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学演变史  甲部:分体文学演变史  乙:分代文学演变史
中国文学演变史  甲部:分体文学演变史  乙:分代文学演变史

中国文学演变史 甲部:分体文学演变史 乙:分代文学演变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帝森编著
  • 出 版 社:波文书局
  • 出版年份:1982
  • ISBN: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演变史 甲部:分体文学演变史 乙:分代文学演变史》目录

绪论 1

甚么是文学 1

文学和语文的区别 2

文学和一些学术艺术部门的区别 2

文学的功能 3

中国文学的特质 3

中国文学的起源 3

研读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重点 4

甲部 分体文学演变史 8

第一章 韵文史 8

第一节 先秦韵文 8

甲 北方诗歌总集——诗经 8

诗经的写作年代与产生地域 8

诗经的作者 8

诗经的体制 9

诗经的文学地位 9

乙南方诗歌总集——楚辞 9

楚辞名称的解释 9

楚辞的主要特点 10

屈原及其作品 10

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11

第二节 汉代韵文 11

甲 汉代乐府民歌 12

乐府名称的由来 12

乐府民歌的特点 12

乐府民歌的影响 13

乙 五言诗的演进 13

五言诗的起源和早期的五言诗 13

古诗十九首 14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 14

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15

丙 汉赋 15

赋的产生和汉赋的兴盛 15

汉赋的题材 16

汉赋的形式 16

汉赋的作者 16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韵文 16

甲 魏晋南北朝诗歌 17

建安文学的社会背景 17

汉末诗风的转变 17

建安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18

建安以后五言诗的转变 18

乙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 20

魏晋骈文骈中有散 20

南北朝骈文趋于绮丽 20

丙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21

第四节 隋唐五代韵文 21

甲 唐代诗歌的发展 22

初唐近体诗的形成和诗风的转变 22

盛唐李白、杜甫及其他诗人 23

中唐白居易及其他诗人 24

晚唐典丽派诗人 24

乙 唐五代的词 25

词的起源 25

唐代的词 25

五代的词 26

第五节 宋元韵文 26

甲 宋词 26

沿袭五代时期 27

浅斟低唱时期 27

词风豪放时期 27

考究音律时期 27

悲歌慷慨时期 28

韵律精工时期 28

乙 宋诗 29

西昆风靡时期 29

大家崛起时期 29

江西诗派时期 29

四大家时期 30

四灵诗时期 30

江湖派时期 30

遗民诗时期 30

第六节 明清韵文 31

甲 明代诗歌 31

高启刘基并立诗苑 31

台阁文学雍容闲雅 31

前后七子空疏寡味 31

袁氏弟兄清丽浮浅 31

乙 清代诗词 32

清代的诗 32

清代的词 33

第七节 现代韵文 33

新诗的草创 33

诗坛的繁荣 34

新诗的发展 35

第二章 散文史 37

第一节 先秦散文——诸子百家争鸣 37

第二节 汉代散文——传记文学的繁荣 39

司马迁的史记 39

班固的汉书 40

其他散文家 4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散文成就为韵文所掩 41

第四节 隋唐散文——第一次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 41

古文运动的兴起 42

韩愈的文学主张 42

韩愈的散文成就 43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43

唐代其余散文作者 43

第五节 宋代散文——第二次古文运动及欧苏王曾 44

第二次古文运动 44

宋代六大散文家 44

第六节 元代散文——作家的因袭模拟 46

第七节 明代散文——文学复古潮流繁衍 46

四大家之作各有造诣 46

台阁体之作雍容典丽 47

前七子之作盲目崇古 47

唐宋派之作文从字顺 47

后七子之作重蹈覆辙 47

公安派之作清新活泼 48

竟陵派之作幽深孤峭 48

第八节 清代散文——创作斐然可观 48

三遗民明朗深切 48

三大家各有成就 49

桐城派主张义法 49

阳湖派另树一帜 49

第九节 现代散文的演变——白话散文确立地位 49

现代散文的诞生 50

早期散文的发展概况 50

早期散文的特色 50

早期散文作家和作品 51

后期散文的发展概况 52

第三章 戏曲史 55

第一节 宋以前的戏曲——戏剧的源流 55

第二节 宋代戏曲——戏剧的雏形 56

第三节 元代戏曲——杂剧大放异彩 57

元杂剧的形成 57

元杂剧名家 58

第四节 明代戏曲——传奇蓬勃兴起 59

明代曲调的演进 59

乱弹时代的作家和名著 60

明代重要剧作家和名著 61

第五节 清代戏曲——「花部」渐起并取代「雅部」 62

清代戏曲发展概况 62

清代南戏主要作家和作品 62

第六节 现代戏剧——话剧的勃兴 62

话剧剧本的诞生 64

戏剧团体和话剧演进 64

戏剧名家和作品 65

第四章 小说史 67

第一节 魏晋以前小说——小说的萌芽 6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小说的雏形 68

第三节 唐代传奇——小说体制的确立 69

传奇名称的来历 69

传奇的形成与发展 69

唐代传奇类型 70

第四节 宋代平话——白话小说的兴起 71

平话诸种名称 71

瓦舍和勾栏 71

四大家数 71

现存主要话本 71

短篇名作 72

第五节 明代章回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创作的繁盛 73

演史名著三国演义 73

侠义名著水浒传 73

神魔名著西游记 74

冯梦龙的「三言」 74

凌濛初的「二拍」 75

第六节 清代小说——小说创作的成熟 75

谈狐说鬼名著聊斋志异 75

社会伦理名著红楼梦 75

讽刺名著儒林外史 76

第七节 现代的小说——小说演变的新阶段 76

新白话小说的诞生 76

白话小说的新进展 77

白话小说的丰收 78

乙部 分代文学演变史 83

第一章 上古及先秦文学 83

第一节 古代神话概略 83

记载神话传说的有关典籍 83

神话传说的类型 84

神话传说的影响 84

第二节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5

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85

诗经的体制 85

诗经的题材 86

诗经的形式和艺术成就 88

诗经的地位 88

诗经常见名词术语释义 89

第三节 屈原和楚辞 90

楚辞名称的解释 91

楚辞的重要特点 91

屈原及其他楚辞作者 92

屈原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92

屈原作品的形式和艺术特色 93

屈原的地位 95

诗经和楚辞比较 95

第四节 先秦散文 95

哲理散文 96

叙事散文 101

先秦散文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102

第二章 秦汉文学 105

第一节 汉代乐府民歌 105

乐府名称的由来 105

乐府诗集及乐府诗分类 106

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106

汉乐府民歌的题材 107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的比较 108

汉乐府的写实精神 109

汉乐府对后世歌行体的影响 110

第二节 汉代五言诗 111

早期的五言诗 111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时代和内容 11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13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13

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比较 113

第三节 史记、汉书和其他散文 114

史记的作者 114

史记的内容和体例 115

史记的文学特色 115

史记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16

班固的汉书 116

从文学观点比较史记和汉书 117

秦汉其他散文作家 118

第四节 汉代的赋 119

赋体的产生和汉赋的兴盛 119

汉赋的内容 120

汉赋的形式 120

汉赋的作者 120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23

第一节 建安文学 123

建安文学的社会背景 123

汉末诗风的转变 124

三曹父子 124

建安七子 127

第二节 建安以后五言诗的演变 130

建安以后五言诗在题材和风格上的转变 130

建安以后的文学流派和文体演变 131

第三节 建安以后的代表作家 134

潘岳烂若舒锦 134

陆机才高词赡 135

左思高旷雄迈 136

陶潜质而实绮 137

谢灵运恬淡超脱 138

鲍照峻险跌宕 139

第四节 南北朝的民歌 140

南朝乐府民歌婉转缠绵 140

北朝乐府民歌刚健粗犷 140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及辞赋 141

骈文的特点 141

骈文兴盛的原因 142

魏晋骈文骈散交错 143

南北朝骈文极盛一时 143

南北朝辞赋 145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146

文学理论的茁兴 146

魏晋以来文学思想的演变 146

当时文学主张、文风和时代社会的关系 147

曹丕的典论论文 147

刘勰的文心雕龙 148

钟嵘的诗品 15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153

第一节 初唐近体诗的酝酿 153

初唐四杰 154

沈宋 156

第二节 近体诗的形成及其体裁上的特征 157

近体诗的形成 158

近体诗体裁上的特征 158

第三节 盛唐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 159

诗仙李白 159

诗圣杜甫 161

李白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64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 165

第四节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 166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166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68

第五节 中唐的诗人 172

韩愈雄奇折拗 172

孟郊诗出肺腑 173

元稹平易感人 174

白居易深入浅出 174

韦应物高雅闲淡 176

柳宗元运思精密 176

其他中唐诗人 177

第六节 晚唐的诗作 177

李商隐情思绵邈 178

杜牧清丽委婉 179

温庭筠秾艳侧丽 179

第七节 陈子昂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80

陈子昂改革诗风的主张 180

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 182

第八节 唐代的散文 183

初唐以来对文体改革的要求 183

唐代古文运动的始末 183

韩柳散文的艺术特色 186

韩柳的地位和贡献 186

韩柳对后代的影响 187

第九节 唐代的传奇 187

传奇兴盛的原因 188

唐代小说的种类 189

唐人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190

第十节 敦煌的变文 191

变文的发现 191

变文的形式 191

文学性较高的变文作品 192

变文的地位和影响 192

第十一节 词的产生和发展 193

词的不同名称 193

词的特点 194

词的起源 194

敦煌曲子词 195

第十二节 晚唐五代词 196

温庭筠秾丽侧艳 196

韦庄清疏淡雅 197

冯延己堂庑特大 197

李煜沉痛深切 198

第五章 宋元文学 199

第一节 宋代散文 199

宋代的古文运动 199

宋代散文六大家 200

第二节 北宋的词 204

逐渐蜕变时期 204

浅斟低唱时期 206

词风豪放时期 208

考究音律时期 210

第三节 南宋的词 212

陆游激昂慷慨 212

辛弃疾苍浑沉郁 213

姜夔格韵高绝 214

第四节 宋代小说 215

话本的兴起 215

流传至今的宋人话本 215

话本形式的语言的特点 216

话本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217

第五节 宋代的诗 218

唐宋诗风的区别 218

北宋诗派 219

北宋诗人 220

南宋诗派 222

南宋重要诗人 223

第六节 元代散曲 225

散曲的体制 225

散曲的艺术特点 226

元代散曲作家 227

第七节 宋元戏曲 227

宋代戏曲 227

杂剧在元代文学中的地位 228

元代杂剧兴起的背景 228

元杂剧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229

元杂剧的结构 233

元杂剧文辞的特色 234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 235

第六章 明清文学 237

第一节 明代散文 237

四大家平实深厚 237

台阁体雍容典雅 238

前七子摹拟古法 238

后七子诘屈聱牙 238

唐宋派直抒胸臆 238

公安派清新活泼 239

竟陵派幽深孤峭 240

明代其他散文家 240

第二节 清代散文 241

三遗老明朗深切 241

三大家各树一帜 241

桐城派讲求义法 241

阳湖派别树一帜 242

龚自珍魏源纵横开阖 242

湘乡派继承桐城 243

第三节 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243

第四节 演史名著三国演义 244

三国演义的作者 244

三国演义的成书经过 244

三国演义的取材 245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 245

三国演义的结构 246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 247

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247

第五节 侠义名著水浒传 248

水浒传的作者 248

水浒传的成书经过 248

水浒传的取材 249

水浒传的人物形象 249

水浒传的结构 250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250

第六节 神魔名著西游记 251

西游记的作者 251

西游记的成书经过和取材 251

西游记的艺术形象 252

西游记的结构与情节 252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53

第七节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254

冯梦龙的三言 254

凌濛初的二拍 254

第八节 谈狐说鬼名著聊斋志异 255

聊斋志异的作者 255

聊斋志异的内容 25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256

聊斋志异的文学地位 256

第九节 讽刺名著儒林外史 256

儒林外史的作者 256

儒林外史的内容 257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257

儒林外史的文学地位 258

第十节 社会伦理名著红楼梦 258

红楼梦的作者 258

红楼梦的内容和人物形象 259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260

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260

第十一节 明清戏曲 261

明代南戏发展概况 261

传奇和杂剧的区别 262

琵琶记和荆、刘、拜、杀 262

汤显祖和沈璟 264

清代戏曲发展概况 266

洪升和长生殿 266

孔尚任和桃花扇 268

第十二节 明清诗词 269

明代诗歌 269

清代诗歌 270

清代的词 273

第七章 现代文学 2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