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苏俄技术能力的历史演进及其评价  第5辑
苏俄技术能力的历史演进及其评价  第5辑

苏俄技术能力的历史演进及其评价 第5辑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翟翠霞著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1703635
  • 页数:1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和探讨苏俄技术能力的历史演进的有关问题,包括国家技术能力的基本理论、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电气时代全面提高的苏联技术能力、电子时代非均衡提升的苏联技术能力、信息时代非连续积累的苏俄技术能力、苏俄技术能力演进对我国的启示等内容。
《苏俄技术能力的历史演进及其评价 第5辑》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意义 3

三、两点说明 3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4

一、国内外关于国家技术能力内涵的研究 4

二、国内外关于苏俄技术能力的相关研究 9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6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8

一、基本思路 18

二、研究方法 19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点 20

第二章 国家技术能力的基本理论 22

第一节 国家技术能力的理论基础 22

一、技术过程论的相关分析 22

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分析 24

三、国家创新政策理论的相关分析 31

第二节 国家技术能力的内涵 34

一、技术过程论视角下的国家技术能力 34

二、相关概念辨析 42

第三章 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6

第一节 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6

一、科学性和目的性原则相结合 46

二、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相结合 46

三、可比性和可靠性原则相结合 46

四、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相结合 47

第二节 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分析 47

一、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现有文献分析 47

二、国家(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现有文献分析 49

三、国家创新系统及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现有文献分析 52

第三节 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5

第四节 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57

一、现有评价方法评析 57

二、本书评价方法的选取 57

三、指数生成方法 58

第四章 电气时代全面提高的苏联技术能力 61

第一节1940年以前苏联经济与科技发展状况 61

一、步入工业化快车道的苏联经济 62

二、步入黄金时代的苏联科学与技术 68

第二节 电气时代苏联技术能力评价 75

一、基础数据 75

二、国家技术能力测算 75

三、电气时代苏联技术能力状况分析 76

第三节 电气时代苏联技术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80

一、定位于经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 80

二、致力于国家工业化、电气化的科学技术 81

三、紧紧依靠科技的工农业生产 85

第五章 电子时代非均衡提升的苏联技术能力 89

第一节1950—1970年苏联经济与科技发展状况 89

一、增长放缓的苏联经济 89

二、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 94

第二节 电子时代苏联技术能力评价 100

一、基础数据 100

二、国家技术能力测算 100

三、电子时代苏联技术能力状况分析 101

第三节 电子时代苏联技术能力非均衡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106

一、建设军事强国的国家目标 106

二、专攻于军事工业发展的科学与技术 108

三、传统技术装备的民用工业 110

第六章 信息时代非连续积累的苏俄技术能力 113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俄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 113

一、由衰落到复苏的国民经济 113

二、由资源流失到回流的科学技术 119

第二节 信息时代苏俄技术能力评价 123

一、基础数据 123

二、国家技术能力测算 124

三、信息时代苏俄技术能力状况分析 127

第三节 信息时代苏俄技术能力非连续积累的因素分析 128

一、迷茫而后回归于科技与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128

二、走出军事领域的大科学技术 130

三、由粗放到集约化的国民经济生产 131

第七章 苏俄技术能力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133

第一节 苏俄技术能力演进的总体评价 133

一、苏俄技术能力演进的总体历程 133

二、苏俄技术能力演进的历史经验 135

三、苏俄技术能力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137

第二节 苏俄技术能力演进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138

一、强化国家战略能力建设 139

二、加强国家创新政策的全面性建设 141

三、加强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能力的均衡建设 141

四、重视国家技术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142

第八章 结论 144

参考文献 145

致谢 1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