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育史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传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00090025
- 页数:916 页
绪论 1
第一章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16
第一节 古代南京地区的教育萌芽 16
一、原始社会时期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 16
二、春秋时期南京地区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授 17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南京教育 19
第三节 三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21
一、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官学教育 21
二、以学习历史与兵法为主的军队教育 24
三、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家教育 25
第二章 两晋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27
第一节 东晋南朝官办学校制度的演变 27
一、东晋时期太学与国学的重建 28
二、刘宋时期四学并立的盛况 30
三、南齐时期国学的大起大落 31
四、梁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繁荣 32
五、陈朝时期国学的衰微 34
第二节 东晋南朝私学教育的发展 35
一、私学教师多元化 35
二、私学条件得到改善 36
三、私学生源多样化 37
四、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38
第三节 东晋南朝家族教育的兴盛 39
一、长辈广泛参与子弟教育 39
二、个人刻苦自学 40
三、少儿教育与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41
四、言教、身教与文教并重 44
五、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45
第四节 东晋南朝贵族教育的缺陷 52
一、缺少良好教养,皇族子弟暴虐荒淫 52
二、偏重文化知识,忽视德行教育 55
三、重文轻武,普遍缺少忧患意识 57
四、轻视实务,丧失治国和处世能力 59
第五节 隋朝时期的南京教育 60
第六节 唐朝时期的南京教育 62
第七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64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南京教育 69
第一节 官学再度繁荣 69
一、府学有所发展 69
二、县学始具规模 73
三、官学的经费和管理 74
第二节 理学书院的兴盛 77
一、书院发展概况 77
二、政府对书院的影响和控制 79
三、书院的组织和管理 80
四、书院的教学 81
五、书院的职能 82
第三节 私学继续发展 83
一、乡党之学的普及 84
二、家学的繁盛 85
三、为中央官学举荐贤才 86
第四节 科举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87
一、兴建贡院,完善地方贡士制度 87
二、条陈议案,争取名额 88
三、积极参与,大量人才及第 89
第四章 明朝时期的南京教育 91
第一节 文教政策的确立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91
一、文教政策的确立 91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94
第二节 官学学制系统的形成 98
一、中央官学的新发展 98
二、地方官学的空前发展 108
第三节 民间私学的发展 115
第四节 留学生教育的兴盛 116
第五节 书院的曲折发展 118
一、书院的兴衰 118
二、书院的性质与教学 122
第六节 “应试教育”的强化 123
一、科举考试及选士制度的加强 123
二、应天府乡试与南京会试 125
三、明代南京地区科举中式状况 127
第五章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南京教育 129
第一节 文化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 129
一、文化教育政策举措 130
二、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系统 131
第二节 完备的地方官学体系 132
一、地方官学的建制 132
二、地方官学的管理与制度 133
三、地方官学的学田与学租 138
第三节 兴盛的书院教育 139
一、书院的官学化 139
二、书院的内部管理 141
三、江宁府府县书院的教学特点 142
四、江宁府府县书院的藏书与刻书 144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蒙学教育 145
一、社学 145
二、义学 146
三、私塾 147
第五节 科举考试的昌盛 148
一、举足轻重的江南乡试 148
二、值得称道的科举成就 152
第六章 古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 155
第一节 王安石、程颢、湛若水、焦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55
一、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55
二、程颢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57
三、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58
四、焦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59
第二节 古代南京教育家传略 159
雷次宗 159
刘瓛 160
严植之 161
真德秀 162
张? 162
宋濂 162
宋讷 163
方孝孺 164
吕柟 164
卢文弨 165
袁枚 165
钱大昕 165
姚鼐 166
王贞仪 166
第七章 清代(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教育 167
第一节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与西方教育的进入 167
一、封建传统教育渐趋解体 167
二、“经世致用”思潮在南京 171
三、西方文化教育在南京的传播 173
第二节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 175
一、洋务教育在中国兴起 175
二、南京洋务军事工业技术学校和新式军事学堂 176
第三节 清末南京的新式教育 179
一、维新运动的改良教育 179
二、清末新学制与南京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181
第四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189
一、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基本政策 190
二、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194
三、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特点 196
第八章 民国前期的南京教育 200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南京教育 200
一、资产阶级教育理念的初步熏陶 200
二、教育改革与“壬子·癸丑学制” 203
三、南京原有教育的蜕变与新生 205
四、烽火之中的南京教育 213
第二节 “五四运动”至国民政府成立前的南京教育 214
一、南京教育行政机构的变动 214
二、教育新思潮的涌动 220
三、新文化运动与南京教育改革 227
四、师生爱国民主运动与学潮 233
五、各类教育逐步发展 236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教育 247
第一节 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与控制 247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的确定 247
二、新学制的厘定 248
三、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252
四、控制学校教育的措施 253
第二节 抗战前南京教育的发展 257
一、幼儿教育 258
二、小学教育 261
三、普通中学教育 263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267
五、中等师范教育 269
六、高等教育 272
七、社会教育 277
八、军事院校 280
第三节 抗战初期南京学校的流亡 281
一、普通中学的迁徙流亡 282
二、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迁 282
三、高等学校的流亡办学 283
四、军事院校的西迁 285
第四节 沦陷时期的南京教育 286
一、日伪统治下的“奴化”与“伪化”教育 286
二、南京教育界的反侵略斗争 292
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南京教育的起落 295
一、复员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296
二、南京教育的复员与发展 298
三、国民政府败逃前夕的南京教育界 304
第六节 南京学界的爱国民主运动 305
一、抗战前南京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305
二、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307
第十章 近、现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 311
第一节 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11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11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20
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24
第二节 近、现代南京教育家传略 328
缪荃孙 328
李瑞清 330
蔡元培 332
仇埰 333
江谦 333
黄炎培 335
郭秉文 337
柳诒徵 339
马客谈 340
俞子夷 340
胡小石 342
吴蕴瑞 343
廖世承 343
晏阳初 345
陈裕光 346
张乃燕 347
徐悲鸿 347
俞剑华 348
刘海粟 349
黄质夫 350
邰爽秋 352
茅以升 353
罗炳之 354
高觉敷 355
刘敦桢 356
潘菽 357
罗家伦 357
陈章 358
杨廷宝 358
唐圭璋 359
李方训 359
范存忠 360
曾远荣 360
傅抱石 361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南京教育(1949—1956) 362
第一节 对旧教育的接管、接收和接办 362
一、全面接管公立学校 363
二、稳妥接收外国津贴学校 365
三、积极接办私立学校 366
第二节 对教师的团结、教育和改造 367
一、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 367
二、教师的业务培训 370
三、确立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72
第三节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76
一、建立学生团、队组织 376
二、开设政治课 378
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379
第四节 建立工农教育制度 382
一、冬学、民校与农民扫盲识字运动 383
二、开展职工、干部业余文化教育 384
三、创办工农速成中学 389
第五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390
一、中小学热情引进苏联教学方法 390
二、高等学校全面借鉴苏联教育模式 392
三、对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评价 393
第六节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394
一、院系调整的方针和步骤 394
二、南京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395
三、院系调整的得与失 397
第七节 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的改建与发展 398
一、迅速扩建幼儿园 398
二、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399
三、有效整顿普通中学 400
四、积极创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00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的南京教育(1957—1965) 403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 403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404
二、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404
三、加强党对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导 405
第二节 教育界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406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 406
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 407
三、反右派斗争的深刻教训 408
第三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 409
一、中小学的教育革命 410
二、高等院校的教育革命 414
三、教育革命的失误 418
第四节 教育大跃进 420
第五节 各类教育全面调整提高 422
一、贯彻实施“八字方针”,教育事业全面调整 422
二、制定和实施“三个条例”,促进各类教育规范化 424
三、试行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 431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京教育(1966—1976) 43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动乱 434
一、教育界知名人士首当其冲遭批斗 435
二、红卫兵“破四旧”与师生“革命大串联” 436
三、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437
四、学校造反派的夺权与武斗 438
五、“复课闹革命”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39
第二节 破坏性极大的“教育革命” 441
一、工宣队进驻学校 441
二、“开门办学”以干代学 442
三、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教师队伍” 443
四、学校撤并、下放 444
五、创办“社会主义新大学” 445
六、高等学校招生试点 446
第三节 广大师生对极“左”路线的抵制与斗争 449
一、广大师生日益觉醒,奋起抗争 449
二、震撼全国的“南京事件” 450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对南京教育事业的破坏 451
一、各级党组织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陷于瘫痪 452
二、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 453
三、学校的教育教学遭到全面破坏 453
四、严重干扰一代青少年学生的正常成长 455
第十四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南京教育(1977—1978) 457
第一节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457
一、批判“四人帮”的极左路线 457
二、推倒“四人帮”的“两个估计” 458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59
四、平反冤假错案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462
第二节 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 463
一、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 463
二、幼儿教育开始恢复提高 464
三、小学教育开始调整发展 465
四、中学教育开始调整改革 466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恢复发展 467
六、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 469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京教育(1979—2000) 471
第一节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471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471
二、办学体制改革 474
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475
四、教育督导制度改革 478
五、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480
第二节 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482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 482
二、基础教育的发展 485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 496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500
五、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 506
六、师范教育的发展 515
七、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 518
八、民办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527
九、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拓展 530
第三节 素质教育初显成效 536
一、80年代中期至1993年:素质教育在探索中启动 537
二、1993年至2000年: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发展 541
第四节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545
一、教师的录用与管理 545
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管理 547
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551
第十六章 进入21世纪的南京教育(2001—2010) 559
第一节 基础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559
一、15年基础教育全面普及 559
二、优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562
三、教育质量水平全面提升 565
四、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569
五、推进教育公平发展 571
六、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 577
七、区县全部达到省颁教育现代化标准 578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 580
一、推进职业教育继续发展 580
二、实施职业教育“双十工程” 585
三、建设职业教育协调、研究、评估、服务组织机构 591
第三节 普通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594
一、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594
二、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合理扩大 595
三、普通高等教育科研蓬勃发展 597
第四节 民办教育发展与规范 601
一、民办教育发展总体情况与特点 601
二、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 605
第五节 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608
一、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609
二、教育富民工程不断推进 612
三、社区教育迎来新的发展 613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613
第六节 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615
一、素质教育在创新中深化 615
二、“南京高考之痛”及相关论争 628
三、南京市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636
第七节 教育教学研究繁荣发展 639
一、教育科研改革创新 639
二、教学研究高位运行 643
第八节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649
一、创新新教师录用机制 650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51
三、创新师德建设 658
四、构建教师人才高地 661
第九节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速发展 665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 665
二、融入世界的南京高等教育 677
第十节 深化教育改革 683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683
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完善 687
三、学校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691
第十七章 当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 697
第一节 匡亚明、斯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697
一、匡亚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697
二、斯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704
第二节 当代南京教育家传略 710
孙叔平 710
杨景才 710
纵翰民 711
陈嘉 711
陈邦杰 712
黄显之 712
蒋孟引 713
黄友葵 713
陈白尘 714
顾兆勋 714
吴天石 715
陈大羽 715
甘涛 715
施祥林 716
孙望 716
程千帆 717
冯秀藻 717
朱启銮 718
由崑 718
叶子铭 718
第三节 在宁高校中的院士简介 719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719
戴安邦 719
高济宇 719
徐克勤 720
钱钟韩 720
徐芝纶 721
时钧 721
严恺 722
任美锷 722
郭令智 723
魏荣爵 723
徐国钧 724
冯端 724
胡宏纹 725
王业宁 725
王德滋 726
程镕时 726
冯纯伯 727
江元生 727
薛禹群 728
齐康 728
陆埮 729
龚昌德 729
陈懿 729
都有为 730
伍荣生 730
游效曾 731
王颖 731
曲钦岳 732
闵乃本 732
张淑仪 733
郑有炓 734
陶宝祺 734
孙义燧 734
孙钟秀 735
陈洪渊 735
方成 736
赵淳生 736
吴培亨 737
邢定钰 737
祝世宁 737
胡海岩 738
二、中国工程院院士 738
严恺 738
彭司勋 739
陈太一 739
黎介寿 740
黎磊石 740
刘大钧 741
唐明述 741
钟训正 742
王明庥 742
孙伟 743
王泽山 743
孙忠良 744
盖钧镒 744
吕志涛 745
李鸿志 745
张全兴 745
吴中如 746
张齐生 746
顾冠群 747
刘怡昕 747
王景全 748
欧阳平凯 748
刘志红 748
徐南平 749
黄卫 749
第四节 当代南京基础教育专家简介 750
一、首届南京基础教育专家 750
朱刚 750
恽宗瀛 751
罗炳权 752
李夜光 752
王兰 753
曹琬 753
胡百良 754
袁浩 755
岳燕宁 756
陈国强 757
钱逸瑞 757
孙丽谷 758
王栋生 758
董正璟 759
孙双金 759
杨瑞清 760
二、第二届南京基础教育专家 761
钱铁锋 761
丁强 762
陈履伟 762
杨昭 763
朱建廉 764
闫勤 765
邹正 765
陈康金 766
崔利玲 767
贾宗萍 767
潘东标 768
魏洁 768
附录一 南京教育大事年表 770
附录二 民国以来至2010年南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统计表 861
附录三 1927—2010年南京市主要教育行政负责人 875
附录四 当代南京教育人物名录 880
后记 913
第2版后记 915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商务英语口译教程 第3版》朱佩芬,徐东风编著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实用商务英语听说 第1册》窦琳,江怡平主编 2019
- 《英语实训教程 第2册 商务英语听说》盛湘君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手工皮艺 时尚商务皮革制品制作详解》王雅倩责任编辑;陈涤译;(日)高桥创新出版工坊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