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
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

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岩,赵文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2463359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为十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资源城市的历史贡献与教训,我国资源诅咒的主要表现,我国产生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我国资源诅咒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我国突破资源诅咒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国突破资源诅咒取得的主要经验,资源型城市转型立法与规划:构建突破资源诅咒的根基,加快经济转型:突破产业结构严重扭曲诅咒,加快社会转型:突破资源富有居民贫困诅咒,规范矿业开发:突破无序开采和资源浪费诅咒,加快生态环境转型:突破生态环境恶化诅咒,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突破矿竭城衰诅咒,加快体制创新:突破体制僵化诅咒,加强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突破宏观调控不力诅咒,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展望。
《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和分布 1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 1

(二)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 3

(三)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 3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数量、分布和特征 5

(一)从旧中国接手的资源型城市 5

(二)新中国建立的资源型城市 6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和分布 6

(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8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 9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9

(二)开始改革开放至转型前夕(1979~2000年) 11

(三)开始转型以来(2001年至今) 14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模型 17

参考文献 19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与教训 20

一、历史贡献 20

(一)成为全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的主体 20

(二)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三)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就业3.1亿人 23

(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3

(五)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3

(六)工业文化的发祥地 24

二、历史教训 24

(一)缺乏对资源性产业生命周期的全面认识 24

(二)缺乏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 25

(三)资源开采过度、无序 26

(四)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26

(五)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27

(六)制度和机制建设欠缺 27

参考文献 28

第三章 我国资源诅咒的主要表现 29

一、资源枯竭问题 30

(一)资源枯竭问题严重 30

(二)资源枯竭是资源型城市一切问题的总根源 32

二、经济发展问题 35

(一)经济总量小,横向比较仍然落后 35

(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 38

(三)接续替代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 40

(四)第三产业比重低 40

(五)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 43

三、社会民生问题 43

(一)就业问题 44

(二)贫困问题 48

(三)社会保障问题 54

(四)医疗卫生问题 56

(五)教育问题 56

(六)棚户区改造和安居工程建设问题 56

(七)国有企业和厂办大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60

四、生态环境问题 62

(一)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62

(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64

(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67

(四)治理速度滞后,一些城市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72

(五)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73

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74

(一)资源勘查问题 74

(二)资源开采问题 75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77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77

(二)城市中心功能不强 79

七、人才流失问题 79

(一)出现人才“留不住、引不进”双重叠加 79

(二)职工队伍日益近亲繁殖,整体素质下降 80

八、资金短缺问题 81

(一)转型需要巨额成本 81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资金短缺,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81

(三)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造血功能不足 84

九、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85

十、稳定问题 85

参考文献 86

第四章 我国产生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 87

一、体制原因 87

(一)旧体制人为分割资源产业链,造成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 87

(二)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矿业开发秩序混乱 88

(三)国有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多,地方政府背上沉重包袱 89

(四)矿城关系没有理顺,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90

(五)国有企业比重仍然过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91

(六)“飞地”管理体制制约转型发展 92

二、地理区位原因 92

(一)部分城市自然环境恶劣,转型成本高 92

(二)多数城市地理区位差,聚集生产要素能力弱 93

三、技术原因 94

(一)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研能力较弱 94

(二)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 94

(三)技术落后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95

(四)技术落后导致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严重 96

(五)技术落后导致我国海洋利益受损 96

四、政策与制度原因 96

(一)政府偏好一事一议的政策模式 97

(二)矿业权制度存在缺陷 97

(三)税收制度存在缺陷 98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 99

(五)城市规划制度存在缺陷 99

五、机制原因 100

(一)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影响资源开发利用 100

(二)衰退产业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影响了衰退产业退出并产生了一系列困难 101

(三)接续替代产业援助机制尚未形成,致使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 102

(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机制尚未建立,修复治理效果不理想 102

(五)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改革 104

(六)未雨绸缪机制尚未建立 104

六、法制原因 105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滞后 105

(二)现行的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105

(三)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并存 108

七、理论与观念原因 109

(一)理论原因 109

(二)观念与指导思想原因 110

八、转型本身原因 111

(一)转型更复杂、更艰巨 111

(二)转型时间短,缺乏经验 111

参考文献 112

第五章 我国资源诅咒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113

一、中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比较 113

二、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借鉴 115

参考文献 117

第六章 我国突破资源诅咒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18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119

(一)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119

(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121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124

二、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 128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130

(一)资源型城市采掘业的比重逐步下降 130

(二)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132

(三)部分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结构逐年优化 132

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成效 133

五、民生问题明显改善 138

(一)实现了几百万矿区劳动力大转移,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138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140

(三)职工和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142

(四)棚户区改造成效显著 145

(五)其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48

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151

七、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 153

(一)大批中直矿业企业下放地方 153

(二)对一批资不抵债矿业企业政策性破产 154

(三)国有矿业企业全面改革 155

八、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 156

九、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成效巨大 157

十、出台了全国性的突破资源诅咒的纲领性文件 157

(一)38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157

(二)38号文件的历史作用 159

十一、在评估基础上编制了可持续发展规划 159

(一)对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进行了评估 159

(二)编制了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 161

参考文献 162

第七章 我国突破资源诅咒取得的主要经验 163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是转型的前提 163

二、未雨绸缪、及早动手是转型的关键 164

三、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型的战略重点 166

四、因地制宜发展多元接续替代产业是转型的根本思路 167

(一)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167

(二)发展多元接续替代产业推动转型 170

(三)立足于发展内需产业拉动转型 170

五、环境治理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相结合是转型的重要方面 171

(一)环境治理民生项目优先 171

(二)环境治理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相结合 171

六、富裕民生是转型的最终目的 172

(一)实施就业优先的转型战略 172

(二)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的战略 174

(三)实施大规模改造棚户区的安居工程战略 175

七、体制创新是转型的重要保障 175

(一)体制创新 175

(二)“城矿融合、共建共转”是转型的重要合力 176

八、科技和金融创新是转型的重要动力 177

(一)依靠科技创新进行转型 177

(二)依靠科技人才进行转型 179

(三)金融创新 179

九、建立长效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81

十、园区和项目建设是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 182

(一)园区建设经验 182

(二)项目建设经验 183

十一、调整城市空间规划是转型的重要平台 185

(一)通过调整城市规划促进经济和社会转型 185

(二)加快区域城市同城化步伐 186

十二、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是转型的重要助推力 186

(一)将城乡一体化作为全面转型的重要内容 186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187

十三、域外开放合作是转型的重要渠道与动力 188

(一)利用域外资源加快转型 188

(二)加强域外开放合作促进转型 188

(三)依靠龙头企业以商招商 189

十四、依靠自身努力和内生力量是转型的基点 189

十五、国家和省的有力支持是枯薄城市转型必不可少的外因 190

(一)对枯薄型城市国家和省级政府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90

(二)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 192

参考文献 193

第八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立法与规划:构建突破资源诅咒的根基 194

一、法制建设 194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规范的重点 194

(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的基本价值标准 195

(三)资源型城市法制建设的基本框架 196

(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98

二、制定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 203

(一)制定规划的重要性 203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的类型 204

(三)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 206

(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 208

(五)规划的实施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九章 加快经济转型:突破产业结构严重扭曲诅咒 210

一、改造和合理发展资源性产业 210

二、培育和发展优势接续替代产业 212

(一)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发展接续产业 212

(二)立足本地差异化优势发展替代产业 214

(三)高位对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215

(四)设立接续替代产业开发区,提高产业聚集度 216

(五)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217

三、发展服务业 218

(一)把服务业作为城市转型的一个主攻方向 219

(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 219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223

五、资源性衰退产业退出 225

(一)衰退产业退出的总体思路 225

(二)制定闭矿破产规划 226

(三)退出时盘整——技术、资金、设备、人员的转移 226

六、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 227

七、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229

参考文献 230

第十章 加快社会转型:突破资源富有居民贫困诅咒 231

一、扩大就业 232

(一)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特别援助政策 232

(二)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233

二、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34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234

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235

五、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236

六、深化棚户区改造和安居工程建设 236

第十一章 规范矿业开发:突破无序开采和资源浪费诅咒 238

一、资源勘查 238

二、资源采掘 239

三、资源加工与利用 241

(一)资源加工 241

(二)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 241

四、资源战略储备 244

参考文献 245

第十二章 加快生态环境转型:突破生态环境恶化诅咒 246

一、生态保护 246

二、环境污染治理 247

三、地质灾害治理 249

四、土地复垦 250

参考文献 250

第十三章 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突破矿竭城衰诅咒 251

一、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251

二、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252

(一)资金构成 252

(二)资金来源 253

(三)资金用途 254

(四)资金管理 254

三、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254

(一)企业是资源开发补偿的责任主体 254

(二)资源开发补偿的目的和范围 255

(三)资源开发补偿的资金来源 255

(四)建立历史遗留问题补偿机制 255

(五)建立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制度 255

四、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256

(一)建立衰退产业预警制度 256

(二)建立衰退产业转产基金制度 257

(三)建立政策支持产业退出制度 257

(四)从法律、制度、资金等方面建立对退出产业的援助 258

五、建立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 258

(一)通过国家转移支付支持替代产业发展 258

(二)通过优惠政策支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259

(三)引进资金促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259

(四)制定接续替代产业扶持的依据和标准 260

六、建立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260

(一)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 261

(二)推进市场化导向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配套改革 261

(三)改变资源税征税方式 262

七、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262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62

(二)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262

(三)建设创新人才队伍 263

(四)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263

八、资源开发约束与激励机制 265

(一)资源开发约束机制 265

(二)资源开发激励机制 265

九、推进城乡一体化机制 266

(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66

(二)推进城乡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267

(三)优化城乡功能格局 267

(四)鼓励城市工业、资金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267

(五)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 267

第十四章 加快体制创新:突破体制僵化诅咒 268

一、加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领导 268

(一)建立统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 268

(二)实行市矿统筹管理新体制 270

二、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政府的转型责任制度 272

(一)落实资源型城市政府对转型的主要责任 272

(二)充分发挥资源型企业的转型主体作用 275

参考文献 278

第十五章 加强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突破宏观调控不力诅咒 279

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支持与指导 279

二、加强省级政府调控、支持与指导 284

第十六章 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展望 287

一、进入全面转型新阶段 287

二、在继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寻规律 289

三、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基本达到转型目标 290

四、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291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市的含义及意义 291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市的主要标准和基本条件 293

附表 296

附表1我国2002年界定的118个资源型城市名单和地区分布 296

附表2 2002年界定的118个资源型城市资源类型分布 297

附表3我国2013年界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名单和地区分布 297

附表4国务院确定的转型试点城市和3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301

附表5我国2013年认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状况名单 3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