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佛教伦理学导论  基础、价值与问题  上
佛教伦理学导论  基础、价值与问题  上

佛教伦理学导论 基础、价值与问题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哈维著;李建欣,周广荣译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32561054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向对佛教感兴趣的学生、学者、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佛教伦理学。英文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 该书以清新简洁的风格为那些对佛教没有太多了解的读者而写。它对佛教伦理学的性质及其演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和描述,既考虑到各个佛教传统之间共同的主题,同时也不忽视它们各自的特色。该书在对佛教伦理学的共同基础和核心理念进行详细分疏的基础上,不惜把大量的笔墨都放在佛教伦理学对当前全球所关注许多问题的分析上:诸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济、战争与和平、安乐死、流产、男女平等和同性恋等等。该书作者充分利用佛教经典和有关佛教徒行为的历史记载以及当代记录,描述了现在的佛教伦理学并对其各种观点进行评述,作者还把佛教伦理学应用到一些新的领域中去。《佛教伦理学导论》英文版一经面世,就好评如潮:“内容广泛,细致、敏锐,使人深受启发。”“是一部学术杰作,是对整个佛教伦理传统的一次精彩而又深入的巡礼。”“标志着佛教伦理学研究新纪元的开始。”“其搜集材料之丰富、涉及面之广阔为近年来罕见,将来任何一位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人都绕不过的一个界碑。”“不能想象将来要在佛教伦理学领域有所作为的人能不首先参考这部书。这是促
《佛教伦理学导论 基础、价值与问题 上》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佛教伦理学的共同基础 7

一、指导佛教徒的文献 7

二、轮回与业 10

1.轮回诸界 11

2.业与果报 13

3.业之定律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15

4.行为的“业报” 16

5.业报与动机 18

6.作为无上的“业报福田”的僧伽 20

7.业与宿命论 22

8.业之作用的灵活性 23

(1)延迟的业报 23

(2)品质的影响 25

(3)忏悔与认错 25

9.轮回、业与动机 27

三、四圣谛 30

1.苦 32

2.无常 34

3.无我与尊重他人 35

4.八正道 36

5.圣者 38

6.关于圣道伦理学的地位 39

7.智慧、灵巧和有益的行为 41

8.“超越产生业报和致命行为”的阿罗汉 42

四、行为哲学 45

1.区分善恶行为的标准 45

2.与西方伦理体系的比较 47

3.意图、知识与行为的有害程度 50

五、结论 57

第二章 佛教的核心价值 59

一、布施 60

共享业报 63

二、持守优婆塞戒 65

1.第一戒:不杀生 68

2.第二戒:避免偷盗和欺骗 69

3.第三戒:避免奸淫 70

4.第四戒:避免说谎和其它错误的言论 74

5.第五戒:自制 76

6.戒律和持戒的性质 79

7.持守部分戒律与破戒的问题 81

8.持守其他的戒律 86

三、僧尼的价值观念 88

1.禁欲 89

2.僧尼生活的作用 90

3.僧尼的戒律 92

4.和谐、共享与精神友谊 95

四、人际关系伦理学 97

1.父母与孩子 97

2.其他关系 99

3.婚姻关系 100

五、慈爱与悲悯 103

六、社会伦理 109

1.社会的团结与平等 109

2.参与佛教 112

3.政治理想 112

4.“人权”与佛教 118

六、结论 122

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重点与适应 123

一、菩萨乘 123

1.大乘佛教中的悲与智 124

2.发菩提心 126

3.修行菩萨地 128

二、菩萨的伦理 130

菩萨戒 132

三、善巧方便与破戒 134

1.慈悲的杀生 135

2.仁慈地偷盗、通奸和说谎 140

3.谁会实施这些行为并且它们是强制性的吗? 141

四、大乘佛教思想与实践的一些特有的宗派 142

1.怛多罗 142

2.净土宗 144

3.禅宗 145

4.日莲宗 146

五、大乘佛教对寺院生活的重新评价 147

六、结论 149

第四章 如何对待自然界 151

一、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 151

二、不伤害动物 157

1.动物献祭 158

2.食肉 158

(1)原始、上座部佛教中的食肉 160

(2)大乘佛教中的食肉 163

3.畜牧业 166

4.病虫害控制 167

5.动物实验 168

三、积极爱护和帮助动物 170

四、植物、树木和森林 174

五、保护与环境主义 177

六、结论 185

第五章 经济伦理 186

一、在家信徒的经济伦理 186

1.正命 187

2.有助于获得现世成功的道德和精神品质 188

3.对收入的适当使用 189

4.佛教布施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191

5.佛教徒对待财富的态度 195

6.统治者的经济伦理 197

7.经济分配的正义性 202

二、寺院经济 204

三、佛教与资本主义:韦伯的“新教伦理”的观点 206

日本的情况 211

四、佛教经济学 216

1.经济学的目的及其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220

2.对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模式的批判 222

五、佛教与现代世界的经济学 225

1.斯里兰卡的利益众生运动 226

2.现代日本经济中的佛教因素 235

六、结论 238

第六章 战争与和平 239

一、佛教突根源的分析 239

二、冲突的解决 241

1.经济方式 241

2.一种非暴力的道德姿态 241

3.商与强调战争对彼此的伤害 242

4.减少仇恨和培养忍耐的思考 243

5.忍辱与宽容 246

6.缓和一种情境 248

三、对暴力世界之非暴力的沉思 250

四、士兵的地位 254

五、佛教介入暴力及与之所做的“辩护 256

1.斯里兰卡 256

2.东南亚 261

3.中国 264

4.日本 265

六、现代世界佛教争取和平的行动 270

1.日本日莲宗的和平活动 271

2.作为平息斯里兰卡冲突的一支力量的利益众生运动 275

3.佛教徒救助柬埔寨的行动 277

七、结论 2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