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创造“传统”  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
创造“传统”  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

创造“传统” 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湄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745847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晚清到五四,“国学”的重点是研究和书写中国学术思想史,赋予之以新解新意,拆散固有的“传统”而用“现代”的视角和框架重新构建“传统”。这意味着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文化的境遇下重新进行自我“创造”。本书具体考察了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诠释和重构,着力揭示其背后的现实关怀及思想意图,分析他们怎样用“新知”阐释“旧学”、依“旧学”吸收“新知”,从而实现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的。重温晚清民初之际对“传统”的再创造及其利弊得失,将为我们时代的文化重建带来重要的思想启示。
《创造“传统” 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目录

导论 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与“传统”的创造 1

一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1

二 平视“五四”与“晚清” 10

三 思想史研究和超越五四的中国新文化 19

第一章 梁启超的“学术”观念及其儒学性格 25

一 晚清今文经学对儒家“大学”之道的回归 26

二 学术、人才、风俗与政治 33

三 “科学之上不可不更有身心之学以为之原” 39

四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42

五 结语 49

第二章 “事上磨炼”的“新道学”——五四后梁启超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构及其思想意图 51

一 引言 51

二 “日损之道”与“日益之学” 54

三 梁启超的“新文化运动”方案 60

四 孔学本意: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宗教 66

五 回到“晚明”去 70

六 从戴震、颜李到阳明学 75

七 余论 84

第三章 “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 87

一 以“佛之说因果”明“人群进化之因果” 88

二 “人类将来之进化当由何途?当以何为归宿?” 95

三 “回心”之变与“适时”之变 98

四 “因果之义,晰言之当云因缘果报” 102

五 结语 109

第四章 “齐物”世界中的“学术”“道德”“风俗”与“政治” 111

一 从章太炎为魏晋士风翻案说起 113

二 “学术”以“真理”为归趣 116

三 “学术”与“成德” 120

四 不以“真谛”坏“俗谛” 126

五 “分异政俗,无令干位” 131

六 结语:“齐物”的世界 136

第五章 章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上)——以《春秋》学三变为中心 139

一 引论 139

二 《春秋》“义经而体史” 143

三 孔子诚不制“礼” 149

四 “疑古”思潮及其对《春秋》《左传》的科学研究 152

五 孔子的“史识” 155

六 小结:“六经”是孔子“良史之学” 160

第六章 章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下)——兼论章太炎“经学”观念及其变化 164

一 《周易》中的“历史哲学” 166

二 孔子“删诗之志” 175

三 孔子“序《书传》” 180

四 孔子“立于《礼》” 185

五 取消“经学”的“经学”观念 189

六 “六经皆史,微有语病” 195

七 总论 201

第七章 胡适的“幽灵”——胡适研究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思想动态 204

一 五四启蒙运动的“急先锋” 205

二 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知” 212

三 从“启蒙先师”到“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219

四 “反思现代性”境域中的胡适 227

五 余论:如何超越胡适式“自由主义”及其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30

第八章“具体而微的哥白尼革命”——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传统的“再造” 234

一 引言 234

二 人本主义和理智主义的“中国根底” 237

三 宋代新儒学的“主内派”和“主外派” 246

四 清代的“新经学”与“新理学” 253

五 从“中国哲学史”到“中古思想史” 263

六 以“中年的见解”重写“中国古代思想史” 272

七 超越胡适式“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280

附录一 傅斯年的“中国大历史” 284

附录二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变迁与分歧 299

一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批判:中国现代文化“主体”的挺立与空心化 300

二 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保守心态 306

三 市场化时代的文化价值危机 310

四 “中国现代性”与“中国文化” 313

五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认同 316

六 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提20世纪80年代的关切——中国现代文化形态及其主体的重建? 321

参考文献 32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