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冷余生,解飞厚主编;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16045424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有关高等教育的性质、发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重点论述了大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工作,并就大学教学的整体改革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高等教育学》目录

第一章 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1

一、教育科学中的高等教育学科 1

(一)教育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1

(二)高等教育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二、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 3

(一)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 3

(二)学习与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5

三、本书的基本结构与学习方法 7

(一)本书编写的原则 7

(二)本书的基本结构 7

(三)学习高等教育理论的方法 8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11

一、高等教育的性质 11

(一)教育的本质特点 11

(二)高等教育的性质 15

二、高等教育的任务 20

(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0

(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22

(三)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23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26

一、中外古代高等教育 26

(一)中国 26

(二)外国 29

二、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33

(一)欧洲 33

(二)美国 35

三、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7

(一)建国前 37

(二)建国后 42

第四章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48

(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48

(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58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60

(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 60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任务 62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6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 68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概述 68

(一)教育目的的规定性 68

(二)教育目标的规定性及其与教育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69

(三)教育目的的变化与发展 71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73

(一)什么是社会发展 73

(二)什么是人的发展 75

(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77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的价值取向 79

(一)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79

(二)教育的适应性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本条件 82

(三)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矛盾 83

四、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 85

(一)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 85

(二)中国教育的服务方向 86

(三)中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87

五、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89

(一)教育目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89

(二)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 90

(三)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94

(四)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97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100

一、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100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 100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02

(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03

二、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历史发展 107

(一)层次结构 107

(二)科类结构与专业结构 114

三、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119

(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 119

(二)高等教育科类与专业结构的优化 122

第七章 现代大学职能与院校发展 125

一、现代大学职能 125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25

(二)现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127

(三)现代大学职能的发展 132

二、院校发展 135

(一)高等学校分类 135

(二)高等学校定位 137

(三)院校研究 139

第八章 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 142

一、教学与教学过程概述 142

(一)教学的概念 142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146

二、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54

(一)大学教学的专业性 155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55

(三)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156

三、大学教学的整体改革 157

(一)教学是在改革中发展的 157

(二)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目标 158

(三)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策略 161

第九章 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64

一、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164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 164

(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 167

(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169

二、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172

(一)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 172

(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174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177

三、大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180

(一)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 180

(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83

第十章 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185

一、课程概述 185

(一)课程的概念 185

(二)课程的作用 186

二、制定课程的依据 187

(一)高等教育目标 187

(二)科学知识体系 188

(三)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 188

(四)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 189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 190

(一)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191

(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192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193

(四)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 193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194

(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95

(七)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 196

(八)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196

四、教学内容的更新 197

(一)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层次 198

(二)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途径 198

(三)应将科学前沿的介绍纳入教学内容 199

第十一章 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201

一、教学方法概述 201

(一)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 201

(二)大学教学方法的作用 204

(三)大学教学方法的结构 205

二、讲授方法 208

(一)讲授方法的作用 208

(二)讲授内容的处理 209

(三)讲授方法的运用 211

(四)备课 215

三、自学方法 216

(一)自学与自学能力的概念 216

(二)自学的意义及其教学条件 218

(三)自学的基本方法 220

(四)自学指导的基本途径 221

四、科研训练方法 224

(一)科研训练的任务与意义 224

(二)科研训练的形式与方法 226

(三)科研训练的组织与指导 228

(四)科研训练的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 231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31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232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 235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237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40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240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实质 240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242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244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 244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46

(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 248

三、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应用 250

(一)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的特点 250

(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251

(三)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253

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255

(一)校园网络 255

(二)多媒体演示教室 256

(三)多媒体网络教室 257

第十三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59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259

(一)健康新概念 259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59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60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60

(一)自我概念的矛盾性 260

(二)情绪情感的多样性 262

(三)意志品质的两面性 263

(四)性心理的复杂性 264

(五)恋爱心理的普遍性 265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 267

(一)心理障碍 267

(二)心理健康教育 268

第十四章 大学教师教学评估 274

一、教学评估的概念 274

(一)教学评估的本质 274

(二)教学评估的价值判断准则 275

二、教学评估的意义 276

(一)实现国家对大学的质量监控 276

(二)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共同要求 277

(三)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 278

(四)学校考核教师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279

三、教学评估的产生与发展 280

四、教学评估的一般结构 285

(一)目标子系统 285

(二)指标子系统 285

(三)评估人员子系统 285

(四)评估对象子系统 286

(五)方法子系统 286

五、教师课堂教学评估 286

(一)学生评教 287

(二)同行教师评估 290

六、关于教师教学评估的现代观点 293

(一)评价机制: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 293

(二)评价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 294

(三)评阶技术:一致性、全面性与简单性 295

(四)评价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296

第十五章 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 298

一、大学的学术追求 298

(一)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301

(二)大学在学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305

二、大学的科学研究 305

(一)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307

(二)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原则 310

(三)对我国大学科研工作问题的思考 314

(四)高等教育研究 316

第十六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316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316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国际比较 316

(二)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319

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 323

(一)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324

(二)高等学校管理机构及职能 326

(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327

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331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概述 331

(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332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337

参考文献 3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