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谭史斋论稿四编
谭史斋论稿四编

谭史斋论稿四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志毅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207075774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流行于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天老与黄老的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谭史斋论稿四编》目录
标签:

序:君子之道反求诸己 1

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 1

一、历史的本质在于其人文内涵 1

二、西方史学的科学化追求 5

三、史学的功能在于客观求真 12

四、史学求真之要在传神 15

史学:中国文化托命之本 20

一、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总体塑造 20

二、史学与中国古代的伦理社会及王朝国家 23

三、史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智慧 28

四、近代史学意识的膨胀 33

五、余论:史学传统在现代 37

中国古代姓氏制度与宗法分封体制 41

一、赐姓命氏与封爵授官 42

二、姓氏起源与氏族组织 47

三、姓氏起源于母系时代 49

四、姓氏的分化 53

五、赐姓命氏与封土建国 56

六、本姓与氏姓 59

七、赐氏监官 61

八、赐氏制与宗族组织 65

九、以王父字为氏 70

中国古代的记事史官与早期史籍 74

一、史官之职与历史记事 74

二、编年纪事方法产生于西周厉、宣之世 78

三、《春秋》、《尚书》与《诗》的编纂 85

四、结语 90

论夷夏与一统 91

一、《公羊传》的大一统理想 92

二、大一统与夷夏分治 102

三、大一统朝会与夷夏融合 108

四、余论:正确认识夷夏观念的历史意义 117

《周易》大“时”之义 119

“时”义解析及阴阳、道、儒相关思想之比较 125

一、“时”作为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及其命定论意义 125

二、儒家对“时”义之超越性人文道德理解 134

三、“穷达以时”解义 141

天人相分与儒道融合——读郭店简《穷达以时》 145

一、儒家对三代天命观的继承发展 145

二、庄子之天人论 149

三、荀子天人相分论 155

四、《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相分思想 160

五、结论:从“时”与“天”两概念说儒道互补 165

天老与黄老考释 169

一、小引:老子疑义 169

二、黄帝与天老 171

三、天老在黄帝诸臣中的地位影响 176

四、余论:从黄老之学至老子道教 181

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谶纬之学的兴起 183

一、受命改制与谶纬 184

二、战国秦汉之际受命改制思潮的兴起 187

三、受命改制说在秦汉时代的影响 196

四、结语 205

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封禅 206

一、封禅渊源于齐学 208

二、秦皇、汉武之封禅 214

三、封禅礼典与方士及儒学 222

四、余论:封禅礼在东汉的成熟 225

受命改制思潮与谶纬及封禅对郑玄的影响 229

汉代谶纬河洛说的历史文化意义 232

一、国必依山川 233

二、河水崇拜与三代文化 235

三、河、洛为天下之中 243

四、秦汉帝国与河洛传统 248

五、结语:谶纬河洛说的文化意义 253

试论河洛受命仪式及其意义——兼论中国古代文化在秦汉时代的定位 256

一、河洛受命仪式 257

二、龙为河洛受命仪式中的主要灵物 264

三、结语:谶纬河洛说与秦汉时代的文化定位 274

谶纬思潮与三皇五帝史统的构拟 275

一、春秋战国以来对古史的统合综理 276

二、古史建构与祭祀制度 280

三、皇帝祀典溯源 289

四、结语:古史系统与祀典的合一 292

河洛谶纬与刘歆 293

一、衰世预言与谶纬 293

二、河洛受命传说与谶纬 297

三、圣人受命之期与太平理想 301

四、余论:刘歆与河洛谶纬及其影响 307

郑玄三礼学体系考论 311

一、六经文本排列顺序 311

二、礼乐在古代贵族传统中的重要 318

三、儒家礼学的兴起 325

四、三礼体系对孔子以来礼学的改造 337

五、余论:郑玄三礼学体系之合理性问题 347

儒家君子的道德责任伦理人格 355

一、儒家君子道德责任伦理人格理想之提出 355

二、儒家道德人文化的“天”、“命”概念 361

三、结语:儒家道德形上学及其人文理性之思辨深度 369

经书体系概念的形成与变化 370

一、汉代以来的研究 370

二、经本是先秦子书的一种著述体例 389

三、六艺变为六经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398

早期的神权与政权——上古史研究札记 403

中外历史比较札记六则 422

一、领土主权概念之形成 422

二、血缘原则与地缘原则 424

三、盟约仪式的作用、意义 425

四、采地与永佃权 426

五、城邦制度与专制制度 428

六、法律传统与专制制度 443

天人问题在现代 4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