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通史  15  第9卷  中古时代  明时期  上
中国通史  15  第9卷  中古时代  明时期  上

中国通史 15 第9卷 中古时代 明时期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8130005
  • 页数:8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起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全书由22名著名历史学家分别担任分卷主编,近500位作者参与撰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反映20世纪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体例新颖独特的恢宏巨著。该卷主要叙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
《中国通史 15 第9卷 中古时代 明时期 上》目录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基本史料 1

明实录 1

《皇明宝训》 6

《大明会典》 8

《明史》 22

第二节 私家著作 48

明人文集 48

私人修史 52

笔记 55

专业类书籍 59

第三节 地方志 61

明代地方志的修纂 61

明代地方志举要 64

明代方志的史料价值 68

第四节 明代徽州文书档案 71

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与整理 71

徽州文书的分类 73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84

第五节 其他明代档案史料 8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 86

孔府档案 88

明代辽东档案 89

第二章 研究概况 92

第一节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 92

明史研究的兴盛 92

1949年前的明史研究 94

新中国建立后的明史研究 97

1978年后的明史研究及其成果 103

明史研究之不足 119

第二节 关于几个专题的研究情况 120

关于明代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 120

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25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问题 129

关于对外关系问题 132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 142

乙编 综述 143

第一章 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 143

第一节 元末天下大乱 143

第二节 群雄并起 146

地主武装 146

反元群雄 148

第三节 朱元璋的崛起 150

第四节 扫平群雄,北伐中原 154

第五节 北元的覆灭 158

第二章 明朝的兴盛 160

第一节 明初政治 161

明初的统一战争 161

明初各项制度的改革与确立 162

封诸王,戮功臣 163

第二节“靖难之役”与永乐年间的政治 165

惠帝削藩,燕王起兵 165

大战四年,朱棣即位 166

疆域迈汉唐,国名播西洋 168

迁都北京 170

第三节“仁、宣致治” 171

仁宗治国 171

宣宗平汉王之乱 172

任人唯贤,息兵养民 173

第三章 明朝的中衰 176

第一节 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 177

“土木之败”英宗被俘 177

景帝即位与北京保卫战 180

英宗复辟 181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年间的政治 183

宪宗怠政,汪直掌西厂 183

孝宗求治 186

武宗荒嬉 190

第三节 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194

大礼议的风波 194

革除积弊的新政 196

世宗崇道与严嵩揽权 198

张居正改革 200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204

第一节 皇室疯狂兼并土地 204

第二节 万历年间的矿使税监和民变 205

矿使税监的横征暴敛 205

武昌民变 207

临清民变 208

云南民变 208

苏州民变 209

辽东兵变 209

第三节 争“国本”和“三案” 210

争国本 210

梃击案 211

红丸案 212

移宫案 212

第四节 东林党争 213

第五节 魏忠贤专权 215

第六节 严重的财政危机 217

第五章 明代的农民起义 220

第一节 明初的农民起义 220

白莲教起义的余波 220

地方性的农民起义 222

第二节 明中期的农民起义 225

正统年间浙闽农民起义 226

成化年间荆襄流民起义 228

正德年间各地农民起义 229

嘉靖年间的农民起义 232

第三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 233

徐鸿儒、于弘志的白莲教起义 233

陕北农民起义的崛起 234

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 236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 238

附表 明世系表 242

第六章 南明政权及各地的抗清斗争 243

第一节 清兵入关及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 243

清兵入关 243

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 245

第二节 弘光政权的建立和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246

弘光政权的建立 246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249

第三节 大西军的抗清斗争 250

第四节 南明其他政权的抗清斗争 251

第五节 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及收复台湾 255

第七章 明代军政体制的变化 256

第一节 明朝的行政体制 256

中枢官制 256

地方官制 259

第二节 军事制度 260

五军都督府及卫所制 260

亲军、京军 263

勾军与清军 264

募兵 265

第三节 司法制度 266

刑律的制定 266

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68

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 270

第四节 监察制度 272

监察机构的设置 272

《宪纲条例》 273

监察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274

监察机构的作用与缺陷 276

第八章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278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 278

第二节 手工业的进步 280

第三节 商业的繁荣 282

第四节 资本主义萌芽 285

第五节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解 288

第九章 明朝的民族关系 291

第一节 明与东北民族 291

奴儿干都司 291

后金的兴起 293

明与后金之战争 295

第二节 明与蒙古的关系 300

北征蒙古 300

北疆的防御 302

瓦刺的兴起 304

鞑靼的复兴 306

第三节 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310

明代的西域 310

明代的西藏 311

第四节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313

土司制度 313

改土归流 315

第十章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 316

第一节 与朝鲜的关系 317

明初的交往 317

万历年间援朝抗倭 318

女真与朝鲜的关系 320

第二节 与安南的关系 321

用兵安南和交阯 321

弃交阯后与安南之关系 322

第三节 与日本的关系 323

明初中日两国的交往 323

明初的倭寇 324

嘉靖时的“倭患” 325

第四节 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328

郑和下西洋 328

与东南亚各国之关系 330

第五节 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 332

帖木儿帝国 332

陈诚出使西域 334

第六节 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入侵 335

葡萄牙占澳门 335

西班牙迫害华侨 336

荷兰侵占台湾 338

第七节 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340

耶稣会士来华 340

中西文化的交流 341

第十一章 明代的学术思想 344

第一节 明初对理学的提倡和统治思想的确立 344

三部《大全》的编纂及其目的 345

宋濂、方孝孺的理学思想 346

薛瑄与“河东之学” 349

吴与弼与“崇仁之学” 351

第二节 王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及其流派 352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 352

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发展与修正 354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及其影响 355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360

王艮和泰州学派 360

泰州后学何心隐 362

李贽的“异端”骇俗思想 363

第四节 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 366

罗钦顺开批评王学之端 366

王廷相的“元气”论和“知行兼举”说的理论贡献 368

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 371

吴廷翰的气本论和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372

吕坤的“独见之言”和批评精神 374

第五节 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 376

东林学派的形成及其特征 376

顾宪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说 377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 379

第六节 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 381

刘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独”、“敬诚”之说 381

黄道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学说 385

第七节 实学思潮的兴起 387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 388

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 389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 392

第一节 文学 392

第二节 小说与话本 399

第三节 戏曲 409

第四节 音乐、舞蹈 415

宫廷乐舞 415

民间音乐歌舞 417

朱载堉与《乐律全书》 419

第五节 美术 420

绘画与书法 420

民间美术 428

丙编 典志 431

第一章 农学和农业技术 431

第一节 农具和农田水利 431

第二节 对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提高 434

第三节 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的发展 435

第四节 新作物的引种和良种选育 437

第五节 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 440

第六节 大田作物的无性繁殖技术 441

第七节 园艺、植桑养蚕和畜牧兽医技术 443

第八节 农书 447

第二章 土地制度 450

第一节 明代土地制度的形式 450

第二节 编造田籍 453

核田定赋 453

制定黄册、鱼鳞册 454

鱼鳞图册名存实亡 457

张居正清丈田土 460

第三节 推行屯田 463

明代军屯制度的建立 464

军屯的管理 466

军屯制度的破坏 469

明代的商屯政策 475

商屯的破坏 481

第四节 限制庄田 482

皇庄 483

诸王庄田 489

勋戚庄田和中官庄田 497

明代庄田的性质和特点 511

第三章 户口制度 514

第一节 建立户帖户籍 515

户帖制的颁行 515

编造赋役黄册 518

第二节 抚辑各色人户 522

关于逃户与流民 522

关于“附籍”与鳏寡孤独 531

第三节 调整人口布局 534

明初的移民垦荒 534

移民的原则和路线 538

第四节 户口统计混乱 540

明代户口统计的范围和方法 540

户口统计混乱不堪 543

明代人口数据的比较研究 554

第四章 赋役制度 563

第一节 明初赋役制度的重建 563

以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的赋役制度 563

“配户当差” 565

正役和杂役 567

“纳粮即是当差” 571

第二节 金花银与江南均田均粮活动 572

金花银 572

江南的均田均粮 577

周忱的均田均粮改革 580

周忱以后的均田改革 583

明中叶以后的田赋改革:官民一则 587

第三节 明中叶赋役制度的改革 591

明中叶赋役制度改革的社会政治因素 591

周忱对里甲正役的改革及其影响 595

均徭法与十段册法的创行与推广 601

第四节 万历清丈与一条鞭法改革 606

万历清丈 606

一条鞭法 612

第五节 三饷加派与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 616

万历中后期的财政危机 616

开矿榷税和三饷加派 617

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 621

第五章 官私手工业 622

第一节 官府手工业 622

工部手工业 622

内府手工业 628

户部手工业 633

第二节 地方官府手工业 639

地方官府手工业 639

卫所手工业 647

第三节 官府对工匠的管理制度 650

工匠管理制度概述 651

工匠制度的两次重要变化 655

明廷对工匠的管理 658

第四节 民间手工业 661

民间手工业概况 661

明廷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 665

第六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 669

第一节 建筑 669

都城建设 669

长城 672

建筑技术的进步 673

第二节 水利 676

第三节 纺织 677

官府纺织业与民间纺织业 677

丝织品的产地及产品 679

棉织品的产地及产品 681

麻、毛纺织品 683

纺织工具的改良和织造技术的进步 685

兴盛发达的印染业 687

第四节 采矿 688

探矿知识 688

坑采技术 689

井采技术 689

第五节 冶金 690

矿冶业的发展 690

钢铁冶炼技术 691

金属锌的冶炼和黄铜的应用 693

大型金属铸件 695

第六节 机械 695

第七节 交通运输 697

造船与航海 697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 701

第八节 兵器 702

第九节 造纸 708

第十节 印刷 712

刻书之风大盛 712

雕版印刷 712

彩印 714

饾版和拱花 714

活字印刷 715

第十一节 制瓷 717

第十二节 漆器 719

髹漆技术的进展 719

明代漆器和黄成《髹饰录》 721

中国漆器在国外的流传 723

第十三节 煤炭 724

明代采煤业的发展 724

明代采煤技术 726

中国古代煤炭技术的发展 729

第十四节 石油天然气 730

第七章 阶级结构 733

第一节 明代社会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 733

第二节 宗室与勋戚 738

第三节 界限分明的官与民 743

第四节 农村的阶级对立 749

第五节 成分复杂的城镇阶级构成 757

第六节 独立的经济群体——商人与商帮 763

第八章 商业 770

第一节 明代商业的特点 770

第二节 市场管理制度 771

市场管理机构 772

市场管理项目 772

商品质量管理制度 775

货币规范制度 775

对牙行的限制制度 777

城乡市集管理制度 779

商人、商店自定的经营管理制度 781

第三节 商税的征收和管理制度 783

商税的征收机构 784

商税的征课与管理 787

商税的本色与折色 800

明代特有的税使制度 802

第四节 对商人的管理与控制制度 805

占籍和清审制度 806

路引、店历制度 810

商役制度 812

第九章 教育、科举与铨选、考核制度 818

第一节 教育制度 818

私塾与社学 818

地方各级儒学 825

国子监 832

第二节 考试制度 841

岁试与科试 842

乡试、会试、殿试 846

“八股文”取士与南北卷 850

第三节 科举制度 855

第四节 任官制度 857

第五节 任官回避制度 858

亲族回避 859

籍贯回避 859

职务回避 860

第六节 官吏的考核制度 861

考满 861

考察 862

致仕 862

第十章 明代的宗教 864

第一节 佛教 864

第二节 道教 870

第三节 民间宗教 875

第四节 伊斯兰教 879

第五节 天主教 8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