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企业动态能力论  企业家的创新视角
企业动态能力论  企业家的创新视角

企业动态能力论 企业家的创新视角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焦豪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3160921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紧紧围绕企业动态能力的主题,结合大量的企业调查、实证研究,提出了基于本土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的企业动态能力结构维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动态能力的识别体系;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机理;基于创新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基于交互效应的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的影响模型;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等理论观点,并且就提高企业动态能力的对策和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体系。
《企业动态能力论 企业家的创新视角》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研究问题的起源 1

1.2研究意义 4

1.2.1理论意义 4

1.2.2现实意义 7

1.3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1.4主要创新点 14

1.5小结 16

第二章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文献述评 17

2.1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发源与兴起 17

2.1.1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 17

2.1.2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演进分析 19

2.2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23

2.2.1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 23

2.2.2企业动态能力的特征 28

2.3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 30

2.3.1企业动态能力的整合研究视角 31

2.3.2企业动态能力的流程研究视角 33

2.3.3企业动态能力的知识演变研究视角 35

2.3.4企业动态能力的技术研究视角 36

2.3.5企业动态能力的学习研究视角 37

2.3.6企业动态能力的综合研究框架 40

2.4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间关系的研究 43

2.4.1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直接效应的研究 43

2.4.2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中介效应的研究 45

2.4.3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调节效应的研究 46

2.5企业动态能力影响要素的研究 48

2.6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 50

2.6.1生产运营管理领域 51

2.6.2市场营销管理领域 51

2.6.3国际商务管理领域 52

2.6.4组织变革管理领域 53

2.6.5企业社会责任领域 54

2.6.6公共管理领域 54

2.7小结 55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构建及总体设计 56

3.1以往研究取得的进展 56

3.1.1企业动态能力及相关概念方面 57

3.1.2企业动态能力概念的形成和内涵方面 57

3.1.3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关系方面 58

3.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8

3.2.1企业动态能力的操作性、识别体系和激活机制研究 59

3.2.2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研究 60

3.2.3企业动态能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及构建机制研究 60

3.3研究的总体构思与设计 61

3.3.1研究一:企业动态能力的操作性、识别体系和激活机制研究 62

3.3.2研究二: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间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62

3.3.3研究三: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实证研究 62

3.3.4研究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研究 63

3.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63

3.4.1规范逻辑分析 64

3.4.2实证统计研究 64

3.4.3技术路线图 67

3.5研究流程和内容安排 68

3.5.1研究流程 68

3.5.2调查问卷的设计 69

3.5.3内容结构框架和各章节安排 69

3.6小结 72

第四章 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本土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74

4.1研究目的 74

4.2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 75

4.2.1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 75

4.2.2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 79

4.3研究方法 81

4.3.1样本 81

4.3.2数据同源偏差检验 84

4.3.3研究测量 85

4.3.4统计方法 86

4.4研究结果 86

4.4.1测量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86

4.4.2 CITC和α信度检验 87

4.4.3企业动态能力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89

4.4.4企业动态能力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93

4.4.5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维度模型 98

4.5小结 99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动态能力的识别体系研究 101

5.1引言 101

5.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动态能力识别体系研究 102

5.2.1企业动态能力识别的判定指标体系 102

5.2.2确立识别评价指标体系 103

5.3小结 107

第六章 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机制研究 108

6.1引言 108

6.2企业动态能力激活的决定因素 109

6.2.1企业家精神 109

6.2.2组织学习机制 110

6.2.3组织激励机制 111

6.3企业家决策在激活中的统领作用以及内在机理 112

6.3.1企业家决策 112

6.3.2企业家决策与动态能力激活 112

6.3.3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激活机理分析 113

6.4小结 116

第七章 基于创新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的实证研究 118

7.1研究目的 118

7.2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 119

7.2.1理论模型总体构思 119

7.2.2双元式创新战略的两维度模型: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 120

7.2.3企业绩效的两维度模型: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 123

7.2.4企业动态能力与双元式创新的关系 124

7.2.5双元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126

7.2.6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128

7.2.7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 128

7.2.8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 130

7.3研究方法 131

7.3.1样本 131

7.3.2数据同源偏差检验 132

7.3.3研究测量 132

7.3.4统计方法 134

7.4研究结果 134

7.4.1 CITC和α信度检验 134

7.4.2探索性因素分析 137

7.4.3验证性因素分析 141

7.4.4方差分析 149

7.4.5整体测量模型的检验 156

7.4.6整体结构模型的检验 159

7.4.7中介效应的检验 161

7.4.8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检验 171

7.4.9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检验 172

7.4.10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173

7.5小结 174

第八章 基于交互效应的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实证研究 176

8.1研究目的 176

8.2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 176

8.2.1理论模型总体构思 176

8.2.2企业家个人层次 178

8.2.3高层管理团队层次 179

8.2.4组织层次 181

8.2.5外部环境层次 183

8.2.6跨层次的交互影响:互补效应&替代效应 185

8.3研究方法 187

8.3.1样本 187

8.3.2研究测量 189

8.3.3数据同源偏差检验 192

8.3.4统计方法 192

8.4研究结果 192

8.4.1 CITC和α信度检验 192

8.4.2探索性因素分析 199

8.4.3验证性因素分析 209

8.4.4方差分析 218

8.4.5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224

8.4.6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检验:直接效应 224

8.4.7企业动态能力跨层次交互影响模型的检验:互补效应&替代效应 231

8.4.8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235

8.5小结 236

第九章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研究 238

9.1研究目的 238

9.2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 239

9.2.1模型的总体构思 240

9.2.2变量描述 241

9.2.3企业家精神导向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 245

9.2.4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 247

9.3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 252

9.3.1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动力分析 253

9.3.2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基础分析 254

9.3.3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 258

9.4案例研究 262

9.4.1八达集团简介 262

9.4.2八达集团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分析 264

9.5小结 266

第十章 对策与建议 268

10.1面向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的对策与建议 268

10.1.1主动拓展关系网络,带给企业资源和知识 268

10.1.2激活其他组织成员学习潜力 269

10.2面向企业的对策与建议 271

10.2.1在企业内部培养创新、冒险与超前行动性氛围 271

10.2.2制定组织学习激励制度,塑造学习导向文化 271

10.2.3柔性化组织结构,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学习与沟通平台 272

10.3面向政府的对策与建议 273

10.3.1在所处区域内培育企业家精神 273

10.3.2建立企业家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273

第十一章 结论和展望 275

11.1研究结论 275

11.2理论学术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86

11.2.1理论学术意义 286

11.2.2实践应用价值 289

11.3研究展望 291

11.3.1增加研究样本的发放地域和所处产业 291

11.3.2增加研究样本数据来源的多样性 291

11.3.3采用仿真与模拟技术进行研究 292

主要参考文献 29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