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家声,高祥林,黄雄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2844479
  • 页数:4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的地质构造和动力学条件;卫星遥感影像的活动断层解译;地震活动特征;GPS数据对大三角区现今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定量研究;大三角东边界的构造分段性与强震机制;大三角西边界的地震构造性质;大三角区地震构造格局及典型地震构造分析7个方面,详细介绍本社已出版的《亚洲中部地震构造图集》中各类图件编制的科学思路、数据资源和研究方法。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目录

第1章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的地质构造和动力学条件 1

1.1 中国-蒙古大陆地震构造及全球地壳运动背景 1

1.1.1 中蒙大陆构造区 1

1.1.2 构造区内部的区块、条块和地块 1

1.1.3 中蒙西部大三角形地震构造区 4

1.1.4 中蒙东部挤压型与伸展型大陆边缘地区 4

1.1.5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发生在GPS矢量场中左旋剪切最高值区段 5

1.1.6 全球GPS矢量场显示了北-南半球间的不协调运动 6

1.2 亚洲大地构造及板内地震的动力学模型 7

1.2.1 亚洲大地构造格局与变形特征 7

1.2.2 板内地震构造 12

1.3 亚欧大陆的地貌构造 24

1.3.1 引言 24

1.3.2 欧亚的新构造 24

1.3.3 年轻的造山带 26

1.3.4 复活造山带 27

1.3.5 大陆裂谷 30

1.3.6 裂谷与穹窿-块体造山带 31

1.3.7 地台地区 32

1.3.8 地球动力系统 32

1.3.9 地貌构造与地质灾害 35

1.3.10 结论 35

1.4 亚欧大陆中新生代构造变动与油气聚集 36

1.4.1 亚欧大陆构造格局及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 37

1.4.2 中、新生代构造旋回与油气成藏 42

1.4.3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与油气重聚 45

1.4.4 主要结论 56

1.5 欧亚大陆重力异常反演及天山-贝加尔构造带 59

1.5.1 矛盾的现象与观点 60

1.5.2 地震活动性 63

1.5.3 重力场与上地幔密度结构 66

1.5.4 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70

1.5.5 讨论 72

1.5.6 结论 75

1.6 中国大陆航磁异常特征及其构造解释 76

1.6.1 概述 76

1.6.2 航磁异常的数据处理 77

1.6.3 磁性岩石学和航磁异常 79

1.6.4 区域和线性航磁异常的性质和构造分析 84

1.6.5 中-新生代盆-山联系和主要盆地基底构造的航磁异常解释 90

1.6.6 结论和讨论 97

1.7 亚洲大陆地震构造的板块动力环境 99

1.7.1 亚洲西南部陆-陆会聚边界 101

1.7.2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洋陆会聚边界 103

1.7.3 天山-贝加尔陆内构造边界 104

第2章 遥感数据和活动断层解译 111

2.1 遥感资料收集和遥感图像预处理 111

2.2 地质资料收集 112

2.3 活动断裂构造特征增强处理与判读标志研究 112

2.3.1 活动断裂构造特征增强处理 113

2.3.2 活动断裂遥感判断标志 113

2.4 活动断裂构造的提取和野外地质调查检验 119

2.4.1 岷江活动断裂遥感解译 120

2.4.2 玉树活动断裂与2010年玉树7.1 级地震破裂遥感解译 126

2.4.3 野外地质调查检验 138

2.5 活动断裂构造遥感解译图编制 138

2.6 区域构造活动性与区域动力学环境研究 141

第3章 亚洲中部地震活动 144

3.1 大三角地震区地震目录和完整性分析 144

3.1.1 编制大三角地震目录 144

3.1.2 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144

3.2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 148

3.2.1 概述 148

3.2.2 构造应力场反演方法 149

3.2.3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及哈佛全球矩张量解数据 149

3.2.4 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 152

3.2.5 结论 155

3.3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 156

3.3.1 概述 156

3.3.2 资料 157

3.3.3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 级以上浅源成组地震活动的时空迁移图像 159

3.3.4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 级以上浅源地震活动的时间过程 160

3.3.5 成组地震活动迁移过程的力学机制分析 161

3.3.6 结论 162

3.4 汶川8.0级大地震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异常低的比较讨论 163

3.4.1 资料和分析 163

3.4.2 东亚大三角地震区陆内逆冲型大地震孕震断层滑动速率和震级的关系 166

3.4.3 结果和讨论 168

3.5 南北地震带8级大地震对比研究 170

3.5.1 1654年天水8级地震 171

3.5.2 1739年平罗银川地震 172

3.5.3 1833年嵩明8级地震 174

3.5.4 1879年武都8级地震 174

3.5.5 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 177

3.5.6 1927年古浪地震 177

3.5.7 汶川地震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 179

3.6 大三角地震区活动地块地震活动参数及其力学含义 181

3.6.1 活动地块边界带预期的最大震级M1的力学含义分析 181

3.6.2 活动地块边界带滑动速率和地震应变年释放率的统计关系 183

3.7 拉萨和羌塘地块地震活动和热前兆现象及其机理研究 185

3.7.1 地震活动 185

3.7.2 强地震前的热异常 186

3.7.3 构造和地震活动性背景 187

3.7.4 机理研究 189

3.7.5 结论和讨论 190

3.8 近期川滇块体库仑静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和汶川大地震 191

3.8.1 概述 191

3.8.2 库仑静破裂应力变化 192

3.8.3 川滇块体1970年以来7级以上大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 192

3.8.4 结论 196

3.9 东亚大陆、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地震活动性对比综述 197

3.9.1 欧亚大陆地震活动概要 199

3.9.2 地震活动图像比较 200

3.9.3 震源机制解比较 207

3.9.4 现代地壳水平运动速度比较 211

3.9.5 小结和讨论 213

第4章 由GPS观测得到的亚洲中部现今地壳运动 216

4.1 GPS观测概况 216

4.1.1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216

4.1.2 2000国家GPS控制网 216

4.1.3 川西地区的GPS加密观测网 216

4.1.4 天山地区GPS观测网 218

4.1.5 亚洲中部局部加密GPS观测 218

4.1.6 班公-怒江缝合带的GPS加密剖面 218

4.1.7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GPS加密观测 220

4.1.8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的GPS观测计划 220

4.1.9 中西部天山GPS观测 222

4.1.10 蒙古-贝加尔地区GPS观测网 223

4.2 多源GPS观测数据的融合 223

4.2.1 方法概述 223

4.2.2 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融合GPS速度场 227

4.3 亚洲中部的地壳运动 229

4.3.1 GPS速度场 229

4.3.2 GPS应变率场 232

4.4 地壳块体划分 236

4.4.1 刚性块体 236

4.4.2 变形块体 238

4.5 亚洲中部地壳形变的解释 241

4.5.1 半无限弹性空间的深断裂位错模型 242

4.5.2 刚性块体旋转模型 243

4.5.3 弹性块体应变与旋转模型 245

4.6 地壳变形与地震的关系 245

4.6.1 地震矩积累速率 245

4.6.2 地壳形变与地震分布 246

4.7 结论 249

第5章 大三角区东边界的构造分段性与强震机制 253

5.1 大型走滑断层的构造组成、破裂机制 253

5.2 中亚大三角区东边界的构造分段 256

5.2.1 北段境外部分(贝加尔-蒙古段) 256

5.2.2 北段境内部分(内蒙古阿拉善段) 260

5.2.3 中亚大三角区东边界南段 270

5.3 大三角区东边界的强震及其机理 286

5.4 区域地震构造对比研究 288

5.4.1 中亚大三角东部边界北段地震活动分布特征 288

5.4.2 主要地震活动带的震源机制解与断裂运动学的对比 291

5.4.3 区域地壳变形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 293

5.4.4 小结 294

5.5 大三角区东边界北段新构造变动的区域对比 295

5.5.1 东边界北段境内部分的新构造变动特征 295

5.5.2 蒙古国中部的新生代断裂 304

5.5.3 贝加尔裂谷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与银川地堑的对比 305

5.5.4 小结 306

5.6 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地震活动与活动断层关系 306

5.6.1 阿拉善地块地震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306

5.6.2 西秦岭地震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307

5.6.3 地震活动与活动断层关系讨论 308

5.7 中亚大三角东边界中新代构造演化及东边界形成机制 308

5.7.1 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其后的板块或地体边缘变形 308

5.7.2 东亚大陆侏罗纪的板内造山和早白垩末-晚白垩世的伸展作用 310

5.7.3 古新世-渐新世的印度-亚欧陆陆碰撞与东亚大陆的板内变形及动力学边界条件 313

5.7.4 中新世-上新世东边界的构造演化——印度-亚欧陆陆碰撞的远场效应与西太平洋边缘弧后扩张 315

5.7.5 早第四纪以来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大型走滑断裂性质的转变 317

5.7.6 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形成机制讨论 320

第6章 新疆地震构造及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西北边界的性质 323

6.1 新疆及邻区地震构造 323

6.1.1 大地构造环境 323

6.1.2 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 323

6.1.3 新构造运动特征 326

6.1.4 地震活动性 327

6.1.5 主要的地震断层带 329

6.1.6 结论 340

6.2 阿尔金断裂的地震属性 341

6.2.1 几何学特征 341

6.2.2 运动学特征 343

6.2.3 地震及古地震 345

6.2.4 青藏高原西北缘其他断裂活动特征 346

6.2.5 讨论与结论 348

6.3 帕米尔弧形地震带 349

6.3.1 断裂构造 349

6.3.2 帕米尔应力场 351

6.3.3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352

6.3.4 帕米尔弧东北缘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356

6.3.5 讨论与结论 358

6.4 天山的挤压推覆构造和大型剪切走滑断裂 358

6.4.1 天山活动构造与地震构造分区 358

6.4.2 天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361

6.4.3 乌鲁木齐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综合分析 365

6.4.4 迈丹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369

6.4.5 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证据 375

6.5 准噶尔西北界山北东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现象 376

6.5.1 达尔布特断裂 376

6.5.2 托里断裂 381

6.5.3 老风口断裂 382

6.6 阿尔泰-萨彦-贝加尔地震构造 384

6.6.1 区域特征 384

6.6.2 阿尔泰地震构造 386

6.6.3 萨彦岭地震构造 389

6.6.4 贝加尔裂谷地震构造 391

6.6.5 主要结论 391

6.7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西北边界性质及强震联系的认识 393

6.7.1 强变形和强地震带 393

6.7.2 挤压或拉伸剪切转换的变形方式 394

6.7.3 西北边界的性质和意义 395

6.7.4 主要认识 395

第7章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格局及某些典型地震构造分析 401

7.1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学条件 401

7.1.1 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403

7.1.2 边界性质及动力学 403

7.1.3 新构造和变形运动学 405

7.1.4 三维地震分布 405

7.2 数据资源和研究内容 408

7.2.1 数据资源 408

7.2.2 研究内容 410

7.3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格局 413

7.3.1 地震成核——震源过程的地质和实验研究 413

7.3.2 亚洲中部地壳断裂发育 415

7.3.3 地震断层及断层的地震属性 415

7.3.4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的地震构造格局 419

7.4 数值化地震预测方案讨论 425

7.4.1 地震预报面临困境 425

7.4.2 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关系 426

7.4.3 数值化地震预测途径 427

7.4.4 讨论 428

7.5 贝加尔裂谷系及邻区断层活动的实时(real time)变化和成因 434

7.5.1 研究现状 434

7.5.2 活动断层评价方法 434

7.5.3 数据处理结果 435

7.5.4 断层活动性时空变化的原因 438

7.5.5 结论 442

7.6 用GIS研究俄罗斯阿尔泰-萨彦地区构造与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性 443

7.6.1 数据和方法 444

7.6.2 结果与讨论 446

7.6.3 结论 451

7.7 帕米尔地震构造:斜向转换剪切和向南深俯冲模型 453

7.7.1 概述 453

7.7.2 地震记录和数据处理 455

7.7.3 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 455

7.7.4 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剖面投影、地震构造和俯冲大陆板块的三维几何学 457

7.7.5 恰曼断层左行走滑运动与帕米尔地震带的关系 461

7.7.6 后退的深俯冲和前进的反冲构造体系 464

7.7.7 大陆深俯冲作用 464

7.7.8 讨论和结论 467

7.8 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和松潘-平武剪切转换构造体制 470

7.8.1 概述 470

7.8.2 地质背景 472

7.8.3 川主寺-黄龙乡新构造变动特征、破裂几何学和运动学 474

7.8.4 松潘-平武地区现今地壳变动及其与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断层的构造联系 480

7.8.5 讨论和结论 486

7.9 松潘-甘孜地区百年地震构造和现今动力学 488

7.9.1 地质构造背景 489

7.9.2 松潘-甘孜地区的百年地震断层 490

7.9.3 松潘-甘孜地震构造格局及其分时段的变迁 493

7.9.4 松潘-甘孜现今地壳变形 495

7.9.5 讨论和结论 4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