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大冶镇志
大冶镇志

大冶镇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焕斌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5061989
  • 页数:9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24卷。全面、系统、客观、详细地记述了大冶镇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够起到资政、教化和存史作用。
上一篇:晚明史料二种下一篇:衢县志
《大冶镇志》目录
标签:主编

总述 1

大事记 6

卷一 地理 区划 34

第一章 地理概貌 建置区划 34

第一节 位置与概貌 34

第二节 建置沿革 35

第三节 区划 36

第二章 地名 37

第一节 大冶 37

第二节 行政村和自然村 38

第三章 山脉 河流 43

第一节 山脉 43

第二节 河流 45

第四章 土壤 47

第一节 土壤类别 47

第二节 土种分布及主要性能 51

第三节 土壤的特点及改良措施 53

第五章 气候 53

第一节 四季气候变化 54

第二节 气温 55

第三节 风 56

第四节 降水 56

第五节 空气湿度和蒸发 57

第六节 主要气象性灾害 58

卷二 自然资源 60

第一章 土地资源 60

第一节 农用地 60

第二节 镇村与厂矿所用集体土地 60

第三节 未利用地 61

第四节 国有土地 61

第五节 土地复垦与开发 61

第六节 土地保护 62

第二章 水资源 71

第一节 地表水 71

第二节 地下水 71

第三章 矿产资源 72

第一节 煤炭 72

第二节 铝土矿 73

第三节 铁矿 73

第四节 镓矿 74

第五节 锂矿 75

第六节 磷矿 75

第七节 灰岩 76

第八节 白云岩 76

第九节 高岭土 76

第四章 生物资源 77

第一节 野生植物 77

第二节 野生动物 79

第三节 土特产 81

卷三 环境保护 82

第一章 环境状况 82

第一节 水环境 83

第二节 大气环境 84

第三节 声环境 84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状况 84

第二章 环境污染 85

第一节 工业污染 85

第二节 生活及其他污染 86

第三章 环境治理 87

第一节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87

第二节 水污染治理 87

第三节 大气污染治理 87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治理 88

第五节 采煤塌陷区土地整理 89

第六节 生态化建设 90

卷四 人口 92

第一章 人口与民族 92

第一节 历年人口统计 93

第二节 人口分布 94

第三节 人口文化结构 102

第四节 民族 102

第二章 计划生育 10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02

第二节 政策与实施 104

第三节 节育措施 105

第四节 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控制 106

第五节 计生服务 107

第六节 奖励与扶持 108

卷五 工业 110

第一章 发展概况 111

第二章 管理机构沿革 120

第三章 扶持与管理 121

第一节 扶持 121

第二节 管理 122

第四章 民国及其以前的工业 124

第一节 采煤业 124

第二节 制陶业 126

第三节 冶炼和铸造业 127

第四节 木器加工 128

第五节 食品加工 128

第六节 砖瓦生产 128

第七节 其他 128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业 129

第一节 煤炭工业 129

第二节 电力工业 147

第三节 磨料磨具工业 147

第四节 耐火材料工业 150

第五节 铝土矿开采和煅烧 153

第六节 建筑材料工业 154

第七节 日用陶瓷业 160

第八节 冶炼、铸造和机械加工业 162

第九节 其他工业 164

第六章 重点企业、改制企业与破产企业 168

第一节 重点企业 168

第二节 改制企业 174

第三节 破产企业 183

第七章 名优产品 186

第一节 传统名牌产品 186

第二节 现代名优产品 186

第八章 驻镇企业 187

卷六 农业 189

第一章 农村体制改革 189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90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191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92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92

第五节 减轻农民负担 193

第二章 农业种植 194

第一节 传统种植 195

第二节 粮食与经济作物 195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 199

第四节 农业机械 203

第五节 农田保护 205

第三章 林业 208

第一节 林木种类 208

第二节 林业生产与开发 209

第三节 林木管理与保护 215

第四章 水利 217

第一节 水利工程 217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 219

第三节 小流域治理 220

第四节 镇村供水 220

第五节 渔业 222

第五章 畜牧 222

第一节 品种与发展 223

第二节 产业化经营 225

第三节 饲草与饲料 226

第四节 防疫 226

卷七 商业 228

第一章 发展概况 228

第一节 1949年前的商业 22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 229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商业 230

第二章 商业体制 231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 231

第二节 合作商业 233

第三节 个体商业 234

第三章 行业贸易 234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234

第二节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235

第三节 服务行业 239

第四节 建材经营 240

第五节 特殊行业 241

第六节 其他行业 242

第四章 粮油供应 242

第一节 粮油购销体制沿革 243

第二节 粮油购销 244

第三节 城镇粮油供应 245

第四节 粮油储运和加工 245

第五章 广告 247

卷八 工商管理 248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248

第一节 体制沿革 248

第二节 集镇和集日 249

第三节 市场管理 251

第四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253

第五节 其他管理 254

第二章 物价 255

第一节 物价管理 255

第二节 物价演变 256

第三章 计量 257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 258

第二节 计量管理 258

卷九 财税 金融 260

第一章 财政 260

第一节 财政管理 260

第二节 财政收支 262

第二章 税收 265

第一节 体制沿革 265

第二节 历史上的税赋 266

第三节 税种演变 267

第四节 国税 270

第五节 地方税 271

第三章 金融 272

第一节 民间借贷 272

第二节 金融机构 274

第三节 存款贷款 278

第四节 货币 280

第四章 保险 282

第一节 人寿保险 282

第二节 财产保险 283

卷十 镇村建设 284

第一章 镇区建设 284

第一节 镇区沿革 284

第二节 政府驻地 286

第三节 镇区街道命名 286

第二章 住房建设 287

第一节 民居 287

第二节 商业用房 290

第三节 企业用房 290

第四节 办公用房 291

第三章 宅基地使用与管理 291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标准 291

第二节 宅基地审批 292

第三节 宅基地整顿 293

第四章 市场建设 293

第一节 市场演变 293

第二节 基础设施 294

第三节 门面 295

第五章 城镇化建设 295

第一节 2004年大冶状况 295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思路 297

第三节 规划区集中安置政策 297

第四节 规划区建设与居民安置 298

第五节 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299

卷十一 交通 邮电 电业 301

第一章 交通 301

第一节 古道 302

第二节 历史上的交通工具 302

第三节 公路建设 303

第四节 铁路建设 305

第五节 桥梁涵洞 306

第六节 运输和装卸 309

第七节 交通管理 313

第二章 邮电 313

第一节 邮政 314

第二节 通讯 316

第三章 电业 3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17

第二节 变电站 317

第三节 农网 318

第四节 服务与管理 318

第五节 电价 319

卷十二 政党 政权 群团 320

第一章 1949年前地方政党政权 320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政权 32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权 32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大冶镇委员会 321

第一节 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组织建设 322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惨案 32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工作 324

第四节 历届党的代表会议 327

第五节 党委机构名称沿革 329

第六节 党委会与基层党组织 329

第七节 组织、宣传、纪检、统战 337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34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40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340

第四章 人民政府 342

第一节 沿革 342

第二节 机构设置 343

第三节 政府工作 349

第五章 群团 350

第一节 1949年前的群团组织 350

第二节 工会 350

第三节 青年团与少先队 354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357

第五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359

第六节 煤炭协会和耐火材料协会 359

第七节 计划生育协会 360

第八节 其他群众团体 361

第六章 单位获奖名录 363

卷十三 村组 365

第一章 村区划沿革 365

第一节 历史上村建置区划 36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村建置区划 366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村设置与发展 367

第三章 村、组管理 396

第一节 生产与事务管理 397

第二节 村民自治 398

第三节 中心工作 399

第四章 小康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01

卷十四 政法 402

第一章 公安 402

第一节 机构 402

第二节 打击敌对势力 403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404

第四节 治安管理 405

第五节 交通管理 407

第六节 消防 407

第二章 检察 407

第三章 法庭 408

第四章 司法 409

第一节 机构 409

第二节 基层工作 410

第三节 法制宣传 410

第五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11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412

第二节 稳定工作 413

第三节 人民信访 413

卷十五 军事 415

第一章 兵役制度 415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的兵役制度 41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兵役制度 417

第二章 地方武装和民兵 418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41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兵 420

第三章 驻军 427

第一节 民国时期驻军 42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驻军 428

第四章 重大兵事活动 429

第一节 民国以前兵事活动 429

第二节 民国前期兵事活动 429

第三节 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兵事活动 431

第五章 陵园与战事旧址 434

第一节 陵园与战场旧址 434

第二节 古寨旧址 435

卷十六 教育 科技 437

第一章 教育 4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办学体制 437

第二节 私学、义学、学堂 439

第三节 教学研究与师资建设 441

第四节 幼儿教育 445

第五节 小学教育 447

第六节 中学教育 451

第七节 登封市第六高级中学 454

第八节 职业教育 456

第九节 成人业余文化教育 458

第十节 教育经费 460

第十一节 学校建设 461

第十二节 考试制度演变 462

第十三节 贫困生救助 465

第十四节 升入高等院校情况 466

第二章 科技 469

第一节 历史上的科技 46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科技普及与发展 469

卷十七 文化 474

第一章 洧水与华夏文明发端 474

第二章 文化发展概况 47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75

第二节 1949年前的文化事业 47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发展 476

第三章 传统文化 476

第一节 民间文艺 477

第二节 剧团与戏曲创作 483

第三节 戏曲演唱 484

第四节 民间游戏 485

第四章 戏剧《卷席筒》与《朝阳沟》 491

第一节 传统曲剧《卷席筒》 491

第二节 现代豫剧《朝阳沟》 492

第五章 现代文化的发展 495

第一节 基础设施 495

第二节 图书报刊 497

第三节 广播电影电视 497

第四节 文艺创作 499

第五节 互联网发展 499

第六节 远程教育 500

第七节 收藏 500

第六章 档案与方志 501

第一节 建立全宗 501

第二节 档案管理和利用 501

第三节 地方志 502

第七章 新闻 503

第一节 新闻采写 503

第二节 新闻刊播 504

卷十八 卫生 体育 506

第一章 卫生 50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07

第二节 医疗 510

第三节 防疫 514

第四节 卫生保健 516

第五节 药品管理 520

第六节 农村合作医疗 521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522

第八节 医学教育 526

第二章 体育 52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27

第二节 体育教育 528

第三节 全民健身运动 531

卷十九 文物名胜 532

第一章 古建文物 532

第一节 寺 532

第二节 庙 536

第三节 祠 542

第四节 古民居 544

第五节 匾额 546

第二章 遗址与出土文物 549

第一节 西施村古文化遗址 549

第二节 朝阳沟古文化遗址 549

第三节 汉墓群 550

第四节 沙沟铸铁遗址 550

第五节 新兴沟冶铁铸造遗址 550

第六节 冶窑瓷窑遗址 551

第七节 冶南冶铁遗址 551

第八节 三阳宫遗址 551

第九节 太古城遗址 551

第十节 白云寺遗址 552

第十一节 宋壁画墓 552

第十二节 西胜寺遗址 553

第十三节 东胜寺遗址 554

第十四节 河西庙遗址 554

第十五节 窑坡山曹茔遗址 555

第十六节 紫罗池遗址 556

第十七节 砂锅洞砂锅窑炉遗址 556

第十八节 伍子胥疑冢 556

第十九节 香山寺遗址 557

第二十节 禅玉寺遗址 557

第二十一节 出土文物 557

第三章 名胜 558

第一节 石淙河 558

第二节 香山 562

第三节 密岵山 563

第四节 朝阳沟 564

第五节 卢医庙坡 564

第四章 古树名木 565

第五章 奇石 568

第六章 石刻 569

卷二十 民间歌谣传说与其它 574

第一章 民歌 574

第一节 古代民歌 575

第二节 传统民歌 576

第三节 新民歌 581

第二章 民谣 587

第一节 传统民谣 587

第二节 新民谣 600

第三章 谜语 谚语 歇后语 601

第一节 谜语 601

第二节 谚语 605

第三节 歇后语 609

第四章 民间传说 612

卷二十一 社会 643

第一章 姓氏与宗祠 643

第一节 姓氏与分布 643

第二节 迁徙情况 646

第三节 宗祠 647

第四节 族谱 649

第二章 宗教信仰 650

第一节 儒教 651

第二节 佛教 651

第三节 道教 652

第四节 伊斯兰教 653

第五节 基督教 653

第三章 民风民俗 654

第一节 婚嫁习俗 655

第二节 丧葬习俗 660

第三节 喜庆习俗 662

第四节 生活习俗 663

第五节 节日习俗 667

第六节 礼仪习俗 671

第七节 禁忌习俗 678

第八节 古刹会 679

第四章 移风易俗 682

第五章 方言 684

第一节 方音 684

第二节 词语 687

卷二十二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693

第一章 人民生活 693

第一节 1948年前的人民生活 693

第二节 1948年后的人民生活 694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人民生活 694

第二章 就业与管理 695

第三章 社会保障 696

第一节 敬老院与五保供养 696

第二节 最低生活保障 698

第三节 救灾救济 698

第四节 福利保障 700

第四章 拥军优属 701

第一节 双拥活动 702

第二节 群众优待 702

第三节 国家救济和定补 703

卷二十三 人物 705

第一章 传记 传略 705

第一节 古代名人 705

第二节 近现代名人 710

第二章 简介 719

第三章 名录 725

第一节 明、清时期进士、举人、秀才 726

第二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733

第三节 残废军人名录 736

第四节 处(团)级以上人员名录 736

第五节 科级单位党政正职名录 740

第六节 科技人员名录 743

第七节 旅台与侨居海外人员名录 744

第八节 文学艺术界会员名录 745

第九节 受上级表彰人员名录 745

第四章 历代游访大冶名人录 749

第一节 古代名人游访大冶 749

第二节 近现代名人游访(视察)大冶 750

第三节 国际友人游访大冶 752

第五章 捐资助教名录 753

卷二十四 艺文 755

第一章 诗歌 755

第一节 古代诗歌 756

第二节 现代诗歌 774

第二章 文章 781

第一节 古代文章 781

第二节 现代文章 791

第三节 作品篇目 846

第三章 著述 850

第一节 古代著述 851

第二节 现代著述 852

第四章 书法 美术 楹联 摄影 853

第一节 书法 853

第二节 美术 856

第三节 楹联 858

第四节 摄影 860

文献辑存 861

第一辑 批文 861

第二辑 方案 864

第三辑 规划 886

修志始末 942

提供资料人员 9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