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哲学概论
教育哲学概论

教育哲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文武,郭祥超,张旸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040428059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针对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的需要编写。全书包括教育哲学学理、教育本质哲学、教育价值哲学、课程与教学哲学、 德育哲学、 学校与班级管理哲学、教育主体哲学等7章。本书不仅力求简明扼要反映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整合和创新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尽量体现自己的特色;借鉴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哲学和教育学、教育哲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且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力求关照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
《教育哲学概论》目录

第一章 教育哲学学理 1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发展 3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

二、西方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3

三、中国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5

四、教育哲学的体系 5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性质 10

一、哲学与教育哲学 10

二、教育学、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 16

三、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0

四、教育哲学反思的特点 29

第三节 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34

一、对深化教育学学习的意义 34

二、对提高教育理论思维能力的意义 35

三、对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的意义 35

四、对提高解决复杂教育问题能力的意义 36

五、对深化哲学学习和研究的意义 36

第二章 教育本质哲学 39

第一节 教育本质的认识遗产 41

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教育” 41

二、西方古代文化中的“教育” 42

三、中外近现代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42

第二节 教育本质的生成与教育本质观 44

一、教育的本质与本体 45

二、教育本质的合理性建构 49

三、教育目的与人发展的一元追求和多层面特征 60

四、教育规律的逻辑分类 63

第三节 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新创造 69

一、教育是指导学习 69

二、学习化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指导学习 71

三、主体间主体性与主客体间主体性的根本区别 72

四、创造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新本质的意义和原则 73

第三章 教育价值哲学 79

第一节 价值与教育价值 81

一、价值 81

二、教育价值 83

三、教育价值的方式分类 86

第二节 教育与真善美利价值 92

一、教育与人性 93

二、教育与真理 99

三、教育与道德 102

四、教育与审美 103

五、教育与经济 105

第三节 教育与自由、民主、公正、幸福价值 106

一、教育与自由 106

二、教育与民主 109

三、教育与公正 111

四、教育与幸福 113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哲学 117

第一节 知识与课程的关系 119

一、知识论与课程观 119

二、知识分类与课程知识类型 123

三、课程的分化与综合 127

第二节 三维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129

一、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哲学理念 129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容和意义 130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关系 132

第三节 三维教学目标协同实现的有效教学方式 137

一、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138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139

三、古今中外关于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 139

四、知识和能力相互促进的有效教学方式 141

五、知核力:知识的两大本性及其复杂关系 144

第四节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本质和有效教学方式 145

一、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和意义 145

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本质和意义 146

三、古今中外关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教学方式的探索 148

四、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 150

第五章 德育哲学 155

第一节 道德与德育 157

一、道德 157

二、德育 162

三、促进道德的品德化是德育的终极意义 164

第二节 德育理想与目标 168

一、一元为本多层面统一的道德和德育理想追求 168

二、一元为本多层面统一的道德和德育具体目标 172

三、道德和德育理想、目标的永恒性与时代性 175

四、中国当代学校教育的道德和德育目标 176

第三节 德育内容、过程与方式 178

一、道德和品德是否可教 178

二、德育内容的不同层面 181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和主体性 183

四、德育方式的规律性和主体性 184

五、知识伦理与德育 186

六、制度伦理与德育 188

第四节 德育效果与评价 189

一、德育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89

二、德育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及其方式 190

三、德育效果的社会性评价及其方式 192

四、德育效果及其评价的真实性 193

第六章 学校与班级管理哲学 195

第一节 学校与班级的教育意义 197

一、学校及其教育意义 197

二、班级及其教育意义 199

三、学校与班级的相互关系 201

第二节 学校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201

一、管理哲学的演变 201

二、教育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新趋势 203

三、对学校与班级管理研究的反思 205

第三节 学校与班级管理的本质和价值 208

一、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本质 208

二、学校与班级管理的价值 211

三、学校与班级管理的目标 213

第四节 学校与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 214

一、管理方式 215

二、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216

三、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 218

第七章 教育主体哲学 221

第一节 学生观变革与学生生长 223

一、学生观的更新与变革 223

二、作为教育目的和过程的学生生长 226

第二节 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 234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审视 235

二、教师职业角色和形象 236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层次 239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241

第三节 师生关系和师生主体间性建构 244

一、不同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244

二、师生主体间主体性的特征 247

三、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不同层面的实践 2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