪之交的分化与寻觅 335

史铁生的神性叙事与零度写作 335

梁晓声的平民立场与叙事变革 353

理想主义者的欲望观照 359

第三章 理想主义的双声:从精神胎记到精神家园 361

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救赎 362

梁晓声的理想主义轰毁与重建 363

双声背后:理想也是多元的 366

史铁生、梁晓声的文学史意义 367

孩子心与英雄梦——张承志创作中的“拟血缘认同感”与“拟英雄认同感” 371

第一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拟母子模式 374

儿子与母性化的母亲 375

儿子与父性化、神性化的母亲 383

第二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拟父子模式 389

儿子与自然之父 390

儿子和英雄之父 392

第三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拟英雄美人模式 406

英雄表演及其追随者 406

英雄失路及理想女性 413

青春作伴好还乡——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漫议 421

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歌者 421

革命、青春、爱情、诗歌:“季节”系列的四个关键词 422

提前到来的怀旧:少年哀乐过于人 426

时代转型中的困惑:顶点与终点 430

殉难、堕落与赎罪:为什么失态 433

荷戟独彷徨:在执着理想与凡俗人生之间 436

狂欢与逍遥:在地狱的边缘上 440

心灵与现实:主观诗人的入世难题 442

青春的价值:自证和他证 447

卷四 老北京、新都市空间的交叉观照 453

刘心武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 453

第一章 从社会性到个人性的时间意识 455

线性时间观与宏大叙事 455

个人的“特殊的历史感” 469

第二章 从一元到多元的空间意象 481

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 481

众声喧哗的纷繁都市 498

第三章 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 511

空间的时间化 512

时间的空间化 514

风俗画式的时空体 517

纷纭流变的城市景观——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书写与文化认同 522

如何理解90年代的北京书写 522

文化认同的逻辑 526

研究的可能与路径 529

第一章 王朔:“文革”记忆中的北京“大院” 533

“阳光灿烂的日子” 534

纪实中的虚构:怀旧视域中的叙述 537

集体想象与个人记忆的位移与重构 540

第二章 陈建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 543

胡同文化流逝的悲伤与哀叹 543

叙述立场的转变 547

转型中的文化思考 549

第三章 邱华栋:在城市中寻找城市 553

令人艳羡的奢华都市景观 553

都市欲望的张扬与迷失 556

现代都市的陷落与寻找 559

未完成的思考 563

卷五 听唱新翻杨柳枝 569

“告而难别”的革命情结:重评刘索拉 569

《女贞汤》与父辈的世界 570

别样的怀旧与涩重的狂欢 573

形式的意识形态 580

权力、欲望、空间——王小波论 589

第一章“真实”的荒诞和荒诞的真实——对权力话语生成方式的揭示及其批判 590

“必须”的言说与“沉默”的剥夺 590

从“历史”到“文学”:虚假中的狂欢 593

“真实”与“虚构”、“写作”与“生活”的悖谬 595

第二章“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 601

政治意识形态对“性”的渗透、淆乱与改写 603

对“性能力”在主体建构中作用的辩证分析 610

作为“自性特征”和“统配资源”的“性感”与“快感” 613

第三章 空间的隐喻和圈禁的突围——王小波小说的空间意象 620

圆与方:封闭与禁锢的两种空间造型 621

“荒原”与“桃花源”:不同的空间寓意和理想取向 628

卷六 女性文学的集结 637

《无字》:男神崇拜的创生与消解——对张洁创作道路的逆向考察 637

第一章 男神镜像的创生与潜在危机 639

男神镜像的创生 639

创生男神镜像的人性基因及其潜在危机 642

第二章 男神镜像的颠覆 648

对男神镜像的质疑与张洁自身的内在蜕变 648

男神镜像倒塌的历程 650

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653

第三章 男神镜像破碎之因 660

差异与歧误铸就的悲剧 660

男权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婚恋 671

政治异化对人性异化的渗透 677

结语 68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84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685

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689

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欠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等 69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