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绍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2065395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多篇论文组成,内容涉及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由于这些论文都是力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写成的,故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丛》。其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对人的问题的理论思考、对经济问题的理论思考、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思考、对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思考、对社会意识和价值问题的理论思考、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目录

第一章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考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政治学范畴 1

从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 2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新发展 3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环节 5

浅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层次性 8

毛泽东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不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方法 11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问题 12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包容性的思想体系 14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途径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如何面对问题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20

世界一体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实践问题 23

邓小平“适度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24

实事求是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 26

“摸着石头过河”与中特理论 27

学习十八大报告关键在落实 2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等于大众马克思主义化 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30

社会主义理论500年 31

在反围堵中壮大是社会主义制度成长的基本模式 32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体系成果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4

应加强对具体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3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围绕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行 3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围绕现实问题进行 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含义 39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恢复党群关系 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周期性和环节性 42

马克思主义的“根”与“魂” 4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 44

第二章 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论思考 46

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为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划时代的转变 46

举国体制不能全盘否定 47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 48

现代化建设不能止于从国情出发 49

浅谈人权与民权 50

道路选择是最根本的选择 51

中国梦是和平梦 53

民族觉醒—民族崛起—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发展之路 53

对中国梦的两种解读方式 55

中国应永远做发展中国家 56

中国梦是包容性的梦 57

讨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应该有辩证思维 58

从复兴之梦到创新之梦 59

不要什么都拿外国说事 60

第三章 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 62

中国抗战胜利的内涵 62

民族崛起——现时代的重要特征 63

中国梦的世界价值 65

处理好国际关系要注意五个环节 65

小人若动手,君子也动手 67

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基石 68

美国应该学会适应世事变化 68

第四章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考 7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释世界哲学的基本问题 70

浅谈树立大哲学观 71

“摸着石头过河论”没有过时 73

“顶层设计”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 74

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76

什么样的矛盾才能实现和谐 77

浅谈我国新中产阶层的哲学诉求 78

“实事求是”的核心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80

事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81

从知行关系看学习理论的意义 82

思想路线与实践路线 84

再论“摸着石头过河论”没有过时 85

发展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87

传统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 88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天人合一”思想 89

哲学研究不能只限于提供普适性答案 90

普世性与普适性 92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 93

网络——实现人的本质的重要工具 94

应把普世价值与特世价值统一起来 95

顶层设计需要哲学思维 97

顶层设计的两个含义 98

第五章 对人的问题的理论思考 100

浅谈对人的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100

儒、道、释——中国古代三大修养之说 101

文化建设要注意人的内容 102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做人 104

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106

浅谈“人”的观念与文化观念的关系 106

浅谈“做人与做事的辩证关系” 108

高层官位是个人品德的放大器 109

做人也要终生学习 110

浅谈做人的四种途径 111

第六章 对法治与德治的理论思考 113

依法治国需要法治思维 113

反腐应该依法依规进行 115

法政治学与政治法学——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石 116

不同国家的法治没有普适模式 118

浅谈法文化建设的层次性 119

宪政制度不适合我国当代国情 119

依法治国三要点浅析 121

谈“法无禁止即可为” 122

民主并不都是好东西 123

依法治国是一个政治范畴 125

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改革与法制的关系 126

论法的社会功能 127

论治国手段的综合性 129

依法治国,法的导向作用为先 131

承认法的权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132

治国方式的根本转变 133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国家事务结构 135

第七章 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思考 137

评关于改革的几种观点 137

政治体制改革应注意包容性 138

应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式 140

论社会民主的两个层次 141

对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思考 142

浅谈“稳中求进” 143

稳中求进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145

经济发展应注意适度 146

对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学解读 147

稳定和改革是科学发展的两大支柱 148

浅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个层次 150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5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系统思想 152

改革应顺势而为 154

韬光养晦的本质是谋发展、不称霸 155

体制改革要少说大话、空话 156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是中央政府社会信任感增强的表现 157

反腐败应理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59

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 160

我国应注重发展柔实力 161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永动机 162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63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 164

改革应有系统思维 165

建立廉洁政府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167

改革不能只是调动个体积极性 168

服务民生必须倾听民声 169

第八章 对党的建设和政府工作的理论思考 171

政府是主体,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71

领导干部应有包容性品格 172

浅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74

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自我修复中前进的党 175

反腐倡廉机制还缺少什么? 177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建思想的新发展 178

浅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结构 180

缺乏四种意识是党组织的大忌 182

浅谈协商式民主与选举式民主 183

浅谈我国现行的民主形式 185

妥善处理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是成熟国家的标志 186

社会主义应该保护隐性民主 188

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安全形势的新概括 189

政府公务员应该是无产者 190

依法治党的提法并不科学 191

社会主义政治不是精英政治 191

政府管控国企应有综合思路 193

党的建设需解决好应然与实然的矛盾问题 194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者要克服三个思想障碍 195

贯彻群众路线要有三“心” 197

应认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 198

公务员上岗应举行宣誓仪式 199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十大特征 200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抓好五个环节 202

反腐败应加强制度守护 204

第九章 对经济问题的理论思考 206

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包容性 2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的立足点是中国实际 207

经济建设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建设 208

发展经济要有整体观念 209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点反思——兼论政府官员市场主体化是腐败发生的基本原因 2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统一 212

GDP不能体现以人为本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治经济学范畴 214

与国际接轨是走向世界之路 216

要正确看待发展机遇 217

国企应当注意软实力建设 218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红利 220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过程 221

应辩证看待植树造林效果 222

保增长的根本是不断改革 223

强强联合应避免走向垄断 224

浅谈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5

市场需求与民生需求 226

发展经济不是只发展生产力 227

澄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问题上的几点误解 228

应加强对公有制经济规律的研究 229

只有正确战略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231

第十章 对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232

要树立辩证和谐观 232

社会主义社会是包容性社会 233

浅论生态和谐 235

浅谈辩证的包容观 236

包容是强大者的胸怀 237

人类应该树立与自然共赢的生存观 239

第十一章 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思考 240

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将是环保科技革命 240

协同创新不是强强联合 242

大师的产生是一个过程 243

浅谈现代科技革命的系统特征 245

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不能见物不见人 247

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为什么比较难 248

个人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250

我国应加强科学理论创新研究 251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改变生产方式 253

对雾霾天气成因做点哲学分析 254

浅谈科研经费投入效益的评价问题 255

浅论学位论文的创新途径 256

现代创新的四大特征 258

要处理好科技成果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259

公园建设应有综合思路 260

浅论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261

论系统创新 262

“互联网+”计划应以六大技术产业的实施为首 263

第十二章 对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思考 265

文化建设要有包容性 265

浅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266

文化的核心是为人之道 268

中华文化不能只靠神奇走向世界 269

文化建设要注重层次性 270

文化交流的四种形式 271

简析甲午战败的文化原因 273

浅谈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7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注意层次性 276

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新阶段 277

学习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 279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机制 280

浅谈文化的适应性与先进性 282

文化是人类的信息 283

开放环境下的文化传承 285

论文化核心的研究方法 286

孔子思想的生命力何在 288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接轨才有生命力 289

传统文化只有现代化才能走向世界 290

传统文化现代化应遵循系统思维 292

学习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294

传统文化为什么救不了近代中国 295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向性特征 296

关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一点解释 298

文化传承应该注重人的活动方式 300

乐山乐水的毛泽东诗词 301

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302

传统文化难以托起中国梦 303

中国传统文化小议 304

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305

文明没有统一模式,但有共性成分 306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文化形态系统 308

文化软实力的三大基础 309

个人修养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10

浅论文化力 311

国人对文化的态度:从不自信走向自信的过程 313

论文化因素在抗战胜利中的作用 315

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律 316

生态文明是一种大文明 317

第十三章 对社会意识和价值问题的理论思考 319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两点质疑 319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层次属性 320

从开放意识到自主意识 321

自信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应走向个体 324

普世价值三论 3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核心需要的反映 326

普世价值是社会交往的产物 3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做人之道 329

抗战胜利的历史价值 330

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 332

第十四章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理论思考 334

应加强对本科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334

批评“煎饼人”不能否定学习全面性知识的重要性 337

情感、意志、信仰也是力量 338

新教育力浅谈 339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应加强互动环节 341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应强化问题意识 343

孔子“三畏”思想与创新精神 344

学生来信谈思政课堂教学过程“双低”的原因和改进建议 345

目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 348

高校本科生思政课到听课率堪忧 350

思政课是做人课 351

幕课不利于教学多样化发展 352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教什么 353

思政课教师要正确对待教科书 354

对两种模式高考的一点思考 356

社科博士生入学笔试不可免 357

大学的使命应该是什么 358

大学生应注意提高学习力 359

写好博士论文的关键不在选题而在方法 361

第十五章 对理想与人生的几点理论思考 363

生命遐想 363

不能脱离劳动谈幸福 364

终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366

平时多问一下“时间都去哪儿了” 36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