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度主编;杨勤业,吴绍洪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53976
  • 页数:767 页
图书介绍:《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为1979年至1988年先后编撰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首卷。考虑到近3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取得的许多新成果,增添了大量资料和数据,自然环境格局与过程的研究不断深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门自然地理学如地貌过程、土壤系统分类、生物地理、古地理环境演变、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等领域都有许多新成果、新进展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目录

第一篇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3

第一章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3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4

一、中纬度和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 4

二、起伏多山的地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深刻影响 6

三、季风气候及其特色 14

四、辽阔的海域 16

五、历经演变的自然环境 18

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 20

第二节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国际比较 29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一、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格局的演变 34

二、20世纪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影响 34

三、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可能影响 37

参考文献 38

第二章 中国气候 40

第一节 中国气候的主要环流背景 40

一、影响中国的大尺度环流成员及其基本特征 40

二、影响中国的其他重要环流成员 43

第二节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49

一、气候类型多样 49

二、季风气候明显 49

三、气候大陆性强 52

四、主要气候要素年际变率大、气象气候灾害多发 52

第三节 主要气候要素的地理分布 54

一、云量、日照和辐射 54

二、温度 63

三、降水 67

四、地面风 70

五、湿度 73

六、潜在蒸散 76

第四节 中国气候区划 76

一、气候区划的指标体系 78

二、气候区划方案 79

三、分区气候简要特征 82

参考文献 89

第三章 中国地貌概况 90

第一节 陆地地貌基本特征 90

一、三大地貌阶梯 90

二、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交叉的山文结构 92

三、海岸线轮廓 93

第二节 地貌外营力的地域差异和地貌基本类型 93

一、地貌外营力的地域差异 93

二、地貌基本类型 95

第三节 中国地貌发育过程概述 98

一、中生代构造变动及其地貌后果 98

二、古近纪到新近纪地貌演进 98

三、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以来的营力变化及其地貌后果 100

四、全新世的地貌变化过程 103

第四节 中国地貌分区 106

一、地貌分区原则 106

二、中国地貌分区 106

三、东部低山平原大区(Ⅰ) 108

四、东南低中山地大区(Ⅱ) 118

五、中北中山高原大区(Ⅲ) 122

六、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Ⅳ) 125

七、西南亚高山地大区(Ⅴ) 127

八、青藏高原大区(Ⅵ) 130

参考文献 134

第四章 中国海洋 136

第一节 中国海地质地貌 136

一、中国海地理概况 136

二、渤海海底 136

三、黄海与东海海底 140

四、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底 142

五、南海海底 143

第二节 中国海洋气候 146

一、中国海的气温 146

二、中国海的降水 147

三、中国海主要风系 147

四、灾害性天气系统 150

第三节 海洋水文 154

一、潮汐和风暴潮 154

二、波浪 157

三、海流与流系 160

四、中国海海水的温度、盐度与密度 163

参考文献 168

第五章 中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69

第一节 中国的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169

一、水汽来源与水文循环通量 169

二、降水与蒸发 170

三、地表径流及其分布 174

第二节 流域分布与主要河流 177

一、流域分布与水系特征 177

二、主要河流 181

第三节 湖沼与冰川 191

一、湖泊分布与主要湖泊区特征 191

二、沼泽分布与主要沼泽特征 193

三、冰川分布 194

第四节 水文区划 196

一、中国水文区划方案 196

二、主要水文区的特征 197

第五节 地下水水文 201

一、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 201

二、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 204

三、地热水的区域分布 206

第六节 水资源与地带性分布 208

一、水资源总量及其分布 208

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 209

参考文献 212

第六章 中国土壤地理 214

第一节 土壤形成与演化 214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218

一、有机土 219

二、人为土 220

三、灰土 223

四、火山灰土 224

五、铁铝土 225

六、变性土 227

七、干旱土 228

八、盐成土 231

九、潜育土 232

十、暗沃土 233

十一、富铁土 236

十二、淋溶土 238

十三、雏形土 241

十四、新成土 243

第三节 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245

一、土壤水平分布规律 245

二、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246

三、土壤水平与垂直复合分布规律 247

四、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248

第四节 土壤地理分区 248

第五节 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53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253

二、土壤利用存在的问题 254

三、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56

参考文献 257

第七章 中国植被地理 259

第一节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259

一、类群组成及其空间分异 259

二、科属分布区类型 261

三、植物区系分区特征 262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的基本特点 269

一、森林 270

二、灌丛 273

三、荒漠 275

四、草原 277

五、草甸和草丛 279

六、高山植被 281

七、沼泽和水生植被 282

第三节 植被分布的地理地带性规律与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283

一、植被分布的地理地带性规律 283

二、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288

第四节 植被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98

一、植被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298

二、植被资源合理利用 300

参考文献 300

第八章 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地理 302

第一节 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特征 302

一、陆栖脊椎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变概貌 302

二、自然条件与动物分布特征 305

第二节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308

一、古北界 310

二、东洋界 312

第三节 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群 315

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 317

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动物群 318

三、温带草原动物群 318

四、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319

五、高山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 319

六、亚热带森林、林灌动物群 319

七、热带森林、林灌动物群 320

八、农田动物群 320

第四节 中国的动物保护 321

一、东部季风区 321

二、西北干旱区 323

三、青藏高原区 324

参考文献 324

第二篇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329

第九章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329

第一节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329

一、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理论与方法 329

二、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336

第二节 自然区划研究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339

一、中国综合自然地域划分的发展历程 339

二、中国综合自然地域系统研究未来趋势 347

参考文献 349

第三篇 东部季风区 355

第十章 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355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356

一、冬季严寒、夏季湿润而温和的气候 356

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貌结构 357

三、水资源丰富 358

四、丰富的生物资源 358

五、丰富的宜农土地资源 359

第二节 地区内部差异与自然区划分 360

第三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362

寒温带湿润地区 362

一、大兴安岭北段山地落叶针叶林区(ⅠA1) 362

中温带湿润地区 366

二、三江平原湿地区(ⅡA1) 366

三、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区(ⅡA2) 370

四、松辽平原东部山前台地针阔叶混交林区(ⅡA3) 373

中温带半湿润地区 375

五、松辽平原中部森林草原区(ⅡB1) 375

六、大兴安岭中段山地森林草原区(ⅡB2) 378

七、大兴安岭北段西侧丘陵森林草原区(ⅡB3) 380

第四节 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 381

一、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 381

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382

三、生态与环境的百年巨变 384

四、流域水资源调控 385

五、水土流失控制 386

六、草地恢复与盐碱地改良 387

七、湿地开发与保护、恢复 388

八、黑土退化及其保育 389

九、土地沙化及其治理 394

参考文献 395

第十一章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397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398

一、早期海侵后期成陆的地质基础 398

二、黄土广泛分布 399

三、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貌 399

四、气候季节差别大、气温较差大,降水不多但集中 400

五、河流流量不丰,径流空间和时间分配不匀 401

六、植被和土壤深受人类活动影响,有明显东西变化 402

第二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403

一、辽东、鲁东山地丘陵落叶阔叶林耕种植被区(Ⅲ A1) 403

二、鲁中南山地丘陵落叶阔叶林耕种植被区(Ⅲ B1) 412

三、华北平原耕种植被区(Ⅲ B2) 417

四、华北山地丘陵落叶阔叶林区(Ⅲ B3) 424

五、汾渭盆地落叶阔叶林、人工植被区(Ⅲ B4) 428

六、黄土高原中北部草原区(Ⅲ C1) 429

第三节 以黄河为纽带的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 432

一、以黄河为纽带的区域联系 432

二、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治理 434

三、土石山区水土流失防治 440

参考文献 441

第十二章 北亚热带湿润地区 443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444

一、丰富多样的地貌 444

二、四季分明的气候 445

三、水系发达,河流湖泊密布 447

四、过渡性的土壤与动植物 452

第二节 北亚热带内部的南北分异与东西差别 454

一、地区内部的南北分异 454

二、地区内部的东西差别 455

第三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456

一、淮南与长江中下游耕种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林区(ⅣA1) 456

二、汉中盆地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区(Ⅳ A2) 459

第四节 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 461

一、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 461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 466

参考文献 467

第十三章 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469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470

一、类型齐全的复杂地貌 470

二、受赐于季风环流的温湿气候 471

三、河湖密布的水文环境 473

四、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与土壤 475

五、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景观 476

第二节 中亚热带内部的南北分异与东西差别 478

一、递变的南北分异 478

二、显著的东西差别 480

第三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483

一、江南丘陵常绿落叶阔叶林耕种植被区(Ⅴ A1) 483

二、江南与南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区(Ⅴ A2) 489

三、贵州高原常绿落叶阔叶林区(Ⅴ A3) 494

四、四川盆地耕种植被区(ⅤA4) 504

五、云南高原常绿落叶阔叶林松林区(Ⅴ A5) 513

六、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区(Ⅴ A6) 516

第四节 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 518

一、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518

二、滑坡、泥石流及其治理 522

三、江南丘陵红壤侵蚀与防治措施 524

参考文献 530

第十四章 南亚热带湿润地区 53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532

一、温暖湿润、台风盛行的季风气候 532

二、山地为主、多种地貌交错分布 534

三、常绿阔叶林、赤红壤的自然景观 535

四、河流众多、径流丰富的水文条件 536

第二节 内部区域差异及其划分 537

第三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538

一、台湾中北部山地平原耕种植被常绿阔叶林区(ⅥA1) 538

二、闽粤桂山丘平原常绿阔叶林耕种植被区(ⅥA2) 547

三、滇中山地丘陵常绿落叶阔叶林松林区(Ⅵ A3) 563

第四节 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 566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566

二、资源开发与生态管护 568

三、经济建设与环境整治 571

四、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572

参考文献 575

第十五章 热带湿润地区 576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577

一、地形、地势与区域轮廓 577

二、地貌类型多样 577

三、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 577

四、河流众多、水量丰富的水文特征 579

五、热带的动植物和土壤 580

第二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581

一、台湾南部低地季雨林雨林区(ⅦA1) 581

二、琼雷山地丘陵半常绿季雨林区(ⅦA2) 582

三、滇南谷地丘陵季雨林雨林区(Ⅶ A3) 594

四、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季雨林雨林区(ⅧA1) 597

五、南沙群岛礁岛植被区(ⅨA1) 602

参考文献 608

第四篇 西北干旱区 613

第十六章 温带半干旱地区 613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614

一、和缓起伏的高原地貌 614

二、气候特征 617

三、河湖众多而水资源贫乏 618

四、草原植被与土壤 620

第二节 区内地域分异 621

一、纬度差异对区内温度状况分异的影响 621

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622

第三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623

一、西辽河平原草原区(Ⅱ C1) 623

二、大兴安岭南段草原区(Ⅱ C2) 625

三、内蒙古东部草原区(Ⅱ C3) 625

四、呼伦贝尔平原草原区(Ⅱ C4) 627

第四节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628

一、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 628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631

参考文献 633

第十七章 温带干旱地区 635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636

一、山盆地貌特征明显 636

二、西风气流下的干旱气候 636

三、独特的内陆河流域水分循环体系 639

四、以荒漠为主的植被类型 641

五、悠久的绿洲文化 642

第二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642

一、鄂尔多斯及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Ⅱ D1) 642

二、阿拉善与河西走廊荒漠区(Ⅱ D2) 645

三、准噶尔盆地荒漠区(Ⅱ D3) 651

四、阿尔泰山山地草原针叶林区(Ⅱ D4) 656

五、天山山地荒漠草原针叶林区(Ⅱ D5) 663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 669

一、人类活动对区域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669

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670

参考文献 672

第十八章 暖温带干旱地区 674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674

一、山间盆地的地貌格局 674

二、独具特色的荒漠气候 676

三、水分循环以流域为特征的河流与湖泊 678

四、典型的荒漠生物群落 681

五、自然环境演变概述 682

第二节 区内地域分异与亚区划分 683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生态恢复 686

一、科学发展绿洲经济 686

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687

参考文献 690

第五篇 青藏高寒区 695

第十九章 自然特征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695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695

一、自然地理过程的年青性 695

二、高寒气候的特殊性 696

三、冰雪与寒冻作用的普遍性 697

四、生物区系和群落的多样性 698

五、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弱 699

第二节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划分 700

一、垂直带谱系统及其分布 700

二、自然地域的水平地带变化 707

三、自然区域的划分 711

参考文献 713

第二十章 高原亚寒带自然地区 715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716

一、相对和缓的丘状高原 716

二、气候寒冷,春秋短暂,没有明显的夏天 716

三、冰川与冻土广布 717

四、亚洲大江大河源头,湖泊众多 719

五、耐寒草本及小灌木占优势的植被 720

第二节 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 721

一、果洛那曲高寒草甸区(HⅠB1) 721

二、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区(HⅠC1) 725

三、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HⅠC2) 729

四、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HⅠD1) 733

参考文献 735

第二十一章 高原温带自然地区 737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综述 738

一、地貌类型多样 738

二、全年无夏,降水时空差异大 739

三、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740

四、土壤侵蚀严重 741

第二节 自然区特征 742

一、川西藏东高山深谷针叶林区(HⅡA/B1) 742

二、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区(HⅡC1) 747

三、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HⅡC2) 752

四、柴达木盆地荒漠区(HⅡD1) 756

五、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区(HⅡD2) 760

六、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区(HⅡD3) 763

参考文献 76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