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现代汉语属性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属性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属性范畴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春卉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7521402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属性指称和属性表达两方面展开论述,分别讨论二者相关的表现形式及其语义语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相关问题.首次建立起现代汉语属性范畴系统,为观察语言现象,描写语言事实和解释语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现代汉语属性范畴研究》目录

引言 属性范畴界说 1

一、属性和属性范畴 1

二、属性范畴的两大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

三、属性范畴研究的意义与本书基本结构 7

第一章 属性指称论(上):属性指称的形式载体——属性名词 14

第一节 属性名词是属性指称的语言形式载体 14

一、属性指称与属性名词 14

二、属性指称的需要与属性名词的产生 16

三、事物属性名词和动作属性名词 18

第二节 属性名词研究现状及其词类地位 21

一、名词分类研究综述 21

二、属性名词研究现状 24

三、属性名词在本书名词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27

第三节 属性名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判定标准 36

一、属性名词的句法功能 36

二、‘有+N属性”与“N属性+上”的语义语法特点 41

三、属性名词的判定标准 50

第四节 单音反义形容词构成的属性名词 53

一、“AB”单音反义形容词组合的性质 54

二、“AB”类属性名词与其他属性名词的关系 59

三、“AB”类属性名词的语法特点 62

小结 65

附录 《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中的属性名词 66

第二章 属性指称论(下):两类属性名词明确指称的方式 69

第一节 “N属性主体+N事物属性”与“V属性主体+N动作属性 ” 69

一、事物属性名词明确指称的重要方式:“N属性主体+N事物属性” 70

二、动作属性名词明确指称的重要方式:“V属性主体+N动作属性” 72

第二节 N事物属性的语义依附性与属性领属的特点 73

一、事物领属、关系领属与属性领属 74

二、三类领属关系的不同变换形式 83

三、属性名词不能用“的”字结构转指 87

第三节 明确属性指称与“V属性主体+N动作属性”偏正结构的成因 94

一、“ V+N”偏正结构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4

二、N动作属性的语义依附性与“V属性主体+N动作属性”偏正结构的成因 102

三、与“V双+N动作属性”相关的歧义结构 113

小结 116

第三章 属性表达论(上):属性表达的类型及其表达形式 119

第一节 属性值表达与属性特征表达 119

一、属性值与属性特征 119

二、属性值与属性特征的表达形式 121

第二节 属性值的表达 124

一、数量短语和属性值的表达 124

二、序数词与属性值的表达 132

三、名词及名源性区别词与属性值的表达 140

四、用途功能属性值的表达与“V+N”偏正结构的成因 149

五、“题词”、“炒蛋”等“V+N”式名词的结构类型 170

六、用途功能属性值的表达与动源性区别词 181

七、形容词与属性值的表达 188

第三节 属性特征的表达 190

一、形容词与属性特征的表达 190

二、区别词与属性特征的表达 203

三、名词与属性特征的表达及相关歧义现象 204

第四节 属性名词在属性表达中的地位及其隐现激活机制 207

一、属性名词在属性表达中的接口地位 207

二、属性名词的隐现与激活机制 210

三、属性名词与部分名词的隐现与激活机制比较 217

四、“NP+VP+AP”主谓主语句与主谓谓语句 221

五、汉语的音节韵律特点与属性名词的冗余使用 228

小结 231

第四章 属性表达论(下):属性特征表达专题研究 235

第一节 事物属性形容词与动作属性形容词 236

一、事物属性特征、动作属性特征与形容词分类 239

二、事物属性形容词和动作属性形容词的语法差异 243

三、动作属性形容词和事物属性形容词的判定标准 265

附录 《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能作状语的形容词 269

第二节 属性特征明确表达的需要与“A+N”区别词性结构的形成 271

一、属性特征明确表达的需要与“A+N”区别词的形成 272

二、属性特征明确表达的需要与区别词性结构“A单+N属性” 274

三、表属性特征语素的有无与区别词、属性名词的构成 283

四、区别词与区别词性结构的句法功能 294

第三节 属性值或属性特征的询问方式“(有)多A” 298

一、“中性问”与“偏向问” 299

二、“中性问”与“偏向问”在确山方言中的形式差异 300

三、普通话中被“中性问”掩盖了的“偏向问” 304

第四节 属性表达的错位组合与移就修辞格以及词义引申 307

一、移就格与普通定语的纠葛 308

二、移就与词义引申 311

三、移就与通感的界限 314

第五节 非度量类属性特征的典型性与比喻句的形成 315

一、属性:比较和比喻的比较点 319

二、异质性不是比喻构成的必要条件 324

三、非度量类属性特征的典型性是比喻构成的前提 338

四、异质性的地位与比喻句的三种结构模式 341

五、比喻与比较的形式差异 354

小结 357

结语 361

参考文献 366

后记 3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