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针坛名师  于书庄
针坛名师  于书庄

针坛名师 于书庄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振中主编;王凡主审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211932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于书庄从医经历、学术思想、针灸技法及临床经验做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对了解于书庄教授的坎坷人生和针灸理论、针灸技法形成有很大帮助。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于书庄弟子的从师体会和临床经验,是于书庄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艺的延续。
《针坛名师 于书庄》目录

第一章 医家小传 1

一、呕心沥血,春蚕到死 3

二、立志学医,拜师学艺 4

三、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8

四、探求医理,志做明医 10

五、扬威海外,为国争光 13

六、注重科研,勇于探索 14

第二章 医论医话 17

一、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19

(一)辨证与辨经 19

(二)选穴与取穴 22

(三)治疗方法的选用 23

(四)针刺手法的选用 26

二、针灸治则研究 27

(一)针灸辨证以辨经为要 27

(二)针灸论治,法在通调 29

(三)针灸的标本缓急 29

三、临证“五明”为先 30

(一)明确诊断——病属何病 30

(二)明确辨证——证属何因 31

(三)明确病经——证属何经 31

(四)明确治在何经、取用何穴 31

(五)明确施用何术 32

四、脾胃学说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33

(一)气血亏虚,宜补脾胃 33

(二)扶正祛邪,宜助脾胃 37

(三)升清降浊,宜治脾胃 39

五、论十二经脉的共性特点 43

(一)经脉循行的共性特点 43

(二)经络病候的共性特点 45

(三)治疗法则和治疗方法的共性特点 49

六、经络诊察法的研究 49

(一)经络诊察的实践根据和理论根据 50

(二)经络诊察的方法和内容 50

(三)经络诊察的三个关键 52

七、辨经须知 53

(一)诸经循行部位 54

(二)经络病候 64

八、经络与神经的区别和联系 68

(一)传导路线与分布不同 68

(二)传导方向不同 69

(三)传导速度不同 69

(四)穴位治疗作用与神经分布不同 69

(五)可阻滞性不同 70

(六)感传阻滞后针灸效应不同 70

(七)经络与神经有密切的联系 70

第三章 腧穴研究 73

一、论腧穴 75

(一)穴位部位的特征 75

(二)穴位的作用 76

(三)穴位与经络的关系 79

(四)对穴位的正确位置要知常达变 81

二、论古代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82

(一)以痛为输法 82

(二)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 85

(三)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法 88

三、个穴研究 91

(一)气海 91

(二)中脘 94

(三)膻中 97

(四)关元——抗衰老除房颤之要穴 99

(五)天突——宣降之要穴 102

(六)人中——功在醒神开窍 104

(七)百会 105

(八)风府 108

(九)大椎——疏解三阳经之要穴 111

(十)合谷——四关穴之一 113

(十一)曲池——疮疡疖肿之要穴 115

(十二)足三里——健脾保健之要穴 117

(十三)三阴交——妇科病之要穴 119

(十四)十宣 120

第四章 针法探究 125

一、重视手法,探究本质 127

(一)针刺手法在针灸学中的地位 127

(二)对古代针刺手法的剖析 127

(三)论针刺手法的本质 129

二、针刺法、刺血法、艾灸法、火针法的治疗作用及其配合应用 132

(一)针刺法、刺血法、艾灸法、火针法的治疗作用 132

(二)针刺法、刺血法、艾灸法、火针法的配合应用 133

三、徐疾补泻手法所致凉热针感出现率的研究 134

(一)徐疾补泻法的具体操作 135

(二)凉、热针感出现率的观察 135

(三)出现热、凉针感所需时间及范围 136

四、针刺手法激发循经感传的研究 136

(一)方法 136

(二)结果 137

(三)讨论 139

五、“气至病所”法对提高针刺疗效的研究 141

(一)激发方法的研究和演进 141

(二)病所反应及客观指标的研究 142

(三)行气法对提高针灸疗效的观察 144

六、影响经气传导的因素 145

(一)个体差异性对经气传导的影响 145

(二)机械压迫对经气传导的影响 145

(三)施术者操作熟练程度对经气传导的影响 147

(四)针刺深度对经气传导的影响 147

七、“气至病所”前后温度变化的观察 148

(一)临床资料 148

(二)结果 150

(三)讨论 152

第五章 临证治疗 155

一、中风病的研究 157

(一)中风病病因证治 157

(二)泻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 161

(三)中风病急性期医案 165

(四)中风病恢复期证治 171

(五)中风病恢复期医案 173

(六)中风病后遗症医案 180

(七)小中风的临床证治 185

(八)针灸预防中风 189

二、高血压病病因证治论述 192

(一)病因病机 193

(二)辨证施治要点 193

(三)证型分析 194

(四)灸治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195

(五)手足十二针降血压案 195

(六)灸足三里降血压案 196

(七)灸涌泉降血压案 196

(八)针五脏俞加膈俞降血压案 197

(九)针曲池、丰隆等穴降血压案 198

(十)讨论 199

三、口眼斜病因证治及其后遗症的形成与治疗 200

(一)病因病机 200

(二)口眼斜后遗症形成的原因 202

(三)治法 202

(四)温法治疗口眼斜临床分析 205

(五)清法治疗口眼斜(热邪偏盛证)临床分析 211

(六)温法治疗口眼斜后遗症(继发性面肌痉挛)临证分析 216

四、面肌痉挛 222

(一)行气法治疗面肌痉挛102例临床分析 222

(二)14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226

(三)原发性面肌痉挛病案 232

五、六种急症的针灸治疗 238

(一)胆道蛔虫症 238

(二)急性胃肠炎 240

(三)抽风 242

(四)胃脘痛 243

(五)眩晕 243

(六)晕厥 244

六、疑难病案证治 245

(一)瘿瘤案 245

(二)中消合并瘿瘤案 246

(三)癔病性失语反复发作案 247

(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案 248

(五)灸法治疗慢性胰腺炎案 250

附 于书庄先生生平年表 2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