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虞和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5815244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成长过程和特点,及其在近代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组织形式、角色地位、思想意识、活动方式、实际作用进行全面的考察。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实现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目录

第一章 外商企业的扩散与中国买办商人的转型和发展 1

第一节 晚清时期外商企业和买办 1

一、外商洋行的扩散 1

二、买办的雇用制度改变与队伍扩大 8

第二节 买办阶级的能量和特点 18

一、买办队伍和资产积累的数量估算 18

二、买办的职业和经济特点 25

第二章 商业和金融业传统商人的资产阶级化 28

第一节 传统商业的资本主义化和商人的资产阶级化 28

一、外资对传统商业的利用和传统商人的资产阶级化 28

二、传统商业的变化与传统商人的资产阶级化 33

第二节 传统金融商人的资产阶级化 38

一、外资银行的扩张和传统金融商人的资产阶级化 38

二、华资银行的产生发展与新兴金融资产阶级的兴起 44

第三章 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49

第一节 新式公交企业与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 49

一、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新式企业与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 49

二、洋务运动时期商办新式工业与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 55

第二节 传统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化与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 65

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65

二、生产组合方式的工厂化 69

第四章 清末民初经济伦理资本主义化与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 76

第一节 经济制度改革和义利观念改变 76

一、清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重商政策 76

二、目的追求上的“义”“利”交替趋向 80

第二节 经济伦理的资本主义化与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 85

一、经济体制上的官商易位趋向 85

二、社会地位上的四民平等现象 89

第三节 民国初年资产阶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93

一、资产阶级成为实行民生主义的依靠力量 93

二、资产阶级担当振兴实业使命感的激起 97

第五章 资产阶级的乡族主义与商帮组织 102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乡族主义 102

一、乡族主义在资本家创业中的积极作用 102

二、乡族主义的消极作用 107

第二节 商帮组织的现代性变迁 109

一、从会馆、公所到同乡会 109

二、从“救死”到“救生” 115

三、从传统到现代 124

第六章 传统行会组织的发展和现代性变化 133

第一节 行会组织的发展 133

一、传统行会的性质和作用 133

二、行会组织的普及和结构合理化 136

第二节 行会组织性质的资本主义化及其原因 141

一、行会内部构成和功能的资本主义化 141

二、行会组织和功能变化的原因 150

三、商会对行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152

第七章 商会的产生与资产阶级组织形态的进步 160

第一节 商会的传入 160

一、西方各国的商会 160

二、在华洋商商会 165

第二节 中国商人自办商会 169

一、中国人对商会的认识和尝试 169

二、中国商会的诞生 173

第三节 中国商会的性质和功能 178

一、商会的法人社团性质 178

二、商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地区性阶级整合功能 184

第八章 全国商会联合会的成立与资产阶级组织形态的完善 190

第一节 商联会的产生和巩固 190

一、酝酿与成立 190

二、为合法化而斗争 199

第二节 组织结构和功能作用 204

一、组织网络和组织特征 204

二、整合功能和基本作用 216

第九章 资产阶级的形成与“自为”化 230

第一节 资产阶级形成的标准 230

第二节 资产阶级形成的三个阶段 233

一、资产阶级的“自在”状态 233

二、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 236

三、资产阶级的初步“自为”化 240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不成熟性 245

一、力量的软弱性 245

二、政治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250

第十章 资产阶级的数量和构成状况 257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数量和来源估算 258

一、1894年时的数量估算 258

二、1911/1912年时的数量估算 261

三、民国时期的数量估算 263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能量结构和政治立场分析 266

一、能量结构和导向结构分析 266

二、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 2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