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汉晋春秋通释
汉晋春秋通释

汉晋春秋通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晋)习凿齿著;(清)汤球,黄奭辑佚;柯美成汇校通释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49226
  • 页数:484 页
图书介绍:《汉晋春秋》佚文现仅存100多条、不满2万字。本书参考明杨元裕《读史关键》和清陈景云《纪元要略》二书,于卷首编制了《汉晋春秋纪元要略》,作为全书总冒。与总冒相呼应,于每卷之始、末,酌补该朝代开国、亡国之君的相关史事,或选录当世或后世史家相关的论议,或二者兼取,目的在于使全书及各卷首尾完具、过渡连贯,减少视觉冲击。二是在每条佚文下所作的史料补充。《汉晋春秋通释》全书共分东汉、蜀汉、西晋3卷(目录附后),校定佚文及作史补、笺注,连同前言及附录共约44万字。主要参考、引用文献达200余种。
《汉晋春秋通释》目录
标签:辑佚

汉晋春秋纪元要略 1

汉晋春秋通释卷一 后汉(25—220) 6

光武帝 6

明帝 11

明帝永平元年(58) 16

明帝永平三年(60) 18

明帝永平十五年(72) 20

章帝 22

章帝元和二年(85) 27

质帝 29

质帝本初元年(146) 29

桓帝 30

桓帝延熹二年(159) 31

桓帝延熹四年(161) 33

桓帝延熹七年(164) 36

献帝 38

献帝建安元年(196) 38

献帝建安三年(198) 46

献帝建安四年(199) 62

献帝建安五年(200) 63

献帝建安八年(203) 70

献帝建安十二年(207) 78

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95

献帝建安十五年(210) 112

献帝建安十六年(211) 121

献帝建安十七年(212) 126

献帝建安十九年(214) 129

献帝建安二十年(215) 134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 140

汉晋春秋通释卷二 季汉(221—263)(附魏、吴) 145

昭烈帝 145

昭烈帝章武元年(魏曹丕黄初二年)(221) 148

后主 152

昭烈帝章武三年后主建兴元年(魏曹丕黄初四年、吴孙权黄武二年)(223) 153

后主建兴三年(魏曹丕黄初六年、吴孙权黄武四年)(225) 159

后主建兴六年(魏曹叡太和二年、吴孙权黄武七年)(228) 167

后主建兴七年(魏曹叡太和三年、吴孙权黄龙元年)(229) 187

后主建兴九年(魏曹叡太和五年、吴孙权黄龙三年)(231) 193

后主建兴十一年(魏曹叡青龙元年、吴孙权嘉禾二年)(233) 203

后主建兴十二年(魏曹叡青龙二年、吴孙权嘉禾三年)(234) 206

后主建兴十三年(魏曹叡青龙三年、吴孙权嘉禾四年)(235) 231

后主建兴十五年(魏曹叡景初元年、吴孙权嘉禾六年)(237) 241

后主延熙元年(魏曹叡景初二年、吴孙权赤乌元年)(238) 248

后主延熙四年(魏曹芳正始二年、吴孙权赤乌四年)(241) 260

后主延熙七年(魏曹芳正始五年、吴孙权赤乌七年)(244) 262

后主延熙九年(魏曹芳正始七年、吴孙权赤乌九年)(246) 267

后主延熙十二年(魏曹芳嘉平元年、吴孙权赤乌十二年)(249) 269

后主延熙十五年(魏曹芳嘉平四年、吴孙亮建兴元年)(252) 287

后主延熙十六年(魏曹芳嘉平五年、吴孙亮建兴二年)(253) 294

后主延熙十八年(魏曹髦正元二年、吴孙亮五凤二年)(255) 301

后主延熙二十年(魏曹髦甘露二年、吴孙亮太平二年)(257) 313

后主景耀元年(魏曹髦甘露三年、吴孙休永安元年)(258) 317

后主景耀二年(魏曹髦甘露四年、吴孙休永安二年)(259) 331

后主景耀三年(魏曹奂景元元年、吴孙休永安三年)(260) 332

后主景耀四年(魏曹奂景元二年、吴孙休永安四年)(261) 347

后主景耀五年(魏曹奂景元三年、吴孙休永安五年)(262) 349

后主炎兴元年(魏曹免景元四年、吴孙休永安六年)(263) 352

魏曹免咸熙元年、吴孙晧元兴元年(264) 368

汉晋春秋通释卷三 西晋(265—316) 388

武帝 388

武帝泰始二年(吴孙晧宝鼎元年)(266) 390

武帝泰始七年(吴孙晧建衡三年)(271) 397

武帝泰始八年(吴孙晧凤凰元年)(272) 402

武帝泰始九年(吴孙晧凤凰二年)(273) 410

武帝泰始十年(吴孙晧凤凰三年)(274) 411

武帝咸宁五年(吴孙晧天纪三年)(279) 416

武帝太康三年(282) 420

武帝太康五年(284) 422

武帝太康八年(287) 426

惠帝 427

惠帝元康七年(297) 427

惠帝永宁元年(301) 430

怀帝 435

怀帝永嘉五年(汉刘聪嘉平元年)(311) 435

愍帝 440

愍帝建兴三年(汉刘聪建元元年)(315) 440

愍帝建兴四年(汉刘聪麟嘉元年)(316) 442

衍文 445

附录 448

一、晋书·习凿齿传 448

二、历代评述摘要 452

1.〔晋〕袁宏论魏冒揖让之名而无代王之德 452

2.〔南朝·宋〕刘义庆父子述习凿齿撰《汉晋春秋》之旨 453

3.〔唐〕刘知幾赞习凿齿《汉晋春秋》明顺逆之理 453

4.〔宋〕程颐答门人问论三国之兴蜀为正 454

5.〔宋〕司马光论《通鉴》所以不予昭烈绍汉统而以魏纪年 454

6.〔宋〕刘恕关于昭烈绍汉统与司马光之论难 455

7.〔宋〕王安石、苏轼劝人重修三国史 457

8.〔宋〕唐庚评《三国志》不当改汉称蜀 457

9.〔宋〕朱熹以昭烈绍汉统而以魏吴为僭国 458

10.〔宋〕周必大赞萧常《续后汉书》“合习氏之论” 458

11.〔宋〕高似孙论《三国志》以蜀名汉之失 459

12.〔宋〕黄震驳司马光等论昭烈者每以族属疏远为疑 460

13.〔宋〕章俊卿《群书考索》论三国史书法三则 460

14.〔宋〕王应麟述三国正统之争源流 461

15.〔宋〕周密记时人论正统、正统绝续及正与统之关系 461

16.〔元〕胡一桂论《通鉴》、《纲目》对陈志、习书之传承 464

17.〔明〕丘濬《世史正纲》论改蜀称汉 464

18.〔明〕叶向高赞习氏、朱子矫正陈志、《通鉴》之失 464

19.〔明〕谢陛论陈志之失、习书之得 465

20.〔清〕顾炎武谓正统之论始于习凿齿 466

21.〔清〕彭孙贻称凿齿之论可谓万古卓识 466

22.〔清〕朱彝尊为陈寿辩护 467

23.《四库提要·三国志》倡知人论世说 468

24.〔清〕钱大昕为陈寿辩护 468

25.〔清〕康发祥论陈寿抑扬过当是忘本 469

26.〔民国〕刘咸炘评清儒为陈寿辩护 469

27.饶宗颐论中国史学史上之正统论 470

28.《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记《汉晋春秋》 473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4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