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微咸水滴灌荒漠植物研究
微咸水滴灌荒漠植物研究

微咸水滴灌荒漠植物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新林,王振华,杨广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1615787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围绕微咸水滴灌典型荒漠植物耗水规律及水分生长关系、微咸水滴灌胡杨和梭梭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微咸水滴灌胡杨和梭梭生理生态响应特征等内容进行论述,并按以上内容分为三篇。本书可作为农业水土工程、生态水文、土壤物理等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材料,也可供相关专业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微咸水滴灌荒漠植物研究》目录

第一篇 微咸水滴灌技术与典型荒漠植物耗水规律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3

第二节 微咸水灌溉基础理论 5

第三节 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4

第四节 本篇主要研究内容 24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6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26

第二节 供试植被 26

第三节 试验方法 27

第三章 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梭梭植物耗水规律与生长过程 33

第一节 植被耗水规律 33

第二节 不同矿化度灌溉水条件下梭梭植物耗水规律 35

第三节 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微咸水灌溉梭梭耗水规律 38

第四节 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对梭梭生理指标的影响 39

第五节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梭梭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3

第六节 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梭梭水分生长函数 47

第七节 梭梭植物测坑滴灌条件下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特征 50

第四章 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柽柳的耗水与生长过程 54

第一节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下的柽柳耗水规律 54

第二节 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对柽柳生理指标的影响 55

第三节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下对柽柳生长指标的影响 57

第四节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下对柽柳冠幅的影响 61

第五节 盐分胁迫对柽柳生长过程的影响 61

第六节 柽柳耗水生长规律 62

第七节 柽柳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特征 63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66

第一节 小结 66

第二节 展望 68

主要参考文献 70

第二篇 微咸水滴灌技术与典型荒漠植物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83

第一章 绪论 83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83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85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98

第四节 本篇研究内容 98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100

第一节 试验区概况 100

第二节 供试植物 100

第三节 试验设计 101

第四节 试验内容与仪器 102

第三章 咸水滴灌对胡杨生理、生长耗水和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107

第一节 咸水滴灌胡杨的耗水与生长分析 107

第二节 胡杨生育期内土壤水盐动态变化 111

第三节 咸水灌溉胡杨生育期内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 117

第四节 咸水灌溉对胡杨生理生长的影响 12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35

第四章 咸水滴灌对梭梭植物耗水、土壤盐分和生理生长的影响 137

第一节 不同盐分处理梭梭田间耗水分析 137

第二节 咸水灌溉梭梭生育期内土壤盐分累积规律 139

第三节 咸水灌溉对梭梭生理生长的影响 14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51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153

第一节 结语 153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155

主要参考文献 157

第三篇 微咸水滴灌技术与典型荒漠植物生理生态响应特征 169

第一章 绪论 17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73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179

第一节 试验概况 179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81

第三节 试验处理 182

第三章 水、盐胁迫下胡杨、梭梭植物各生长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186

第一节 胡杨、梭梭茎粗在水、盐胁迫下的生长规律 186

第二节 胡杨、梭梭株高在水、盐胁迫下的生长变化规律 192

第三节 胡杨、梭梭冠幅生长在水、盐胁迫的变化规律 197

第四节 胡杨、梭梭新枝在水、盐胁迫下的生长变化规律 20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06

第四章 水、盐胁迫下胡杨、梭梭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208

第一节 胡杨、梭梭叶绿素含量在水盐胁迫下的变化规律 208

第二节 胡杨、梭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水、盐胁迫下的变化规律 214

第三节 胡杨、梭梭丙二醛含量在水、盐胁迫下的变化规律 219

第四节 胡杨、梭梭膜透性在水、盐胁迫下的变化规律 224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27

第五章 咸水灌溉水、盐阈值预测及初步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229

第一节 模型建立 229

第二节 水、盐阈值预测 231

第三节 评价体系 23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42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243

第一节 结语 243

第二节 展望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