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风雅大太行
风雅大太行

风雅大太行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怀中,沈琨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47405215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区域历史地理著作,以太行山为区域中心,从先秦时期开始,下述至近代,从自然特色、地理形胜、历史沿革、著名事件人物、建筑民俗等角度,多方位揭示华北地区从太行山发源而出的区域文化,以及太行山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本书兼具学术研究和资料汇集,文字通俗,普及性强,从而读者面更广。
《风雅大太行》目录
标签:风雅 怀中

第一章巍乎甚尊其名太行——走笔千里话太行 1

巨龙形的主干山势 2

追古述今说沿革 5

中华民族的摇篮 8

“太行为天下脊” 9

古都“旋趾于其下” 11

“得太行而得天下” 12

“豸”字型的旁系支脉 13

第二章山高源远水长流——太行“水经”新注 15

清浊相揉为一河:漳河 16

一路高唱雁塞歌:滹沱河 20

一道清流入黄河:沁河 23

河水洋洋古韵长:卫河 27

北流活活过滏口:滏阳河 31

一曲悲歌慷慨多:拒马河 33

桃花夹岸清溪水:唐河 38

山欲阻挡水要奔:大沙河 40

第三章雄关险道接穹苍——太行“八陉”与古关寻踪 43

古道车辚马箫箫——第一陉轵关陉 45

羊肠险峻入高关——第二陉太行陉 47

悬天曲径成遗迹——第三陉白陉 50

峡谷幽长隐弓弦——第四陉滏口陉 54

辙印深深隘重重——第五陉井陉 57

古道奇峡战云飞——第六陉飞狐陉 61

河山带砺上紫荆——第七陉蒲阴陉 65

峰峦叠翠走居庸——第八陉军都陉 68

第四章群山万壑赴京门——环绕太行的古都群落 73

中原形胜 风水宝地 74

旋趾太行 大都雄魂 77

风雨沧桑 名都异彩 87

寻寻觅觅 古都纷呈 94

灿若群星 小国都邑 98

帝王陵寝 墓草青青 99

第五章金戈铁马刀枪鸣——太行古战争与古战场凭览 111

炎黄文明的奠基战:涿鹿之战 112

周克商之大决战:牧野之战 114

变被动为主动的战例:阏与之战 116

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 118

破釜沉舟败秦军:巨鹿之战 123

背水阵大破陈余:井陉之战 125

摧轮诘屈走羊肠:壶关之战 127

奇袭的典型战例:潞州之战 129

两军相争勇者胜:巴公原之战 130

围城打援的战例:晋阳之战 132

太行山北段抗辽英雄:杨家将 134

太行山南段抗金英杰:“八字军”与“忠义社” 136

声东击西的战例:夹击居庸关 138

第六章寸土寸血铸丰碑——抗日在太行山上 141

千仞壁立 血染关山——太行山抗日的重要战役 142

将星陨落 千秋楷模——殉国太行的爱国抗日将领 158

第七章猛士挥戈唱大风——八路军光辉业绩耀千秋 177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抗日烽火遍太行 178

红色圣地 万古丰碑——太行山的革命纪念地 188

第八章千年精华荟此间——太行山古建筑巡礼 197

华夏古文明 历史赋遗珍——山西太行山古建筑 198

壮美大中原 文物多瑰宝——河南太行山古建筑 215

京畿拱卫地殿宇好巍峨——河北太行山古建筑 226

京华遍胜迹 富丽又堂皇——北京太行山古建筑 239

古长城 古城池 古村落 古民居 250

第九章一望青山秀色迷——太行山自然风光掠影 257

地貌奇观:大山运动兀起的雄峦秀峰 259

深谷奇峡:鬼斧神工造就刚柔跌宕 268

森林蓊郁:美丽外衣镶嵌绿色宝石 276

青山岭外:阅不尽人文景观留胜迹 284

山重水复:读不完河声瀑韵大文章 290

第十章物华天宝地蕴丰——太行物产篇 297

千里太行 煤铁之乡 298

陶瓷世界 名窑异彩 303

特色名产 争艳斗奇 308

民间技艺 巧夺天工 314

特色食品 趣味盎然 323

第十一章乡情俗韵古风存——太行风情录 327

盛大的民众狂欢 328

醉人的民间戏曲 335

喧阗的曲艺鼓乐 342

古老的“武术之乡” 347

十二章百代俊杰奋如云——太行人物谱 351

帝王篇:九五之尊 独居无上之高端 352

文臣武将篇:建功立业 位处庙堂之高层 357

思想哲学家篇:天人之思 究宇宙之本真 366

文学家篇:砚田笔耕 书写天下之万状 370

艺术家篇:山水真韵 谱绘审美自由之精神 378

科学家篇:境界超远 立蹈先进之峰巅 387

释道篇:超凡脱俗 悟觉出尘之玄妙 393

第十三章悲歌慷慨是精神——太行山文化散论 401

中原文化的重要支柱 403

燕赵文化的核心依凭 406

京都文化的始发之地 409

三晋文化的源头所在 413

后记 4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