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自然资源总论
自然资源总论

自然资源总论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吉义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07674849
  • 页数:4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探讨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内容全面系统,论述简洁明了,并结合山西省实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自然资源总论》目录

第一篇 自然资源系统论 1

一、自然资源系统的内涵和外延 1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 1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与范围 2

(三)自然资源系统的外延 3

二、自然资源系统的特性 6

(一)整体性 6

(二)综合性 7

(三)层次性 7

(四)区域差异性 8

(五)动态性 8

(六)有用性 9

(七)有限性 9

(八)自然性 9

三、自然资源系统的价值理论基础 10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0

(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13

(三)效用价值论 17

(四)边际效用价值论 19

(五)要素价值论 21

(六)自然主义价值论 23

四、自然资源系统价值的认识 23

(一)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构成的价值观 23

(二)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天然生成和劳动创造的价值观 25

(三)自然资源价值是由天然价值、劳动价值和稀缺价值构成的价值观 25

(四)其他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认识观 26

五、自然资源系统价格的确定 27

六、自然资源系统的产权分析 28

(一)自然资源系统的产权的诠释 28

(二)自然资源的产权的构成与模式 29

(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30

七、自然资源系统承载力分析 32

(一)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32

(二)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计算)方法 33

(三)自然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分析 35

(四)环境承载力分析 39

(五)区域承载力分析 41

(六)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3

第二篇 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论 47

一、人与自然系统的演化 47

(一)“图腾祭拜”时期,以自然中心主义为主的观念 47

(二)农业文明时代,以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为主导的观念 48

(三)工业文明时代,人统治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传统自然的观念 48

(四)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9

二、人与自然系统的和谐论 50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50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0

三、人与自然系统以和为本的辩证论 52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52

(二)以和为本的辩证观 52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认识和问题剖析 53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认识 53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问题的诊断 54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论 61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61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整体协调的理论 62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的内容 63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的目标与机制 64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系统辩证论 65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整体优化观 65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协同和谐观 66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共享价值观 66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全球平等观 67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观 67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文明消费观 68

(七)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生产集约经营观 68

(八)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伦理道德观 68

七、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系统管理论 69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系统管理内涵 69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70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三大要素的系统管理 70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法制管理 71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行政管理 73

第三篇 资源区域优化配置论 77

一、资源配置的区域优势系统分析 77

(一)区域优势系统的内涵 77

(二)区域优势理论简析 77

(三)区域优势系统分析方法 89

二、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理论 92

(一)资源配置的方式和调节机制理论 93

(二)生产要素构成理论 93

(三)生产要素作为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 94

(四)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理论 95

(五)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出发点和中心问题的理论 95

(六)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若干规律和关系的理论 97

(七)商业、银行和信用对于社会资源配置作用的理论 98

(八)农业中社会资源配置的理论 99

三、资源优化配置系统辩证观 100

(一)资源配置系统辩证观的认识 100

(二)资源配置系统辩证观的运行方略 101

四、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辩证分析 103

(一)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方式 103

(二)区域部门(分类)的资源配置方式 105

五、资源配置优化运行的系统辩证分析 108

(一)资源配置过程的逻辑联系 108

(二)资源配置的宏观与微观层次的结合协调 110

(三)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机制整体优化 110

第四篇 自然资源系统总体开发论 112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的内涵 112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综合分析与评价 113

(一)分析评价的原则 113

(二)分析评价的内容 114

(三)分析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116

三、资源开发的生产布局理论 117

(一)农业区位论 117

(二)工业区位论 119

(三)中心地理论 121

(四)经济区位论 122

(五)资源禀赋决定理论 122

四、自然资源系统总体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24

(一)自然资源系统总体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 124

(二)自然资源系统开发利用原则 124

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产业布局 125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25

(二)资源型产业空间布局 126

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观与部署 128

(一)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观 128

(二)资源开发利用的部署 131

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举措 131

(一)提高人口素质,合理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 131

(二)开源节流并重,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31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体系 132

(四)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含量 132

(五)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统一管理机制,完善配套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133

第五篇 自然资源子系统开发论 134

一、土地资源系统开发 134

(一)土地资源的内涵 134

(二)土地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 136

(三)土地资源系统的价值 137

(四)土地资源系统的分类 137

(五)世界土地资源情况分析 143

(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分析与对策 147

(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157

(八)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优化与模式 163

(九)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趋势动态分析 169

二、矿产资源系统开发 175

(一)矿产资源系统认识 175

(二)矿产资源系统特点 176

(三)矿产资源系统经济要素分析与评价 177

(四)世界矿产资源系统开发利用分析 178

(五)中国矿产资源系统开发分析 195

(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19

三、水资源系统开发 223

(一)水资源的内涵认识 223

(二)水资源系统价值认识 225

(三)水资源要素系统分析 227

(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内涵与内在关联及特点 228

(五)世界水资源的分析认识 231

(六)中国水资源状况分析 235

(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46

四、生物资源系统开发 252

(一)生物资源系统认知 252

(二)生物系统的特性 253

(三)植物资源系统的保护与开发 256

(四)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61

(五)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67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 269

五、海洋资源系统开发 272

(一)海洋资源系统认知 272

(二)海洋资源开发问题诊断 276

(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构想 277

(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279

(五)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 283

(六)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本方略 284

六、气候资源系统开发 286

(一)气候资源系统的认识 286

(二)气候资源系统的组成要素分析 288

(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292

(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299

(五)气候变化的认识与讨论 301

七、自然旅游资源系统开发 307

(一)自然旅游资源系统的内涵、类型与属性 307

(二)自然旅游资源系统审美特点 309

(三)自然旅游资源系统的总体开发构想 311

(四)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14

(五)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 321

(六)气象与气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327

第六篇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论 334

一、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认识 334

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过程分析 335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335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36

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338

四、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理与基本原则 338

(一)循环经济的原理 338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340

五、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层次与模式 341

(一)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 341

(二)工业生态园区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 341

(三)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 342

六、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借鉴 343

(一)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借鉴 343

(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借鉴 345

(三)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借鉴 346

(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347

七、中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实践 348

(一)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和新的资源观 349

(二)把握循环经济实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49

(三)大力实施和推广循环经济网络系统建设 350

(四)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352

(五)加大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研究开发力度 365

(六)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 366

(七)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66

八、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372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373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374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对策 375

第七篇 案例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实证 380

一、省域自然资源分析 380

(一)省域概况 380

(二)省域自然资源简析 380

(三)省域自然资源开发存在问题浅析 381

(四)省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剖析 386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构想 387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387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与方向 388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产业宏观布局 389

三、自然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92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92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399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403

(四)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406

(五)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410

(六)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413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416

(一)植树造林绿化山河与植被保护工程 416

(二)煤矸石治理工程 416

(三)土地沉陷治理工程 417

(四)污染治理工程 417

(五)循环经济工程 418

(六)组织管理工程 419

五、自然资源开发要做好“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篇大文章 420

(一)思想认识要有一个大飞跃 421

(二)目标任务要明确 421

(三)政策要用好用足 422

(四)组织领导要有力 424

(五)实施方案要科学可行 4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