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儒风汉韵流海内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
儒风汉韵流海内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

儒风汉韵流海内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扬忠,蒋寅主编;刘扬忠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43498537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阐述了两宋时期的汉民族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辽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在辽宋诗文中的反映,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以及西夏文学与西夏人的华儒情怀,并深入且详细地探究了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宋、金精英人物对华夏民族精神的长远影响。
《儒风汉韵流海内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目录

绪论: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 1

第一节 民族精神、民族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 1

第二节 正确诠释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 3

上 编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华夏国家观念与民族忧患意识 9

第一章 北宋文学中所表现的汉民族忧患意识 9

第一节 两宋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民族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原因 9

第二节 北宋前期:燕云未复和契丹的侵凌导致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生 11

第三节 北宋中期:西夏的立国和侵扰加剧了宋人的忧患感与生存焦虑感 17

第四节 北宋晚期:党争与社会腐败环境中民族忧患意识的变异和发展 25

第二章 南宋文学中所表现的更为浓烈的汉民族忧患意识 33

第一节 可耻的丧权辱国,惨重的民族灾难 34

第二节 南宋前期:“靖康之难”激起炽烈爱国情感与民族忧患意识 42

第三节 南宋中期:爱国主义与民族忧患意识的持续高涨 54

第四节 南宋晚期至宋廷海上覆亡:全国军民爱国热情的最后一次闪光 61

第三章 辽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在辽宋诗文中的反映 69

第一节 辽朝“汉化”问题的提出 69

第二节 辽代前期(太祖至景宗五朝):对“华风”的向慕和初步接受 70

第三节 辽代中期(圣宗、兴宗二朝):从高度认同中原文化到以华夏正统自居 76

第四节 辽代后期(道宗、天祚帝二朝):华夏正统观与“中国”意识的持续发展 80

第五节 宋人使辽诗和耶律楚材咏辽事诗中所反映的辽境华夏风 86

第四章 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 97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由来 97

第二节 熙宗、海陵王二朝:汉化的背景和政治的需要催生了华夏正统意识 98

第三节 世宗、章宗二朝:汉化完成,文治成功,华夏正统意识随之高涨 104

第四节 卫绍王、宣宗、哀宗三朝:亡国危机使华夏正统意识空前强化 110

第五章 万里羌人尽汉歌:西夏文学与西夏人的华儒情怀 116

第一节 西夏王朝统治区域本来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117

第二节 西夏境内各民族包括党项羌族的华儒情怀 119

第三节 西夏汉文文学 123

第四节 西夏文文学 127

下 编 宋金精英人物对华夏民族精神建构的长远影响 133

第六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133

第一节 范仲淹:宋代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首倡者 133

第二节 范仲淹及其思想在宋代的影响与被接受 135

第三节 范仲淹及其思想在元明清及近现代的影响与被接受 138

第七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 142

第一节 两宋之交苏轼在社会上与文化界影响的巨大变化 142

第二节 苏轼与南宋文学 146

第三节 苏轼与元、明、清三代 149

第四节 苏轼与现代中国 155

第八章 南宋第一位民族英雄岳飞 159

第一节 岳飞在南宋中后期的崇高威望与精神鼓舞作用 159

第二节 元朝官方与民间两个方面对岳飞的一致推崇 167

第三节 明清两代岳飞的影响持续不衰 179

第四节 岳飞爱国精神对现代中国的重大影响 191

第九章 “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爱国诗人陆游 198

第一节 陆游及其诗词从南宋至现代影响和被接受的大致状况 198

第二节 陆游对抗日战争中的知识分子的惊人影响 206

第三节 陆游对毛泽东及中共第一代革命家们的巨大影响 211

第四节 陆游对新中国的持续而普遍的影响 214

第十章 稼轩词在近现代中国史上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的考察 216

第一节 八百年影响和被接受的大致状况 216

第二节 稼轩词对清末民初社会精英及后来的国民党抗日军人的影响 220

第三节 稼轩词对建立和领导新中国的中共高层人士的影响 223

第四节 稼轩词对毛泽东的重大影响 225

第十一章 从执着的故国家山之思向宏通的大中华观念提升 228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就萌生的华夏正统观念与“中国”意识 228

第二节 金亡之后元好问华夏正统观与“中国”意识的坚持与变化 234

第三节 元好问的华夏正统观与“中国”意识远较同时代人开放宏达 237

第四节 元好问对辛稼轩其人其词的接受和学习 2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