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孔子评传
孔子评传

孔子评传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匡亚明编
  • 出 版 社:山东省出版总社组织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3300947
  • 页数:480 页
图书介绍:
《孔子评传》目录
标签:评传

孔子访问列国诸侯示意图 1

古鲁国图 1

第一章 导论 1

一、研究中国古代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为什么要以孔子为起点 1

二、“以世论人”和“以人论世” 3

三、人类文化知识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6

四、对孔子思想实行“三分法”问题 10

五、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的区别 24

六、关于文献资料等问题 30

第二章 生平概略 32

一、没落的贵族家庭 33

二、幼年在贫贱中成长 38

三、独立谋生,勤奋好学 43

四、“三十而立”和仕鲁之前 49

五、进入贵族统治集团——初次碰壁 61

(一)中都宰 65

(二)小司空 67

(三)大司寇 68

(四)堕三都的失败 71

(五)孔子诛少正卯实无其事考 74

(六)矛盾显露,弃官离鲁 75

六、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 78

(一)访问列国诸侯的目的 79

(二)访问列国诸侯的简要经历 80

(三)访问列国诸侯的三个阶段 82

(四)结束流浪,回到鲁国 90

七、“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 91

(一)关于反对季孙氏实行“田赋”问题 93

(二)关于“西狩获麟”问题 95

(三)关于陈恒杀君,孔子请讨问题 98

(四)妻、儿、弟子相继死亡 100

(五)孔子病逝 103

第三章 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105

一、西周是领主制封建社会(或初期封建社会) 106

(一)殷周间斗争不仅是两个王朝兴替之争,而且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斗争 106

第一、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更好地说明五种生产方式(或五种社会制度)在中国的递嬗 108

第二、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正确说明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10

第三、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科学地解释孔子思想产生的条件 115

(二)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117

第一、西周各级领主对土地的占有 117

第二、主要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身份 118

第三、剥削形式 121

第四、分封、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 123

第五、意识形态 126

(三)从西双版纳解放前领主制封建社会看西周 128

第一、历史简况 130

第二、“土地王有”和“公田”、“私田” 132

第三、村寨制度 135

第四、地租形态 138

第五、直接生产者的社会身份 142

1.“傣勐”与西周的“众”或“庶人” 143

2.“滚很召”与西周的“臣” 144

3.“召庄”与西周的“士” 146

(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实际 148

〔附录〕考察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解放前领主制封建社会时四位老人的谈话 150

一、家奴玉香中的谈话 150

二、农奴歌手艾迈肯的谈话 152

三、原“召片领”管宫廷事务的内务大臣刀福汉的谈话 154

四、原末代“召片领”刀世勋的谈话 155

二、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代——产生孔子思想的社会土壤 157

(一)经济结构上领主制向地主制的急剧过渡 158

(二)政治结构上王权衰落和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168

(三)思想意识上某些传统观念在动摇和某些新思潮在萌芽 173

1.“天”和“天命”观念的变化 173

2.“礼”观念的变化 174

3.君臣观念的变化 175

4.人才标准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176

第四章 仁的哲学思想 179

一、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和人本哲学 180

(一)春秋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180

(二)孔子仁的多重涵义 181

(三)为什么用人本哲学这一名词来表述孔子仁的思想 184

(四)仁的人本哲学思想是孔子博大庞杂思想体系的总纲 191

二、作为仁的表现形式的礼 192

(一)仁与礼 192

(二)尊尊与亲亲 197

(三)正名 200

三、作为仁的方法论的中庸 203

(一)中庸的本义 203

(二)中庸的主要特征 205

第一、反对过头和不及 205

第二、提倡“和而不同” 207

(三)中庸的灵活运用 209

四、仁的重人道轻天道的现实主义思想 210

(一)论上帝鬼神 210

(二)论命 215

第五章 仁的伦理思想 218

一、对贵族统治阶级及士的要求是以德修身,以德治国 218

二、仁礼统一,爱有差等 222

三、重道义,轻私利 226

四、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230

(一)孝悌 232

(二)忠信 233

(三)恭敬 236

(四)智勇 237

五、君子——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峰 238

六、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 244

第六章仁的政治思想 248

一、政治理想 249

(一)关于大同思想 249

(二)关于小康思想 250

(三)关于《礼记·礼运》篇是否反映孔子政治理想问题 251

(四)关于小康时代文、武、周公之治的主要特征和正确对待大同思想问题 253

二、政治主张 255

(一)忠君尊王 256

(二)仁政德治 257

(三)明“夷狄”、“诸夏”之别 260

(四)举贤才 262

(五)庶、富、教 265

三、孔子的政治品格和才略 267

第七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73

一、成效卓著的教育实践 273

(一)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业绩 273

(二)从事教育活动的三个主要时期 275

二、“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277

(一)人人应受教育 277

(二)人人可以通过教育革新自我 280

(三)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 281

三、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 282

(一)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 282

(二)培养政治改革的人才 284

四、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 287

(一)品德修养 287

(二)文献知识 290

(三)体育锻炼和美育陶冶 294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96

(一)学、思结合的辩证原理 297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298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299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300

(五)联系实际的人评和时评 301

六、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303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303

(二)平易近人,亲密团结 305

(三)尊师爱生的楷模 306

〔附录〕孔子弟子简介 308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 322

一、孔子以前的文献概况 322

(一)古代文献鸟瞰 322

(二)“六艺”和“六经” 325

二、孔子与“六经” 328

(一)两种偏向 328

(二)整理“六经”的指导思想 330

(三)整理“六经”简况 335

1.关于《诗》 335

2.关于《乐》 339

3.关于《礼》 342

4.关于《书》 345

5.关于《易》 347

6.关于《春秋》 352

三、不朽的历史功绩 355

第九章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357

一、孔子对国内的影响 357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358

(二)汉唐经学 363

(三)宋元明清的理学 369

(四)清代的新经学 373

(五)近现代的政治斗争与孔子 376

(六)孔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 384

1.孔子思想的消极因素与历代的腐败封建王朝相结合,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385

2.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结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 388

二、孔子在国外的影响 391

(一)孔子与朝鲜 391

(二)孔子与日本 396

(三)孔子与西方 400

第十章 结论 408

〔附录〕 426

孔子年谱 426

《论语》箴言六十条译释 448

后记 471

A CRITICAL BIOGRAPHY OF CONFUCIUS CONTENTS 4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