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5391148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本报告以全局性视野,结合国内外工业发展环境,系统性地研究了2014年我国工业整体发展状况、工业及各行业发展特征,分析了当前工业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以及整体与各重点行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目录

综合篇 3

第一章 全球工业发展趋势 3

一、2014年全球工业发展特征 3

(一)总体上看,世界工业依然疲软,扩张缓慢 3

(二)区域上看,工业生产格局初变,分化明显 8

(三)产业上看,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 9

(四)技术上看,信息化驱动产业创新,生产智能化崛起 10

(五)互联互通,工业领域生产数据化趋势明显 10

(六)渠道创新,互联网金融促进新兴产业崛起 11

二、2015年全球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12

(一)政治环境复杂 12

(二)经济环境不稳 13

(三)技术环境多变 13

(四)社会环境多元 14

三、2015年全球工业发展趋势 14

(一)技术和政策驱动工业增长稳步扩张 14

(二)信息化驱动数据智能化深入生产领域 16

(三)新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7

(四)要素和资源价格改变地区经济再平衡 18

(五)分散合作,跨区域跨界合作孕育新生态 19

(六)增材制造、3D打印率先开启制造业新时代 19

四、全球工业发展新格局对中国的影响 20

(一)关注政策变化需求,应对增长放缓和经济下行的风险更加突出 20

(二)比较优势发生转变,消费需求和人才优势迎接的挑战更加艰巨 21

(三)基础设施面临机遇,资本和产能走出去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 21

(四)深化市场化改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 22

第二章 2014年我国工业发展特征 23

一、工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震荡调整 23

二、工业增长动力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 26

三、结构调整期工业增长效率及效益缓慢增长 28

四、投资和消费对工业拉动作用寻求新平衡 31

五、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成效凸显 34

六、工业与其他产业加快深度融合 35

第三章 2015年我国工业发展形势 39

一、全球经济格局继续深度调整 39

(一)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39

(二)全球分工格局正在加快重塑 40

(三)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日趋复杂 43

二、国内新改革和新战略稳步推进 44

(一)新常态下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44

(二)《中国制造2025》新战略指明路径 47

第四章 2015年我国工业发展展望 50

一、我国工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50

(一)中长期看,工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

(二)“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将继续调整适应“新常态” 51

二、2015年工业发展主要目标预判 55

(一)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加值增速为7%左右 56

(二)市场倒逼及政策推动下工业加快结构调整 56

(三)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 57

(四)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 57

(五)重点行业增长基本稳定 58

(六)工业绿色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58

三、2015年工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59

(一)关注结构调整期工业增速较快下滑风险 59

(二)产能过剩风险仍然较大 60

(三)工业领域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加大 61

(四)工业利润空间小影响工业发展 62

(五)工业创新驱动力仍需增强 64

第五章 2015年工业领域发展重点 65

一、着力推动内需潜力释放,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65

二、坚持优化增量和调整存量并举,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65

三、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66

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66

五、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67

六、加快建设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强化互联网行业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67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强行业管理和规划指导 67

第六章 促进工业加快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71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71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72

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72

四、推动工业融合发展 73

五、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74

六、促进工业绿色转型 74

行业篇 79

第一章 2014年石油和化学行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79

一、2014年石油和化学行业发展回顾 79

(一)2014年行业经济指标基本情况 79

(二)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81

(三)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3

二、2015年石油和化学行业发展展望 84

(一)充分认识“新常态”下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85

(二)2015年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87

(三)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91

第二章 2014年钢铁行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93

一、2014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93

(一)国内粗钢产量略有增长,增幅大幅回落 93

(二)钢材出口大幅增长,累计出口量超过进口量 93

(三)社会库存持续低位,企业库存仍然高于年初水平 94

(四)铁矿石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 94

(五)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下降,民间投资占比提高 94

(六)钢材价格指数持续下跌,屡创新低 95

(七)实现利润有所好转,盈利水平仍然很低 95

二、2014年钢铁行业取得的新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95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转观念,抓改革,促转变 95

(二)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真抓实干见成效 96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取得突出进步 97

(四)变压力为动力,节能环保再上新台阶 98

三、新常态下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99

(一)全面认识钢铁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99

(二)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102

四、2015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协会重点工作 103

第三章 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106

一、当前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特征 106

(一)生产增长趋缓 106

(二)投资结构改善 107

(三)贸易基本平稳 107

(四)价格走势分化 107

(五)企业经营困难 108

二、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09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110

第四章 2014年建材行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加快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113

一、2014年建材行业发展特征 113

(一)建材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情况初步得到遏制,行业经济运行效益处于平稳增长态势 113

(二)确立了“一个战略、两个支撑点”的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行业发展开始向纵深转折 114

(三)创新“三新(新技术、新标准、新政策)”正在成为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行业发展开始向目标更高、技术更新、领域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115

二、当前建材行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116

(一)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的转变 116

(二)发展正在转向冲破传统的行业界线 116

(三)建材产业的发展由被动地为建筑工程配套转向以建材为基础牵引建筑工业化施工和建筑业的变革,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 117

(四)产业发展布局模式正在向集成转变 117

(五)企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由单干转向联手 117

三、2015年建材行业发展展望 118

(一)行业发展环境 118

(二)行业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 120

(三)行业发展重点 120

(四)行业发展目标 122

四、2015年促进建材行业平稳转型发展的建议 123

(一)创新项目建设审批机制 123

(二)管住增量,坚决遏制违规盲目新增产能 124

(三)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124

(四)培育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先进企业做大做强 125

(五)呼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优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125

第五章 2014年汽车工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126

一、2014年汽车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126

(一)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300万辆,增速较2013年有所回落 126

(二)乘用车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品牌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128

(三)商用车产销有所下降 134

(四)新能源汽车产销呈高速增长 137

(五)行业集中度接近90%,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增长 138

(六)汽车企业出口同比依然下降 140

二、形势分析及2015年产销预测 141

(一)形势分析 141

(二)2015年产销预测 144

三、促进汽车工业平稳发展有关建议 144

(一)加快修订完善汽车工业发展政策 144

(二)制定建设汽车强国的国家战略 145

(三)解决汽车工业多头管理 145

(四)谨慎考虑股比放开 145

(五)加快建立车用尿素供应体系 146

(六)机动车限购限行应依法实施 146

(七)切实推进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工作 146

(八)推进财税政策改革 146

(九)鼓励“走出去” 147

第六章 2014年机械工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148

一、2014年机械工业发展情况的回顾 148

(一)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工业 148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150

二、当前机械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52

(一)机械工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152

(二)新常态下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53

三、2015年机械工业发展展望 155

(一)行业发展环境 155

(二)行业发展重点 156

(三)2015年行业发展预测 158

四、2015年促进机械工业平稳发展的建议 158

(一)加强和完善市场调控,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和市场空间 158

(二)需求不足仍是未来增长的最大隐忧 158

(三)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59

第七章 2014年纺织行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160

一、2014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160

(一)生产增速有所放缓 160

(二)出口增速明显下降 161

(三)内销增长基本平稳 161

(四)效益增长逐步趋缓 162

(五)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162

二、当前纺织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63

(一)国内棉花价格及供给问题仍然突出 163

(二)化纤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显现 164

(三)节能环保任务更加艰巨 165

(四)区域布局转移继续放缓 165

(五)小微企业发展压力加大 166

三、2015年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166

(一)棉花供需问题依然存在,化学纤维行业迫切需要加快调整 167

(二)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167

(三)互联网渠道兴起推动行业生产消费需求升级 169

(四)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激活行业转型升级新的潜力 170

(五)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倒逼行业向创新驱动转型 171

四、2015年纺织行业发展重点任务 172

(一)抓紧做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172

(二)努力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步伐 173

(三)推动行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174

(四)加强纺织原料保障 175

(五)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175

(六)继续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 176

(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177

第八章 2014年轻工行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178

一、2014年轻工行业发展回顾 178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78

(二)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178

(三)中轻景气指数继续走低 180

(四)轻工出口情况 181

(五)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84

(六)主营、利润增速趋缓,库存与亏损增大 185

(七)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186

二、2014年轻工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7

(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187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187

(三)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187

(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188

三、2015年轻工行业发展展望 188

(一)轻工业的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88

(二)轻工业增长速度将放缓 189

(三)轻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189

四、2015年轻工行业发展重点工作 190

(一)加强对轻工行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促进轻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90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 190

(三)依靠创新驱动,推进轻工业科技进步 191

(四)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工作 191

(五)做好标准和品牌建设工作 192

(六)加强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产业有序转移 192

(七)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 193

(八)加强内部治理,提高依法办会能力 193

第九章 2014年医药工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194

一、2014年医药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194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94

(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97

二、2014年医药工业取得的新进展 198

(一)产品创新技术含量增加 198

(二)质量管理认证水平提升 199

(三)行业兼并重组更加活跃 199

(四)市场监管政策继续完善 200

(五)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200

三、2015年医药工业形势预测 201

(一)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机遇 201

(二)面临的影响因素和挑战 201

(三)2015年目标预测 202

第十章 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203

一、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回顾 203

(一)行业总体低位运行 203

(二)进出口额呈负增长,降速趋缓 205

(三)内销小幅下滑,外销持续回暖 206

(四)东中西部地区保持平稳增长,东北部地区增速持续放缓 206

二、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7

(一)计算机、电子元件两大主要行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207

(二)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207

(三)社会资金对进入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仍持观望态度 207

(四)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 207

三、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展望 208

(一)行业发展环境 208

(二)行业发展趋势 211

(三)行业发展预测 213

四、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调控方向 214

(一)加强创新深化应用,促进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214

(二)打造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214

(三)加大对产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借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215

(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节能 215

(五)调整区域部署,优化产业集群 216

区域篇 219

第一章 “一带一路”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 219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219

(一)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19

(二)逐步从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步入务实合作阶段 221

二、“一带一路”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222

(一)加速对外投资,带动工业富余产能“走出去” 222

(二)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推动我国攀升新“雁阵模式”顶端 223

(三)倡导次区域合作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224

三、政策建议 225

(一)大力支持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225

(二)积极推动制造业对外投资合作 225

(三)鼓励发展跨国工业园区合作模式 226

(四)探索建立问题导向型创新合作模式 226

(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 227

第二章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 228

一、存在问题 228

(一)一体化推进机制尚未建立 228

(二)京津产业溢出效应发挥不足 229

(三)一体化合作范围和深度不够 229

(四)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229

(五)区域一体化市场未能形成 229

二、主要原因 229

(一)强战略弱规划,顶层设计仍缺乏 229

(二)强京津弱河北,区域内部发展落差较大 230

(三)重政府轻市场,产业合作活力显不足 230

(四)重存量轻增量,利益共享思路窄 230

(五)重发展轻基础,要素环境约束仍然较强 231

三、政策建议 231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231

(二)设立一体化发展基金,完善利益补偿及共享机制 231

(三)实施清单管理,促进三地错位发展 232

(四)搭建产业对接平台,促进增量和存量协同发展 232

(五)加强统一市场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32

附录1 京津冀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 233

附录2 京津冀产业对接模式选择 240

附录3 国内外经济一体化案例 243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50

一、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250

(一)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是未来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50

(二)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51

二、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53

(一)协同创新意识不强,资源分享及流动性差 253

(二)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253

(三)创新主体活力尚未充分激发 254

(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转化不通畅 255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255

(一)建立高规格跨区域的协调机制 255

(二)确立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新体制机制 256

(三)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提高科技研发效率和转化水平 257

(四)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257

第四章 2014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统计分析报告 260

一、总体框架 260

(一)三大支柱: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和发展活力 260

(二)评价模型 261

二、统计特征 262

(一)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广泛,以东部地区为主 263

(二)发达县(市)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联动发展 263

(三)发达县(市)主导产业复杂多样 264

(四)与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一致 265

三、存在问题 265

(一)工业旧常态正在被打破,工业新常态有待形成 265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域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266

(三)受市场及要素约束,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266

(四)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 266

四、措施建议 267

(一)分类推进,加快形成新型县域工业体系 267

(二)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县域工业企业发展难题 267

(三)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267

(四)牢守底线,积极推进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68

(五)点面结合,全面深化县域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268

附录4 2014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综合排序 269

附录5 2014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主导产业和主体功能区划分 271

专题篇 279

第一章 全球及中国制造业增长概述 279

一、制造业增加值 279

二、人均制造业增加值 281

三、中高端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 282

四、不同区域制造业发展 284

五、制造业行业结构 286

第二章 2015年发达国家经济动态对我国的影响研判及建议 289

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动态及趋势 289

(一)预计美国将开启加息周期,可能诱发部分新兴国家经济危机 289

(二)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步入“新常态”或将加速自贸区谈判进程 290

(三)发达国家继续深入推进先进制造战略 290

(四)多重因素导致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能源产业格局加速调整 291

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动态及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291

(一)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影响我国国内货币政策效果,2015年国内企业面临金融风险加大 291

(二)贸易环境变动为中国对外开放、产业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292

(三)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续接困难,两化融合后发优势明显 292

(四)油价下跌总体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压力 293

三、对策建议 293

(一)关注工业企业发展融资问题,引导企业化解利率、汇率风险 293

(二)优化贸易投资环境,鼓励重点产业“走出去” 294

(三)加强产业转型升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294

(四)有序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继续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 294

第三章 新一轮对外开放对工业经济影响预研预判 295

一、新一轮对外开放进展及特征 295

(一)立体开放成为新一轮开放的主要特色 295

(二)自贸区建设成为新一轮开放的重要载体 296

(三)周边互联互通成为新一轮开放的立足点 296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新一轮开放的基本特征 296

二、新一轮对外开放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297

(一)自贸区建设有利于构建开放型工业经济新体制 297

(二)释放更多的对外开放红利有利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297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有利于推进工业企业“走出去” 297

(四)新一轮对外开放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298

三、政策建议 298

(一)进一步推进立体开放,建设工业经济发展新高地 298

(二)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知名品牌 299

(三)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 299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 299

第四章 当前金融改革进展对工业经济影响的预研预判 300

一、2014年金融领域改革进展及特征 300

(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减缓利率管制对经济转型的制约 300

(二)有限度放开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重点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301

(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点规范股票市场发展 301

二、当前金融领域改革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301

(一)改革营造的良好融资环境为工业中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301

(二)拓展了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增加 302

(三)长期促使企业资金使用价格与市场风险相对等,但短期融资成本仍可能上升 302

(四)民营银行的特有定位可有针对性地促进特定领域和区域工业发展,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如监管不当,也可能加大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302

三、政策建议 303

(一)积极与金融相关部门联动,发展特色金融和推进金融与工业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303

(二)搭建金融机构与工业企业对接平台,支持重点工业领域重点项目落地 304

(三)建立工业企业预选上市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多渠道融资 304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对工业经济影响的预研预判 305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工业经济的推动作用 305

(一)有助于缓解中小微工业企业融资问题 305

(二)倒逼利率市场化,促进工业企业升级 306

(三)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创新工业企业融资方式 306

(四)有利于促进工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06

(五)优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307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因素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307

(一)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风险隐患,加大了实体工业的金融风险 307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滞后,工业企业借其融资存在法律风险 307

(三)信用体系不完善限制互联网金融对工业支撑作用的发挥 308

三、利用互联网金融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308

(一)支持互联网金融与工业经济的融合创新 308

(二)加强工业企业融资业务的科学引导和专业规范 309

(三)加快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工业企业征信体系 309

(四)研究出台互联网金融与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措施 310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法规和监管体系 310

第六章 当前污染防治政策对工业经济影响的预研预判 311

一、2014年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及特征 311

(一)更加注重全面推进,突出改革导向 312

(二)更加注重标准提升,突出市场导向 312

(三)更加注重协同治理,突出区域导向 312

二、当前污染防治政策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313

(一)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有利于深化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313

(二)提升污染治理奖惩标准有利于优化传统产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313

(三)提升污染治理奖惩标准也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13

(四)短期内可能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制约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扩大区域经济差距 314

三、政策建议 314

(一)建立和完善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治监管体制 314

(二)创新污染防治投资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开展污染防治 314

(三)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和消费税调整,充分发挥税收等财政工具对污染防治的调节和引导功能 315

(四)加快构建绿色GDP考核和区域污染防治损失补偿机制 315

后记 3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