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历史的意义 1
第二章 中华民国春秋的研究范围 2
第二篇 满清政府末叶时代的政情 5
第一章 绪言 5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5
第一节 鸦片战争 5
第二节 南京条约 9
第三章 英法联军之役与天津条约 12
第一节 英法联军之役 12
第二节 天津条约 17
第四章 英法联军入京与北京条约 26
第一节 英法联军入京 26
第二节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9
第五章 俄国的侵略与中俄条约 31
第一节 中俄瑷珲条约 32
第二节 中俄天津条约 34
第三节 中俄北京条约 37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兴亡 45
第一节 洪秀全的起事 45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 46
第三节 曾国藩奉命剿匪纪要 49
第四节 太平天国政治的规划 57
第五节 太平天国败亡的平议 62
第七章 甲午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63
第一节 中韩日关系纪要 63
第二节 甲午中日之战 66
第三节 马关条约 68
第四节 台湾同胞的英勇抗日 74
第五节 俄法德三国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76
第八章 戊戍变法 77
第一节 戊戍变法纪要 77
第二节 戊戍政变的发生 82
第三节 德宗的密诏暨袁世凯的告密 85
第一目 德宗的密诏 85
第二目 谭嗣同访袁世凯的经过 85
第三目 袁世凯告密的经过 87
第四节 康有为出京与六君子的处决 89
第九章 义和团之乱与辛丑条约 90
第一节 义和团的起源及演变 90
第二节 惩办祸首与辛丑条约 101
第一目 惩办肇事祸首 101
第二目 辛丑条约 102
第十章 满清末叶的立宪运动 110
第一节 制颁宪法大纲 111
第二节 制颁宪法十九信条 113
第十一章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116
第一节 法国方面 116
第二节 德国方面 118
第三节 英国方面 119
第四节 俄英的协定 120
第三篇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 123
第一章 武昌起义 123
第一节 武昌起义的缘由 123
第二节 建立临时军政府 125
第二章 武昌起义后清廷的应变行动 126
第三章 各省相继光复 127
第四章 中华民国建立 130
第一节 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30
第二节 孙中山先生当选临时大总统 132
第三节 成立临时参议院 135
第五章 清帝退位民国统一 136
第一节 袁世凯盗国 136
第二节 清帝退位暨优待清室条件 141
第六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3
第四篇 国父与中华民国 151
第一章 国父的事略 151
第二章 国父的领导革命 153
第一节 满清时代国父领导革命纪要 153
第二节 国民党的成立 157
第三节 中华革命党的成立 159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的成立 161
第三章 国父的护法救国运动 161
第一节 二次革命 162
第一目 二次革命的起因 162
第二目 二次革命的经过 164
第二节 讨袁运动 165
第三节 建立军政府 166
第四节 就任非常大总统 171
第五节 成立大元帅府 173
第四章 国父的联俄容共与孙越宣言 174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76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要义 176
第二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 177
第一目 发表改组宣言 177
第二目 遴派大会筹备人员 178
第三目 选举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78
第三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总理的致词 179
第四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82
第五节 中国国民党章程 188
第六节 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 199
第七节 大会闭幕总理的致词 200
第八节 全会后中央党部的改组 205
第六章 建立黄埔军官学校 205
第七章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207
第一节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宣言 207
第二节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208
第八章 成立中央政治委员会 211
第九章 国父的北上与逝世 212
第一节 国父的北上 212
第二节 国父逝世纪实 214
第三节 国父遗嘱的奉行 217
第十章 国民政府表扬国父勋绩 218
第五篇 北京政府时代的政情 219
第一章 袁世凯的叛国 219
第一节 袁世凯的事略 219
第二节 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21
第一目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221
第二目 国父遵守诺言举袁继任总统 222
第三节 发动兵变与首都改设北京 223
第四节 袁世凯宣誓就职与组织内阁 224
第一目 袁世凯宣誓就职 224
第二目 组织内阁 225
第五节 正式国会成立 226
第一目 众议院的选举 226
第二目 参议院的选举 227
第三目 国会政党的分析 227
第四目 国会政党的演变 229
第六节 宋教仁被刺 231
第七节 袁世凯当选正式总统与熊希龄组阁 232
第一目 熊希龄组阁 232
第二目 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 233
第三目 中国与各国建立正式邦交 233
第八节 违法解散国会 234
第九节 制颁中华民国约法 237
第一目 召开政治会议 237
第二目 召开约法会议 238
第十节 改革省制裁撤各省都督 239
第十一节 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240
第十二节 袁世凯叛国称帝 244
第一目 袁世凯的帝制运动 244
第二目 袁世凯帝制运动的失败 247
第十三节 袁世凯逝世 253
第十四节 袁世凯叛国称帝迅速崩溃的分析 254
第二章 黎元洪总统时代的政情 256
第一节 黎元洪的事略 256
第二节 恢复民元约法及国会与改组内阁 257
第三节 革新省制与惩办帝制祸首 258
第一目 革新省制 258
第二目 释放政治犯与惩办帝制祸首 259
第四节 府院之争与徐州会议 259
第一目 府院之争 259
第二目 徐州会议 260
第五节 段祺瑞殴打议员辱詈国会及胁迫总统 261
第六节 督军团叛变与解散国会 263
第七节 溥仪复辟 264
第八节 讨平叛逆与黎总统辞职 266
第九节 溥仪复辟迅速覆灭的分析 268
第三章 冯国璋总统时代的政情 269
第一节 冯国璋的事略 269
第二节 惩办叛国祸首与改组内阁 270
第三节 冯段失和与内阁改组 271
第四节 段祺瑞对德宣战暨借款扩军 272
第五节 新国会与改选总统 274
第四章 徐世昌总统时代的政情 277
第一节 徐世昌的事略 277
第二节 和平会议与内阁改组 278
第一目 和平会议 278
第二目 内阁改组 281
第三节 五四运动 282
第一目 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82
第二目 五四运动的经过 283
第三目 五四运动的影响 286
第四节 第二次内阁改组 287
第五节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暨成果 288
第一目 中国对巴黎和会的提案 288
第二目 要求德国将山东权利直接交还我国 288
第三目 取消帝俄时代所订不平等条约的措施 290
第四目 收回中东铁路的行政权及护路权 290
第五目 修订管理中东铁路合同 292
第六目 签订中德平等协约 294
第七目 华盛顿会议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 295
第八目 解决山东悬案,收回已失的权利 299
第六节 直皖战争 302
第一目 直皖战争发生的原因 302
第二目 直皖战争的经过 305
第三目 惩办祸首与第三次改组内阁 306
第七节 徐奉合作改组政府 307
第八节 直奉战争 308
第一目 直奉战争发生的原因 308
第二目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经过 310
第三目 直奉战争后的善后处理 311
第九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演进 312
第一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12
第二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行动方针的演变 317
第十节 徐世昌总统被迫辞职 320
第一目 徐世昌总统被迫辞职的原因 320
第二目 徐世昌总统被迫辞职的经过 321
第五章 黎元洪总统复职时代的政情 323
第一节 黎元洪总统复职的经过 323
第二节 改组内阁健全政府 323
第三节 广东问题的处理导致北京政府的分裂 326
第四节 恢复旧国会 327
第五节 黎元洪总统的任期问题 328
第六节 黎元洪总统被迫离职 329
第六章 曹锟总统时代的政情 333
第一节 曹锟的事略 333
第二节 曹锟贿选总统 335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十二年宪法 337
第四节 内阁政务纪要 339
第五节 粤奉皖三角联盟与粤闽军事及苏浙战争 340
第一目 粤奉皖三角联盟 340
第二目 粤闽军事与苏浙战争 341
第六节 签订中俄平等协定与收回租界及取消外蒙自治 343
第一目 中俄复交谈判 343
第二目 签订中俄协定 343
第三目 取消外蒙自治 348
第七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 348
第八节 冯玉祥倒戈的原因 351
第九节 北京政变纪要 352
第十节 北京政变的平议 356
第七章 段祺瑞临时执政时代的政情 357
第一节 段秘瑞的事略 357
第二节 段祺瑞临时执政产生的经过 358
第三节 内阁改组 360
第四节 善后会议 361
第五节 成立临时参政院 363
第六节 中法协定与关税自主 363
第七节 张作霖冯玉祥的夺权斗争 364
第八节 苏俄对冯玉祥的军经援助 367
第九节 吴佩孚东山再起 368
第一目 吴佩孚的筹谋再起 368
第二目 吴佩孚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370
第三目 联军与国民革命军之战 373
第十节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374
第一目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纪要 374
第二目 二全大会后调整国共关系暨整肃党务纪要 377
第十一节 西山会议派建立反共中心 378
第十二节 中山舰事变的考辨 381
第一目 中山舰事变的发生 381
第二目 中山舰事变的分析 382
第三目 中山舰事变的影响 387
第十三节 郭松龄冯玉祥的联合倒奉 390
第十四节 三一八惨案 392
第十五节 段祺瑞的悲惨下场 394
第一目 吴张合作讨冯 394
第二目 北京政变段祺瑞下野 396
第三目 段祺瑞临时执政的平议 398
第八章 吴佩孚张作霖共同控制北京政府时代的政情 399
第一节 吴佩孚的事略 400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政情纪要 405
第一目 政治方面 405
第二目 军事方面 407
第九章 张作霖大元帅时代的政情 409
第一节 张作霖的事略 409
第二节 安国军总司令部的成立 410
第三节 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411
第一目 张作霖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411
第二目 内阁改组 412
第四节 张作霖退出北京 416
第五节 皇姑屯事件的始末 418
第十章 中国青年党的成立及其演进 421
第一节 史略 421
第二节 组织概况 425
第三节 政纲 427
第四节 对当前时局主张 431
第十一章 北京政府时代的财政经济及教育概况 432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代的财政概况 432
第一目 预算 433
第二目 公债 435
第三目 租税 436
第二节 北京政府时代的经济概况 437
第三节 北京政府时代的教育制度 438
第一目 民国初年的学制 438
第二目 民国十一年的学制改革 439
第十二章 北京政府历任元首任职起讫简明表 444
第六篇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449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建立政治军事机构 449
第一节 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成立 449
第二节 国民革命军初期的编制及特质 450
第一目 国民革命军的编制 450
第二目 国民革命军的政治训练制度 451
第三目 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制度 455
第二章 国民革命军北伐初期的战争 458
第一节 两湖战争 459
第一目 进占长沙 459
第二目 汀泗桥之战 460
第三目 武汉之战 461
第二节 赣闽战争 462
第一目 双方军事的部署 463
第二目 江西战争 464
第三目 福建战争 466
第三节 江浙战争 467
第四节 淞沪战争 468
第五节 京皖战争 469
第六节 国民革命军渡江北伐的计划 471
第七节 浦蚌战争 472
第八节 徐州战争 473
第九节 河南战争 474
第十节 国民联军的成立与东征会师 476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的宁汉分裂与合作 477
第一节 武汉政府的成立 477
第一目 武汉政府成立的经过 477
第二目 武汉政府的组织及人事 478
第二节 宁汉分裂的经过 479
第一目 武汉方面 479
第二目 京沪方面 482
第三节 宁汉分裂后双方的政情纪要 485
第一目 郑州会议与徐州会议 485
第二目 宁汉分裂后双方的行动纪要 490
第四节 武汉政府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493
第五节 宁汉合作谈判纪要 494
第六节 龙潭战争 498
第七节 宁汉沪合作谈判纪要 500
第八节 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 503
第九节 唐生智下野武汉底定 506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南昌暴动纪要 508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团结二届中央委员继续完成北伐 51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第四次全体会议预备会纪要 513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第四次全体会议纪要 517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 522
第一节 徐蚌战争 523
第一目 蚌埠之战 523
第二目 徐州之战 523
第二节 北方革命军与安国军之战 525
第一目 北方革命军的成立 525
第二目 北方革命军与安国军的战争 525
第三节 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的部署 527
第一目 全军的总方略 528
第二目 陆海军前线作战军队的编制及军力的概况 529
第四节 成立政治分会 532
第五节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的战役 533
第一目 山东战役 533
第二目 渡河北进 534
第六节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战役 535
第一目 作战的部署 535
第二目 京汉线及直鲁地区的战争 535
第三目 调整各军作战部署 536
第七节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的战役 536
第八节 国民革命军会师京津 538
第一目 国民革命军的作战部署 538
第二目 安国军的作战部署 539
第三目 国民革命军京津会师纪要 540
第九节 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的战役 542
第十节 东北易帜国家统一 544
第一目 东北易帜的经过 544
第二目 蒋总司令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548
第七篇 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政情 551
第一章 蒋总统中正的事略 551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554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正式组成 554
第四章 国民政府的训政建国 556
第一节 训政纲领 556
第二节 实施五权政治 557
第一目 国民政府组织法修正公布 557
第二目 国民政府改组 562
第三节 召开国民会议 563
第四节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564
第五节 推行地方自治 566
第五章 五三济南惨案的始末 56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暴动政策及其演进 573
第七章 李白冯张俞陈石唐连续事变 577
第一节 武汉事变 577
第二节 冯玉祥事变 578
第三节 张发奎事变 580
第四节 俞作柏陈公博等事变 580
第五节 石友三唐生智事变 581
第八章 扩大会议事变的始末及影响 581
第一节 扩大会议发生的原因 582
第二节 扩大会议的活动纪要 586
第三节 扩大会议与中原战争 591
第四节 奉军入关与扩大会议结束 595
第五节 扩大会议事变的平议 599
第九章 胡汉民事变与蒋中正辞职的经过 607
第一节 胡汉民的事略 607
第二节 胡汉民事变发生的原因 610
第三节 胡汉民被幽禁的经过 612
第四节 胡案发生与粤变 628
第五节 广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的成立 633
第六节 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 635
第七节 宁粤和平会议 636
第八节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改组 642
第一目 南京方面 642
第二目 广东方面 643
第九节 蒋中正辞职国民政府改组 644
第十章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的真相 647
第一节 万宝山与中村事件 647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的真相 648
第三节 国际联盟的调处 652
第四节 国联调查团的调查 653
第五节 东北沦陷的平议 653
第十一章 伪「满洲国」 655
第一节 日本诱胁溥仪出关筹组伪政府 655
第二节 日本议定「支那(满蒙)问题处理方针要纲」 655
第三节 成立伪「满洲国」 656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剿匪战争 659
第十三章 中国民主社会党的成立及其演进 664
第一节 史略 664
第二节 政纲 666
第三节 工作纲要 670
第十四章 新生活运动 672
第一节 新生活运动的内容 672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的方法 675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的精义及影响 677
第十五章 上海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 679
第一节 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停战协定 679
第一目 一二八事变的爆发 679
第二目 淞沪作战经过 680
第三目 上海停战协定 681
第二节 热河沦陷 683
第三节 长城战役与塘沽协定 683
第一目 长城战役 683
第二目 中日塘沽协定 684
第四节 河北事件与何梅协定 686
第一目 河北事件 686
第二目 何梅协定 687
第五节 热西事件与大滩会议 688
第一目 热西事件 688
第二目 大滩会议 689
第六节 张北事件与秦土协定 692
第一目 张北事件 692
第二目 秦土协定 694
第七节 中日战争的南京谈判 696
第八节 打打谈谈的平议 697
第十六章 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 698
第一节 民众的爱国热潮 699
第二节 学人的爱国言论 701
第三节 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抗日 704
第四节 民众抗日同盟军 706
第五节 抗日救国联军 707
第一目 抗日救国联军的组织 707
第二目 粤变的解决 708
第三目 桂变的解决 709
第十七章 闽变的发生与讨平 710
- 《汪曾祺小说全编 下 增订本》汪曾祺著 2019
- 《汪曾祺小说全编 上 增订本》汪曾祺著 2019
- 《清代杜诗学文献考 增订本》孙微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 1921-2016 第2版 修订本》张明楚主编 2017
- 《江苏省中学试用课本 农业基础知识 修订本 高中》江苏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1978
- 《家庭医生 1-6合订本 1999年》中山医科大学《家庭医生》编辑部编辑 1999
- 《全民台语认证导论 增订2版》国立成功大学台湾语文测验中心编著 2014
- 《学校卫生学 修订本》李林静编著 1991
- 《地形图图式 修订本 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制定 1974
-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增订版》水木丁著 2017
- 《流行音乐产业的符号学研究》刘小波著 2019
- 《风雨兼程》巴波著 1992
- 《陕西历代隐士事略》霍建波著 2019
- 《螺旋配位聚合物》刘崇波著 2019
- 《集资型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唐新波著 2019
- 《《唐女郎鱼玄机诗》史话》张波著 2019
- 《意志视角下私法理论与体系的重构》王森波著 2019
- 《华北典型灌草植物根系力学研究》张超波著 2019
- 《黄河魂 飘扬的旗帜》张波著 2016
- 《道路施工技术研究》颜景波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