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剧学”本位的确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戏剧研究范式之转型
“剧学”本位的确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戏剧研究范式之转型

“剧学”本位的确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戏剧研究范式之转型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一帆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0213439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腊月二十三的傍晚,在祭灶的欢歌和旗兵巡城乐曲声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筹办小孩“洗三”的喜庆氛围,依然难掩捉襟见肘的生活困苦和本书以1925年(“国剧运动”宣告开始为标志)——1937年(以抗日战争爆发,国剧学会实际解散,《剧学月刊》停刊等一系列事件为标志)这一时间段为主要对象,阐释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剧学术史的演进与发展,试图梳理出近现代中国戏剧学术研究在各个方面所已达到的理论高度。
《“剧学”本位的确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戏剧研究范式之转型》目录

绪论 1

一、论题之来源及其意义 1

二、研究的主要对象 5

三、前人研究情况概述 6

四、基本构想与方法 9

第一章 “国剧运动”的前前后后 11

第一节 “国剧运动”的发起 11

一、“国剧运动”的发展过程 11

二、“国剧运动”诸君的艺术观点 17

第二节 学术界对“国剧运动”历史地位的分析 20

一、“国剧”理论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20

二、“国剧运动”失败的原因 22

三、客观叙述“国剧运动”的历史地位 28

第三节 到底什么是“国剧” 30

一、名称与概念的区别 30

二、“国字头”系列名词出现的历史背景 32

三、建设“国剧”的历史难度 34

四、田汉的“新国剧运动”与“国剧”词义的悄然转变 36

第二章 观念的沿革与视野的开拓 40

第一节 从文学本位到曲学本位 40

一、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文学本位 40

二、以吴梅为代表的曲学本位 47

第二节 报刊的历史功绩:“剧学”观念的提出与建构 56

一、《大公报·戏剧周刊》(1928年1月4日—1930年12月31日) 58

二、《戏剧月刊》(1928年6月—1931年9月) 61

三、《剧学月刊》(1932年1月—1936年6月)与《戏剧丛刊》(1932年—1935年) 63

四、剧学本位的理论基础与延续 73

附录 考据与义理——探寻“话剧”专用称谓“发明者”兼及1920年代的中国戏剧观念 79

第三章 出于剧学本位的戏剧艺术批评 109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110

一、从元代到清代初期的戏剧艺术批评 112

二、清中后期的戏剧艺术批评 115

第二节 历史的超越 120

一、成为剧评家的基本素质 121

二、批评的着眼点更趋“戏剧之整体” 126

三、关于批评理论的探讨 132

第四章 对“戏剧之全部”的理论把握 140

第一节 对表演艺术的研讨 141

一、理论的认识 141

二、对具体问题的关注 143

三、规律性的总结 151

第二节 对编剧艺术的总结与开拓 157

一、新旧剧本的刊行与旧剧本剧词的修订 157

二、剧作法与整理剧本方法的研讨 162

第三节 导演与舞台美术理论的初兴 169

一、导演理论的初步探讨 169

二、演剧场所的变迁与舞台美术理论的初兴 175

第四节 戏曲文献资料的记录与整理 181

一、纸质文献资料的整理 182

二、口述资料与文物 183

第五章 “剧学”本位下不同的研究视角 187

第一节 贯通中西,场上案头兼擅 188

一、齐如山 188

二、徐凌霄 190

三、傅惜华与杜颖陶 202

第二节 艺人的自我审视与理论自觉 207

一、梅兰芳 209

二、程砚秋 214

第三节 强调戏剧艺术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 220

一、欧阳予倩 221

二、田汉 229

余论 236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剧”研究对中国戏剧学史的影响 236

一、为通史性中国戏剧史著的出现提供基础准备 237

二、学术传统与新的研究视角 239

三、学术理念的延续问题 241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戏剧艺术与平面传媒发展的互动关系 242

参考资料 245

后记 2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